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8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1536篇
安全科学   122篇
废物处理   88篇
环保管理   143篇
综合类   2788篇
基础理论   438篇
污染及防治   760篇
评价与监测   82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96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C)固存效率受到微生物分解者维持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关的代谢能力的影响.为了探究滨海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代谢限制状况和碳利用效率(Carbon Use Efficiency, CUE),本研究在九龙江河口湿地中单一红树林群落、单一互花米草群落、红树林与互花米草交错带内以红树林为主的群落和以互花米草为主的群落4个生境采集表层(0~5 cm)和深层(20~4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C、氮(N)、(P)含量及胞外酶活性,并通过胞外酶活性的C、N、P比例计算矢量长度(VL)和矢量角度(VA)量化微生物的C限制和P限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模型计算微生物CUE.结果表明,4个生境土壤微生物普遍受到C限制和P限制.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的微生物CUE随生境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规律,表层土壤微生物CUE随生境显著变化,植被竞争显著降低了微生物CUE,而深层土壤微生物CUE在各个生境保持相对稳定.RDA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土层微生物代谢限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不一致.表层土壤养分与微生物CUE呈正相关关系,与C限制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微生物生物量C、N、P与...  相似文献   
182.
研究了位于北京郊区的北运河中游9个断面的沉积物对的吸附行为,分析了沉积物组成及其理化性质与吸附特征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断面沉积物对的最大吸附量在0.11 ~9.45 mg/g之间,而各断面沉积物的临界平衡浓度(EPC0)范围在0.33~ 1.85 mg/L之间,统计分析显示EPC0与河水中的总和可溶性无机呈显著负相关,但与沉积物中的金属和有机质含量相关性较差;根据临界平衡浓度定义的推断,新华大街桥、玉带桥、运河大街桥、六环路桥、宋梁路桥、湿地和甘棠橡胶坝7个断面的沉积物表现为的“汇”,而丰子沟和减运沟2个点表现为的“源”,并且各点沉积物释放和吸附的趋势较大.  相似文献   
183.
磷石膏改良基质中As和F在蔬菜内富集和迁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查明改良石膏是否可作为农作物耕种地,选取白菜、菠菜、叶用芥菜和上海青种植在改良石膏基质上,分析了As和F在四种蔬菜中的富集及迁移特征。结果表明:As和F在蔬菜中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27~1.56mg/kg、79.14~265.65mg/kg,均超过《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As和F在蔬菜中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07~0.25、0.23~0.44。叶用芥菜和白菜地下部位中As和F迁移显著,而上海青和白菜地上部位中As和F迁移显著。总体而言,As在蔬菜中迁移规律表现为地下部位>地上部位,F在蔬菜中迁移规律表现为地上部位>地下部位。改良后的石膏不适宜于种植蔬菜。  相似文献   
184.
采用3种介孔硅分子筛制备了锚定金属离子-螯合物的介孔硅吸附剂。系统研究了硅分子筛、螯合剂、金属离子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分子筛、螯合物和金属离子对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其对介孔硅吸附剂吸附量影响的顺序分别为:SBA15>MCM41>MCM48,Fe-SH-MCM41<磷吸附量大幅增加,其中Fe-2N-SBA15从锚定前的5.40 mg/g增大到49.77 mg/g,表明金属离子和螯合剂的锚定促进了酸根离子由水溶液到硅分子筛上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实验表明,锚定金属离子-螯合物的硅分子筛吸附剂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其吸附速率快和吸附容量大。Fe-2N-MCM41在1 min内就能使初始浓度为50 mg/L的溶液降低到9.8 mg/L。  相似文献   
185.
茶园滴灌沼液,不仅可以将沼液进行生态处理,避免其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沼液中营养成分,提高茶园效益。实验表明,适时滴灌沼液可以保持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有利于提高茶叶产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使滴灌区土壤中有效含量升高,滴灌可以提高氮的利用率。与非滴灌区相比,滴灌系统水肥耦合较好,更利于茶树吸收利用养分。就产茶中氮含量作为茶树对氮的吸收量而言,与非滴灌区相比,滴灌区茶树对氮的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8.12%、8.33%。  相似文献   
186.
