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22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222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采用湿式氧化-磷酸盐固定化组合工艺处理COD为72750mg·L-1、总有机磷(TOP)为8225 mg·L-1的磷霉素制药废水并对废水中磷进行资源化回收.首先,采用湿式氧化工艺,利用分子氧作为氧化剂,将废水中有机磷转化成无机磷酸盐,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氧分压和废水初始pH值对湿式氧化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反应温...  相似文献   
182.
Phosphorus is an important limiting nutrient in many ecosystems. Consequently, there is increasing interest on phosphate uptake and algal growth due to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of algal blooms induced by eutrophication. The co-existence of surface adsorbed and intracellular phosphorus pools indicate that phosphate uptake by phytoplankton is, to some extent, a two-stage kinetic process. However, almost all previous uptake models considered the internal uptake stage only and ignored the possible impact of surface adsoption. In this article, a two-stage kinetic uptake model considering both surface adsorption and P-stress on phosphate uptake by algae was constructed and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one-stage models, based on experimental data on short-term uptake kinetics of a green algae S. quadricaud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 suitable parameters, the two-stage uptake model not only fit the experimental data better, but also gave more reasonable and realistic explanations to the phosphate uptake process. The results are meaningful as surface-adsorption of phosphate may a ect the uptake process of phosphate and assist in understanding realistic phosphate uptake kinetics in phytoplankton.  相似文献   
183.
天津港南部海区水体中活性磷酸盐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3月天津港南部海域水体活性磷酸盐的调查数据,对该区水体中活性磷酸盐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2003年4月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了该海域磷营养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反映的环境意义.结果表明,磷酸盐超标率2003年4月为23.8%,2006年3月为60%,2006年3月的活性磷酸盐含量总体上高于2003年4月的,虽然在第一类环境功能区站位2006年超标率有所降低,但第二类、第三类环境功能区站位在2006年3月均出现超标现象.超标可能是由于陆源废水和养殖废水的排放使该区域营养盐结构发生变化所致.活性磷酸盐的浓度由岸向海递减,等值线几乎与海岸线平行,这与调查海域受潮汐和陆源河流输入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4.
天然沸石具有去除阳离子氨氮的作用,但不具有去除阴离子的作用.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对天然沸石进行改性.在静态条件下,利用天然沸石及改性沸石对模拟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和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对氨氮的去除率在75%以上,对磷几乎没有去除.HDTMA改性后的沸石对氨氮的去除率有所下降,但在5%之内;对磷酸盐的去除有明显提高,最佳改性剂质量浓度为30 g/L.随污染物质量浓度增加,改性沸石的吸附量增大,最后缓慢趋于平衡;吸附平衡数据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十分吻合.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混合溶液中各目标污染物之间没有相互干扰作用.氨氮的绝对浓度是改性沸石对氨氮吸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是改性沸石吸附磷酸盐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污染物配比、污染物浓度级别、改性剂质量浓度分别为30:5、1和30 g/L时,改性沸石对磷酸根的去除率最大,为56.6%,同时氨氮的去除率高达93.6%.  相似文献   
185.
磷酸铵镁沉淀法(MAP)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处理氮磷废水的方法,基本原理是向含NH4+和PO43-的废水中加入Mg2使之和NH4生成难溶复盐MgMH4PO4·6H2O(简称MAP)结晶,然后通过重力沉淀,使MAP从废水中分离,而且沉淀反应不受温度、水中毒素的限制.本文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使N∶P摩尔比为l∶1,Mg∶N摩尔比由0.2∶1增大到1.2∶1时,针对NH4+-N去除率、PO43--P去除率与Mg∶N摩尔比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示,在pH值为9~9.5,温度在25℃~30℃,NH4+-N去除率、PO3--P去除率随Mg∶N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6.
