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8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1536篇
安全科学   122篇
废物处理   88篇
环保管理   143篇
综合类   2788篇
基础理论   438篇
污染及防治   760篇
评价与监测   82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96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41.
用于磷吸附的载铁(β-FeOOH)沸石制备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然沸石为载体,采用FeCl3水解法制备用于吸附的载铁沸石(β-FeOOH-Z),优化β-FeOOH-Z的制备条件,包括FeCl3溶液浓度、负载pH值、负载时间、负载温度和烘干温度,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β-FeOOH-Z及其吸附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β-FeOOH-Z的优化制备条件为:FeCl3溶液浓度1 mol/L、负载pH值6、负载时间24 h、负载温度25℃和烘干温度60℃。优化制备条件下,100~120目沸石的载铁量为100.2 mg/g,铁的负载率为18%,其吸附量为7.68 mg/g,比天然沸石提高79.6%。XRD分析结果表明,β-FeOOH-Z中的杂质元素较天然沸石减少,并有效负载β-FeOOH;制备条件对β-FeOOH-Z的成分有较大影响,FeCl3溶液浓度较低、负载温度和烘干温度过高均使β-FeOOH-Z中含有α-Fe2O3,并导致其吸附效率降低。FTIR分析结果表明,β-FeOOH-Z的表面羟基在其吸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羟基与酸根离子的配位交换是β-FeOOH-Z吸附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42.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城市不透水表面沉积物是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以北京市某道路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城市道路沉积物的粒径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批量实验,研究了不同粒径道路沉积物中氮、营养物及有机物(COD)的溶出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粒径较大的沉积物中氮含量较高,而粒径较小的沉积物中含量较高;虽然TP、PO3-4、TN、NO-3、NH+4、COD的溶出浓度、溶出速率变化特征各不相同,但总体趋势是粒径越小氮、及COD溶出浓度和溶出速率越大,且最大溶出速率都出现在前5 min。因此,为实现对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有效控制,应采用源头控制措施对小粒径道路沉积物和初期雨水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43.
利用白云石石灰去除与回收污泥厌氧消化液中氮和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云石石灰为实验材料去除与回收污泥厌氧消化液中的氮,通过小试实验研究不同投药固液比S/L、初始pH值、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及反应时间对去除与回收氮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投药固液比S/L为300mg/L,最佳初始pH值范围为8.5~9.5,反应温度为25.0℃,搅拌速度为150 r/min,反应时间为24 h条件下,氨氮(NH+4-N)和(PO3-4-P)的去除率分别为37.26%和89.60%。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对沉淀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分析可知沉淀产物中含有酸铵镁(MAP),可实现废水中氮经济有效的回收。  相似文献   
244.
李继香 《环境工程学报》2014,8(7):2901-2905
实验对比考察了常规混凝和加载磁混凝工艺对微污染河水中COD、浊度和TP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系统研究了混凝剂用量、磁种加载量、搅拌条件和药剂投加顺序等因素对加载磁混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载磁种后沉淀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从常规混凝工艺的50.1 μm显著增加到68.6 μm;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混凝工艺,尤其对浊度和总的去除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实验最优条件下COD、浊度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4.17%、99.28%和75.82%;并且加载磁种后可减少50%以上的混凝剂投加量,同时大大缩短沉淀时间。  相似文献   
245.
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传统进水/曝气和改良型分段进水的交替缺氧-好氧(A/O)2种运行模式对CAST工艺的快速启动及脱氮除性能稳定维持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进水/曝气运行模式下,系统达到最佳营养物去除性能所需启动时间30 d,稳定运行阶段TN平均去除80.66%,的去除率维持在66.30%左右;采用改良型交替运行模式,反应器达到稳定运行状态仅需18 d,系统稳定运行时TN平均去除81.36%,去除率稳定维持在90%以上,出水浓度在0.3 mg/L以下,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A(GB8978-2002)。研究还发现,传统运行模式下,由低温引起的污泥沉降性能变差导致系统污泥严重流失,反应器几乎丧失污染物去除性能;而低温对交替运行模式下的反应器除性能几乎没有影响,总氮去除则因氨氮不完全硝化而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246.
