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8篇
  免费   348篇
  国内免费   1019篇
安全科学   105篇
废物处理   71篇
环保管理   215篇
综合类   2456篇
基础理论   463篇
污染及防治   189篇
评价与监测   95篇
社会与环境   216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61篇
  2023年   352篇
  2022年   366篇
  2021年   300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1 毫秒
911.
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提出了CO2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中和的"双"目标。"双"目标的确立提出了艰巨而紧迫的立法任务。由于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因此,中国未来气候变化立法的监管领域在关注国内监管空间和已有立法的同时,还应注意其国际面向的监管空间和衔接。气候变化法律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国际上还没有通过一部气候变化法即可解决全部排放问题的成功先例。气候变化法律监管空间宏大,涉及领域和问题复杂多样。所涉及的领域和问题都与应对气候变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这决定了气候变化立法包含以实现气候政策目标为主要目的的直接立法和对气候目标实现具有支持、阻碍影响的间接立法两种类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应采用双阶体系构造模式,即直接立法加间接立法的模式。直接立法包括气候变化的框架法和专项立法,间接立法包括所有间接影响气候政策目标实现的相关法律。直接立法解决应对气候应对的目标、预算、管理体制、实施机制等较为集中的问题。间接立法则因为气候变化监管措施跨领域、跨部门和行业,应拓展至能源法、经济法、农业法、环境法、民商法等领域。直接立法和间接立法的有关法律制度应密切配合,彼此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体系。以直接立法加间接立法的双阶模式构建中国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是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模式的理性选择,并以此从不同的路径实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912.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硬件产品生产、数字技术应用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环境影响特别是排放问题引起了各界关注。文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构建了数字经济排放测算框架,设计出数字经济排放的测算方法。计算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产生的排放快速增加,占排放总量比重由2008年的0.80%上升至2018年的5.53%。据此趋势,文章推算出2020年数字经济排放占中国排放总量的比重已达6.31%。在排放总量增加过程中,数字产品和新型基础设施的排放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再与全球数字经济及国内制造业的排放水平相比,中国数字经济排放强度相对偏高,并不具备显著优势。进一步地,预测到2030年,中国数字经济排放占比将达到11.63%,成为中国排放主要来源之一。排放强度不低、总量增长过快的基本事实及趋势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尚未展现出绿色低的发展特质,与人们对这类新兴领域自带“绿色光环”的认知形成了较大偏差,意味着中国数字经济仍主要采取了粗放式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加大减排力度势在必行。今后,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运用数字技术助推其他行业“精准”减排降耗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数字经济自身的排放问题,科学评估,前瞻布局,加强对数字经济排放的核算与监测,引导数字经济部门加快能源转型,提高数字产品及数字基础设施的能耗标准,鼓励数字经济企业践行绿色社会责任,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减排路径,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实现“双”目标。  相似文献   
913.
在中国中和战略背景下,制定适应国土空间功能的低发展策略,对中国县域实现绿色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滇西北石漠化山区玉龙县为研究区,采用排放系数法、生命周期法、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方法,核算国土空间功能的源排放量、汇吸收量,分析其源/汇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分析源/汇效益,识别失衡空间,构建格网尺度下县域国土空间失衡综合分区。研究结果:(1) 2010~2020年玉龙县以生态空间为主,生活空间扩张迅速。(2)玉龙县三生空间源/汇增加,但源排放量增长剧烈,呈现西高东低和东南高值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3) 2010~2020年源/汇效益有较大的提升,且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玉龙县失衡空间占总面积的47.30%,以源失衡为主。(4)格网尺度下国土空间失衡综合分区划分为生态汇功能区、低优先发展区、生态增汇发展区、生产高优化区、生活高控制区等五个区,并提出县域内部协同减排的差异性对策建议。研究结论:格网尺度下,玉龙县近十年国土空间一直以生态空间为主,但生活空间扩张加快;三生空间源/汇增加,但源量远大于汇量,工矿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排放量增长量远超生态空间的...  相似文献   
914.
针对目前广泛应用于海洋电场传感器中的全固态粉压型Ag/AgCl电极对的极差稳定时间长,无法满足快速部署、实时探测这一要求,系统阐述了Ag/AgCl海洋电场探测电极的性能要求和制备工艺方法,对比了制备工艺的优缺点。综述了Ag/AgCl海洋电场探测电极的制备工艺优化以及改性方法,论述了近些年国内外关于Ag/AgCl电极改性的研究进展,并对Ag/AgCl海洋电场探测电极未来的研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15.
基于连续性双重差分等方法,评估2004~2017年我国交易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及地区差异,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交易政策能使试点地区的排放强度下降9.5%,市场规模?活跃度每增加1%,将分别带来试点地区排放强度下降0.9%和0.7%.异质性影响上,交易政策对东中部地区的减排效应明显,对西部地区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16.
文章介绍了ISO 14064-1的基本内容,并与国内现行标准体系进行对比,认为GB/T 32150系列相比ISO 14064系列标准更加简洁,但两个系列的主要关注点不同:GB/T 32150系列更关注如何计算温室气体排放,而ISO 14064更关注如何建立有效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这一差异客观体现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工作的发展阶段,但仍应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积极建设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能力、提高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水平。由此出发,文章对温室气体管理工作的主要输出、各项步骤和过程性文件展开了初步探讨。温室气体管理工作的主要输出包括:组织边界、报告边界、温室气体清单、温室气体声明和/或报告及相关核查材料;具体步骤包括:确定组织边界、建立报告边界、识别各项源和汇、选定量化方法、选择收集计算量化数据、选定基准年、编制基准年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温室气体报告等。  相似文献   
917.