对典型给水厂铝污泥的元素组成及含量、比表面积和孔径结构、结构基团等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利用静态试验对其吸附水溶液中氨氮和酸盐的性能进行考察,确定了其吸附等温线、吸附速率模型及参数。分析表明:铝污泥中铝、铁、硅等元素含量较多,污泥本身以无定形的非晶体物质为主,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发达的孔隙结构,孔径处于介孔范围,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铝污泥中含有大量的铝羟基络合物(Al—OH)和Si—O—Si键。铝污泥对和氨氮的吸附等温线可分别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式描述,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铝污泥对氨氮的吸附存在快速吸附后并解吸至稳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7.
桑沟湾表层沉积物性质及对磷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研究桑沟湾表层沉积物对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并结合沉积物的表面电荷性质及的形态分析,考察了沉积物对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桑沟湾表层沉积物对的吸附过程包括快吸附过程和慢吸附过程,可用快慢二段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等温线符合Langmuir交叉式模型.夏季沉积物样品的最大吸附量高于春季样品,粒级较小的沉积物吸附能力较强.沉积物样品对的最大吸附量Qm在0.047 1~0.123 0 mg·g-1之间,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范围在0.059 6~0.192 7 mg·L-1,沉积物充当"源"的作用.不同站位表层沉积物中无机(IP)是在沉积物中的主要赋存形态,吸附后的沉积物样品中弱吸附态(Ex-P)、铁结合态(Fe-P)明显增加.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188.
为了考察硫铁比对反硝化脱氮同步除效果的影响,进行了不同硫铁比的反硝化脱氮除静态实验,并对复合填料系统反硝化脱氮同步除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硫铁复合填料的脱氮除效果均显著高于单一填料;硫铁比是影响复合填料反硝化脱氮除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当硫铁比(体积比)大于等于1∶1时,TN、TP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5%和97%以上.复合填料脱氮除过程均满足二级动力学方程,系统脱氮作用主要依赖于异养反硝化和硫自养反硝化过程,而除主要由于海绵铁腐蚀产生的化学除作用.  相似文献   
189.
微生物活动对富营养化湖泊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影响内源释放的物理、化学因素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而微生物对释放的影响一直以来并未有确切的结论。针对上述问题,文章首先研究能够有效抑制水体微生物增殖的方法,并建立了能有效控制微生物活性的对照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存在对底泥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按50 mg/L添加量分别加入铜、铬和镉3种重金属离子,无法抑制上覆水中微生物的活性,而40%的甲醛溶液是较好的微生物抑制剂;当底泥和上覆水中微生物数量增加时,微生物的活动会导致泥水界面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同时细菌代谢过程产生的酸类会溶解底泥中难溶的酸盐,从而促进底泥的释放,释放量可达底泥总原有含量的20.11%;反之,底泥会吸附上覆水中的,增加量占底泥原有总的15.02%。  相似文献   
190.
碳源类型对A~2O系统脱氮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2.5 L的A2O反应器,以乙酸和丙酸分别作为进水唯一碳源,系统研究了进水碳源类型对脱氮除和代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250 mg/L左右,NH+4-N为52 mg/L左右的条件下,原水碳源类型对TN的去除影响不大,系统TN去除率均在65%左右.进水碳源类型对TP的去除及相应污泥中PHA的类型、含量和代谢及糖原的变化影响较大.乙酸为唯一碳源时,厌氧区放浓度较高,污泥中PHA的成分主要为PHB和PHV,两者在厌氧区的合成量差别不大,PHB在随后的反应过程中变化较大,对除代谢过程起主要作用,而PHV的变化较小.丙酸作为进水唯一碳源时,厌氧区的放浓度偏低,主要合成PHV,几乎不含PHB,PHV在随后吸过程中浓度变化较大,对除代谢起主要作用,而且出水TP浓度偏低.碳源类型对污泥中糖原的代谢也有影响,乙酸为碳源时糖原的含量高,变化范围也较大,丙酸为碳源时糖原的变化幅度较小.在同步脱氮除系统中,与乙酸相比,丙酸是一种更合适的碳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