李维  杨永哲 《环境工程学报》2014,8(9):3743-3748
根据生物脱氮除系统产生的富剩余污泥含有硝化细菌和生产废水含有高浓度氨氮的特点,将生产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内源电子受体),并将获得的内源电子受体利用在富剩余污泥浓缩过程,同步实现内源电子受体反硝化及其抑制富剩余污泥释行为。结果表明,将富剩余污泥(excess activated sludge,EAS。EAS1是在好氧方式下添加,EAS2是在缺氧方式下添加)与生产废水(reject water)按4种比例(Ⅰ、生产废水∶EAS1∶EAS2=15%∶85%∶0%;Ⅱ、生产废水∶EAS1∶EAS2=15%∶80%∶5%;Ⅲ、生产废水∶EAS1∶EAS2=15%∶75%∶10%;Ⅳ、生产废水∶EAS1∶EAS2=15%∶65%∶20%)混合曝气用于产生内源电子受体时,最佳硝化时间均为12 h,可将液相中的氨氮分别由初始的(113.16±0.85)mg/L、(117.18±4.39)mg/L、(129.48±4.85)mg/L及(142.53±0)mg/L降至(0.74±0.41)mg/L、(0.45±0.15)mg/L、(0.41±0.15)mg/L及(0.38±0.08)mg/L;同时,硝酸盐氮分别由初始的(7.48±7.91)mg/L、(12.87±5.81)mg/L、(12.87±5.81)mg/L及(13.55±6.18)mg/L升为(128.37±11.03)mg/L、(141.43±12.71)mg/L、(148.01±14.84)mg/L及(146.22±7.53)mg/L。内源电子受体可将重力浓缩过程中释量分别削减85%、63%、64%及83%,同时使得由生产废水回流引起的氨氮积累量分别减少89.25%、69.93%、74.31%及85.40%。在整个内源电子受体产生及其应用于抑制污泥释阶段,TN去除率分别为39.59%、44.54%、51.86%及57.33%。上述内源电子受体胁迫条件下的浓缩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由重力浓缩释引起的积累量,且可同步实现减少由生产废水回流引起的氨氮积累量。  相似文献   
247.
试验采用硅藻土和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污水处理厂出水,氨氮从10mg/L下降到0.5mg/L以下,去除率70~95%;硅藻土澄清池对总的去除率高于95%;且对浊度、色度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48.
通过研究分析污泥龄(SRT)对富污水除的LSP&PNR污泥减量新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延长污泥龄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厌氧释能力,但不影响其总的除率,同时的回收比例增大,当SRT=50 d时,回收率取得最大值70.4%;LSP&PNR系统污泥龄增加,还有利于污泥产率的降低。试验还发现,排富污水除的长污泥龄LSP&PNR系统的除效率与污泥产率之间不存在制约关系,即系统可以同时获得优异的污泥减量与生物除效果,当SRT=50 d时,每降解1 kg COD仅产生0.143 kg污泥,而除率达最高值92.8%;LSP&PNR系统中SRT、DO与SVI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供氧充足(DO=0.8-1.5 mg/L)条件下,SRT增加,SVI越高,但对于SRT为50 d的LSP&PNR系统,稳定运行时没有污泥膨胀之虞。  相似文献   
249.
南四湖及主要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安文超  李小明 《环境科学》2008,29(5):1295-1302
研究了南四湖及其主要河流人湖口18个表层沉积物对的吸附能力、吸附动力学及其吸附等温线,并对湖区沉积物对吸附特征及其理化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对于处于不同营养水平的沉积物,对酸盐的吸附具有一致的特征.在前10h沉积物对酸盐的吸附量基本达到或超过平衡吸附量的80%,并且在0~1.0 h内吸附反应迅速.在本研究条件下,表层沉积物的cEPC的变化范围为0.010~0.157mg·L-1, Qmax的变化范围是86.74~118.32 mg·kg-1, TQmax的变化范围是99.97~281.11 mg·kg-1·cEPC、NAP、m、Qmax和TQmax与Ads-P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沉积物Ads-P含量可以作为指导南四湖水体污染程度的一项指标. m与TQmax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吸附效率不仅体现的是对外来的吸附效率,还应当包含对本身释放的再吸附的效率.对于南四湖沉积物TQmax、NAP和Qmax起到同样的贡献.沉积物的NAP与cEP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总的趋势就是,当上覆水中含量相等时,具有高的NAP的沉积物易于向上覆水体释,反之具有较低NAP的沉积物易从水中吸附.  相似文献   
250.
张冰  周雪飞  任南琪 《环境科学》2008,29(6):1518-1525
提出了一种改进型A2/O脱氮除工艺(MAAO),通过工艺试验和活性污泥2D模型对其进行运行和设计优化.结果表明,系统对COD、TN、NH 4-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7%、66.8%、97.35%和78.1%;当COD在300mg/L以上时,脱氮除效果均较好,可分别达到70%和90%以上.基于试验结果建立的MMAO工艺数学模型仿真效果良好,可对各单元组合进行优化,校核预测不利工况下的工艺运行效果,实现工艺不同工况下的运行参数优化,较好地实现新工艺的机理性优化设计和运行. MMAO稳定运行出水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由于工艺省去内回流,增加厌氧混合液部分超越提供反硝化碳源,使得运行费用明显降低;系统总停留时间比目前传统的以去除有机污染物为主的生物处理工艺略低,该工艺非常适用于对不具有脱氮除功能污水厂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