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38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263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73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The reduction of the nitrobenzene compounds (NBCs) by the catalyzed Fe-Cu proc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BCs at copper electrode and reduction rate were studied in alkaline medium(pH=11). The catalyzed Fe-Cu process was found more effective on degradation of NBCs compared to Master Builder's iron. The reduction rate by the catalyzed Fe-Cu process de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nitrobenzene 〉4-chloro-nitrobenzene ≥m-dinitrobenzene :〉 4-nitrophenol ≥2,4-dinitrotoluene 〉2-nitrophenol. The reduction rate by Master Builder's iron de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m-dinitrobenzene ≥4-chloro-nitrobenzene 〉4-nitrophenol 〉2,4-dinitrotoluene ≈nitrobenzene 〉2-nitrophenol. NBCs were reduced directly on the surface of copper rather than by the hydrogen produced at cathode in the catalyzed Fe-Cu process. The reduction was realized by the hydrogen produced at cathode and Fe(OH)2 in Master Builder's iron, It is an essential difference in reaction mechanisms between these two technologies. For this reason, the reduction by the catalyzed Fe-Cu depended greatly on NBC's electron withdrawing ability.  相似文献   
102.
杨旭  俞飞 《环境科技》2007,20(2):5-8
研究采用树脂吸附法处理硝化废水的效果,通过静态吸附实验,从14种树脂中筛选出国产大孔吸附树脂AB-8,在酸性条件下处理硝化废水效果较好,用于动态吸附实验,采用2 BV·h-1,3 BV·h-1,6 BV·h-1等3种不同流速进行动态吸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硝基苯去除率为70%,硝基氯苯去除率为99%,CODCr去除率为43%,用工业乙醇作脱附剂,洗脱效果较好,树脂再生后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03.
O3/UV降解水中的乙酸和硝基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O3 /UV和O3/H2O2降解了水中的乙酸,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处理60min后,O3/UV对乙酸的去除率仅比单独臭氧化处理提高了3%,而O3/H2O2在此条件下完全降解乙酸.O3/UV在处理硝基苯过程中却显示较好的氧化降解能力,通过分析表明,硝基苯降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物H2O2对有机物的去除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O3/UV氧化降解能力的提高可能有2方面的原因,紫外光对有机物的活化作用;中间产物H2O2催化臭氧分解产生了高活性的羟基自由基. 单独紫外光催化臭氧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的效率极低.  相似文献   
104.
本文应用静水试验研究十三种硝基苯类有机物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105.
对松花江的治理应加强联合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花江水体的有毒有机污染较为严重,且有明显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的有机毒物种类繁多.水污染事故后,其污染状况变得更加复杂.针对主要污染物硝基苯是否与其它污染物之间发生联合毒性作用,文章提出应加强联合毒性效应研究;及建议制定标准时,尤其是排放标准,应适当考虑某些优先控制污染物之间的联合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硝基苯在江水中生物降解动力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袁星  郎佩珍 《环境化学》1991,10(6):24-30
以第二松花江哨口断面江水为微生物源,对硝基苯的生物降解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硝基苯在江水中的生物降解过程可由对数方程S=S_0+X_0(1—e~(μmt))描述;丙酮作标准液溶剂时,硝基苯的生物降解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由此得到硝基苯生物降解动力学参数,即微生物最大比增长速率μm和一级速率常数K。硝基苯的初始浓度(53.5—535μg/L)对l'm没有明显的影响,温度、驯化条件对μm的影响显著,硝基芳烃、氯苯类化合物对硝基苯的降解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7.
催化铁内电解法处理硝基苯废水的机理与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催化铁内电解法处理硝基苯废水降解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规律。进水浓度、pH值和反应温度强烈影响硝基苯的降解速率。在实验pH值范围内,反应速率常数依次为:强酸性〉弱碱性〉弱酸性〉中性;循环伏安扫描图显示了硝基苯可以在铜电极上直接得电子还原,该反应在强酸和弱碱性条件下效果较好。反应速率常数随进水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提高反应温度可改善处理效果,在30-45℃范围内,提高温度对处理效果的改善并不显著;当温度升高到45℃以上时,升温可以显著改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8.
高浓度硝基苯类废水处理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酸析-压滤-沉淀-AB法”工艺处理高浓度硝基苯类废水的改造工程,认为采用酸析-压滤-混凝沉淀或微电解-混凝初沉作预处理,能保证AB法生物处理高浓度硝基苯类废水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09.
改性土壤对模拟含硝基苯废水的吸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仲艳  王晓蓉 《环境化学》2002,21(3):235-239
研究了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四甲基铵离子(TMA)和十六烷基三甲基铵离子(HDTMA)改性的土壤(黑土、黄棕壤、红壤)对水中硝基苯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改性土壤和改性土壤均能吸附水中的硝基苯。但改性土壤对水中硝基苯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未改性土壤。改必土壤吸附硝基苯能力的顺序为1CEC-HDTMA黑土>1CEC-HDTMA黄棕壤>0.7 CEC-HDTMA黄棕壤>1 CEC-HDTMA红壤>0.7 CEC-HDTMA红壤>1 CEC-TMA黄棕壤>1 CEC-TMA红壤。未改性土壤和HDTMA改性土壤对硝基苯的吸附通过分配来进行,吸附等温线可用Henry方程表示,其lgKSOM为2.27,lgKHDTMA为2.87。  相似文献   
110.
多株硝基苯降解菌的筛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长期受硝基苯严重污染的河道底泥和处理硝基苯废水的水解池沉积底泥以及生活污水处理厂消化池污泥中分离到18株可降解硝基苯并且利用硝基苯作为唯一碳源的细菌,从中筛选出5株对硝基苯降解能力较强的菌种,其中一株菌在pH8,温度35℃,硝基苯初始浓度32.98mg/L的液体培养基内培养7d。对硝基苯的降解率达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