实验条件对太湖水体中藻蓝蛋白提取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野外采集的太湖水样和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对比了典型实验条件对太湖水体中藻蓝蛋白提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太湖水样的藻蓝蛋白提取中,磷酸盐缓冲液浓度的影响微弱,0.01~0.2 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均适宜浸提太湖水样中的藻蓝蛋白。冻融前加入缓冲液提取的藻蓝蛋白效果较好。-50℃冷冻温度的提取效率高于-20℃。(2)铜绿微囊藻和太湖水样在磷酸盐缓冲液加入顺序和冷冻温度上存在差异。对于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磷酸盐缓冲液可在冻融前加入,也可于冻融后加入。冷冻温度以-20℃为宜。(3)稀释测量结果显示,随着稀释比例的降低,最大吸收峰值线性减小,对应的波长位置发生了偏移。稀释比例和藻蓝蛋白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7.
在调节pH值分别为3.0和10.0的条件下,与pH值保持原状相对比,研究了15~20℃下初沉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氨氮、磷酸盐和溶解性COD(SCOD)、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挥发性脂肪酸(VFAs)等有机质组分的释放。结果表明,强酸条件,特别是强碱会抑制氨氮的释放,试验周期结束时,碱性条件氨氮的释放量为1.28 mg/g TS,远小于对比试验(6.97 mg/g TS);磷酸盐的释放量表现为酸性>碱性>对比试验,反应至第4天时各条件下的释放量即趋于稳定,分别为2.47 mg/g TS、1.23 mg/g TS和1.18 mg/g TS;碱性条件下,各有机质组分的释放量大于其他条件,其中总VFAs波动较大,在第8天左右的产生量接近最大值,为201.59 mg COD/g VS,且以乙酸为主,其余组分在较短的时间里接近或达到最大值后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8.
以普通的石英砂(20~40目)滤料为基本原料,表面改性制备了一种投资省的多功能水与废水吸附过滤材料。首先考察了吸附过滤材料的表面特性,然后以人工配水为处理对象,通过动态试验装置,较系统地研究了此材料对可溶性磷酸盐和Cr3、Cu2等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此吸附过滤材料不仅可以有效去除磷酸盐,而且对Cr3、Cu2等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再生率分别达94%及50%以上。   相似文献   
189.
基于磷酸盐和碳酸盐对铅的高亲和特性,将蛋壳与厨余垃圾煅烧制备的含钙生物炭除磷后(ES-BC/P),用于水体中铅的去除.结果表明,ES-BC/P在较优的投加量下对不同浓度的铅(1~100 mg·L-1)均具有较好的去除性能,去除效率均高于99%,且反应后磷的释放量较低;ES-BC/P偏碱性,因含铅污染液呈弱酸性,ES-BC/P加入后无需调节体系的pH值即可达到较好的去除效果;反应动力学及等温线实验表明,ES-BC/P除铅主要为单层化学吸附,最大吸附容量为493.12 mg·g-1(318 K);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铅主要通过与ES-BC/P中的Ca-P化合物和CaCO3进行反应,Pb2+可与Ca2+发生交换作用,形成 Pb5(PO43OH、Pb10(PO46(OH)2、PbCO3和Pb3(CO32(OH)2等沉淀而被去除.综上所述,除磷后的ES-BC材料可实现水体中铅的高效去除,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90.
In this study, soil column was used to study the new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3,4-dimethylpyrazole phosphate (DMPP) on nitrate (NO3^-- N) and potassium (K) leaching in the sandy loam soil and clay loam so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MPP with ammonium sulphate nitrate (ASN) ((NH4)2SO4 and NHaNO3) or urea could reduce NO3^--N leaching significantly, whereas ammonium (NH4^+-N) leaching increased slightly. In case of total N (NO3^--N+NH4^+-N), losses by leaching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40 d) were 37.93 mg (urea), 31.61 mg (urea+DMPP), 108.10 mg (ASN), 60.70 mg (ASN+DMPP) in the sandy loam soil, and 30.54 mg (urea), 21.05 mg (urea+DMPP), 37.86 mg (ASN), 31.09 mg (ASN+DMPP) in the clay loam soil, respectively. DMPP-amended soil led to the maintenance of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NH4^+ -N and low levels of NO3^--N in soil, and nitrification was slower. DMPP supplementation also resulted in less potassium leached,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except the treatment of ASN and ASN+DMPP in the sandy loam soil. Abo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MPP is a good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the efficiency of DMPP seems better in the sandy loam soil than in the clay loam soil and lasts long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