质气溶胶作为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气环境质量、人类健康及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探究贵阳市花溪城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质气溶胶的变化特征及来源,于2020年不同季节开展大气PM2.5原位观测研究,利用热/光学分析仪(DRI Model 2015)测定大气PM2.5质组分.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大气ρ(PM2.5)、ρ[总质气溶胶(TCA)]、ρ[有机(OC)]、ρ[二次有机(SOC)]和ρ[元素(EC)]的平均值分别为:(39.7±22.3)、(14.1±7.2)、(7.6±3.9)、(4.4±2.6)和(2.0±1.0)μg·m-3,OC/EC的平均值为(3.9±0.8).ρ(PM2.5)、ρ(TCA)、ρ(OC)、ρ(SOC)和ρ(EC)呈现冬季最高[(52.6±28.6)、(17.0±9.6)、(9.1±5.2)、(6.1±3.9)和(2.4±1.2)μg·m-3],夏季最低[(25.1±7.1)、(11.6±3.6)、(6.3±1.9)、(3.7±1.2)和(1.6±0.6)μg·m-3]的季节变化特征.OC/EC季节变化呈现:夏季(4.2±0.8)>冬季(3.8±0.9)>秋季(3.8±0.5)>春季(3.7±0.9),表明花溪城区各季节均存在SOC生成.SOC与OC呈现显著相关(R2=0.9),且随着大气氧化性增强,SOC浓度呈增加趋势.OC与EC各季节均呈现较好相关性,其中秋季最高(R2=0.9),其他3个季节偏低(R2为0.74~0.75),表明二者具有共同来源.通过OC/EC值范围初步判断质气溶胶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燃煤排放和生物质燃烧排放.为了进一步定量解析主要排放源对质气溶胶的贡献,利用PMF模型对质气溶胶来源解析,结果表明贵阳市花溪城区质气溶胶主要来源为燃煤源(29.3%)、机动车排放源(21.5%)和生物质燃烧源(49.2%).  相似文献   
918.
为明确免耕对农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通过Meta分析整合已发表的116项研究,综合探究免耕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平均重量直径(MWD)以及团聚体有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耕作相比,免耕显著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占比(10.9%)和MWD(12.8%),减少黏粉粒占比(-15.5%),但对微团聚体及团聚体有机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亚组分析表明,免耕显著提高西北地区土壤大团聚体占比(17.6%),提高华北地区土壤团聚体MWD(15.4%);在旱地及黏壤土中,免耕分别提高团聚体MWD效应值12.6%和18.4%;免耕提高大团聚体占比的效果随土壤pH值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显著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占比(9.6%)及MWD(11.6%),秸秆移除后,免耕对团聚体的影响效应均不显著;在试验年限方面,短期免耕(< 5 a)显著提高土壤大团聚体比例,而长期免耕(> 10 a)提高团聚体MWD;在土壤深度方面,免耕仅能改善耕层(0~20 cm)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MWD,而对深层土壤(> 20 cm)团聚体没有影响.综上所述,免耕能够改善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但对团聚体含量无显著影响.在实际生产中,要充分考虑生产区域、土壤性质和田间管理等因素,以达到有效改良土壤团聚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919.
崔写  董燕  张露尹  王荣耀 《环境科学》2024,45(5):2817-2827
探索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和生态系统储量的空间分布,可以为优化土地资源再分配和制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整合了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价(InVEST)模型,基于CMIP6提供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和代表性浓度路径(SSP-RCP)情景,评估了黄土高原LUCC和生态系统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驱动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探讨各区域储量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①未来3种情景LUCC变化模式相似,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建设用地急剧扩张,3种情景下的增幅分别为29.23%~53.56%(SSP126)、34.59%~63.28%(SSP245)和42.80%~73.27%(SSP585).②与2020年相比,2040年SSP126情景储量增加1.813 8×106 t,其余情景持续下降;到2060年,3种情景草原储量分别减少13.391×106、33.548×106和85.871×106 t.③从空间相关性来看,黄土高原储量在市域间存在相关性,未来情景差异不显著,热点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及中部以北地区,没有明显的冷点区域.④土地利用变化会增加或损失储量.林地、耕地和草地比其它土地类型有更多的储量,增加它们的面积和限制向其它土地类型转换会增加生态系统储量.  相似文献   
920.
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行动是“全国一盘棋”实现双目标的必然选项.考虑到中国各省的差异性,研究基于排放空间分配测算各省达峰压力,进而从达峰压力、减排现状、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和资源禀赋这5个维度构建省域达峰能力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中国除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以外的30个省级行政区进行达峰能力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将各省划分为5个梯队.结果表明:①海南和北京等18地的排放空间呈现盈余,河北和山东等8地排放空间呈现赤字,另有浙江、安徽、河南和湖北这4地分配所得的排放空间与各自实际排放量相当;②发达地区达峰能力普遍高于欠发达地区,其中北京和上海等地达峰能力尤为突出,江西和贵州等地达峰能力提升空间较大.最后,针对不同达峰梯队的省份,因地制宜地提出差异化达峰目标和行动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