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为研究银在硫化钠溶液中的变色机理及表面粗糙度对银变色的影响,使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银在硫化钠溶液中形成的变色膜进行表面形貌观察和成分分析,并通过电化学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对变色过程进行表征。结果显示银变色表面由一层均匀多孔的微小硫化银颗粒覆盖,颜色变化是颗粒大小以及覆盖密度在宏观上的反映。银在硫化钠溶液中的变色过程为硫化银粒子的不断长大堆积过程。通过比较表面粗糙度不同对银变色的影响,发现1500^#。砂纸打磨样品表面变色程度最轻,抛光样品变色最重,150^#、400^#、800^#砂纸打磨表面变色程度相近,居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33.
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可以获取风能资源开发利用高度处资源量的区域分布状况,海面的动力学特性对近海面风速的数值模拟结果影响较大,论文采用WRF模式来研究不同海面动力学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对近海及沿海地区风能资源的数值模拟评估结果影响以及方案的适用性.采用不考虑粗糙度变化(P_0)、WRF模式中参数化公式系数为定值的方案(P_WRF)、Yelland和Taylor 的分风速对参数化系数进行取值的方案(P_YT)对杭州湾近海及沿海地区风场进行模拟研究.通过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参数化方法改变海面动力学粗糙度可以改进近海和沿海地区风速的模拟效果,且P_YT 方案的模拟效果要优于P_WRF方案;当观测点为海风时,考虑粗糙度变化方案的风速模拟结果改进更加明显;观测点风速低于约8 m/s 时,所有方案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均随风速增加而降低,P_YT 方案的模拟误差最小,P_0 的误差最大;而当风速大于8 m/s 时,相对误差会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P_YT方案模拟误差最大,P_0 方案误差最小.三种方案模拟风能资源差异主要体现在陆地沿海和近海区域,离海岸线较远的陆上地区模拟结果相差不大,在沿海和近海区域方案P_WRF平均风速模拟结果比方案P_YT的偏高约为0.5 m/s,平均风功率密度偏高约为50 W/m2.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研究典型金属材料在自然太阳辐射环境下的热效应,并分析试验件属性及环境参数等不同因素对材料热效应的影响规律。方法 通过设计自然环境下太阳辐射热效应试验方案,分析涂层颜色、粗糙度等对7075铝合金材料太阳辐射热效应的影响,建立一种太阳辐射环境下稳态温度的计算算法。结果 获取了在9月前后20 d内的外场辐照度及10组试验件的温度测量数据,得到了涂层颜色、粗糙度等对材料热效应的影响规律。此外,建立的简化算法和试验数据误差在5%以内,具有精度高、形式简单等优势,可以应用于给定辐照强度下典型材料热效应的预测。结论 针对特定试验件,辐照度和风速是影响其热效应的主要因素。当辐照强度在较高的范围内变化时,试验件温升基本和辐照度成正比。随着自然环境风速的增加,试验件温度的下降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35.
北京市常见树种叶片吸滞颗粒物能力时间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以显微镜观察叶片微观结构已被证明是研究叶片吸滞颗粒物机理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颗粒物再悬浮法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北京市主要园林树种吸滞颗粒物的能力和叶片的表面特征,并探讨了不同树种吸滞颗粒物能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叶片微观结构对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针叶树种吸滞总悬浮颗粒物(TSP)能力大于阔叶树种,排序为:油松((27.13±0.44)μg·cm~(-2))白皮松((10.74±0.23)μg·cm~(-2))五角枫((8.24±0.18)μg·cm~(-2))柳树((7.71±0.18)μg·cm~(-2))银杏((6.43±0.17)μg·cm~(-2))杨树((6.17±0.19)μg·cm~(-2)),不同时间段树种滞尘能力不一致;2观测期间,针叶树种吸滞TSP和粗颗粒物(PM10)能力随月份呈U型趋势,在8、9和10月最低,随后又逐渐上升,而阔叶树种吸滞颗粒物能力则呈倒U型趋势,在7、8月最高,但不同树种吸滞细颗粒物(PM2.5)能力随时间变化均无明显规律性;3通过对叶片表面原子力显微镜(AFM)结构观测发现,叶片表面粗糙度越大,其吸滞颗粒物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36.
37.
原子氧作用造成航天器用聚合物薄膜的表面形貌发生显著变化,服役性能下降。基于此,从试验和仿真2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聚酰亚胺薄膜粗糙度及透过率随原子氧通量的变化,发现随累积通量增加,薄膜表面粗糙度增大,造成其透过率下降,但变化规律仍不清楚。对改性聚酰亚胺薄膜、其他聚合物薄膜及空间环境协合效应下聚合物薄膜的形貌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原子氧与聚合物材料作用仿真方法,对原子氧掏蚀形貌仿真结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聚合物薄膜形貌变化机理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38.
为研究深凹露天矿地表粗糙度对复环流结构的影响规律,总结典型深凹露天矿特征,按近似1∶1比例建立简化深凹露天矿模型,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根据地表粗糙度计算入口处速度、湍流动能、湍流耗散率分布,并对模型中壁粗糙度等参数进行设置,采用κ-ε湍流模型对矿区内湍流结构进行预测,分析地表粗糙度对复环流结构的影响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复环流形成主要由矿区内压力差导致,可以分为变化期和稳定期两个阶段;随地表粗糙度增大,矿区湍流动能增大,变化期时间缩短;对于稳定期,随地表粗糙度增大,矿区内压差降低,压力集中区域由迎风坡上端向背风坡下端偏移,复环流范围增大,复环流区域由迎风坡向背风坡偏移,高度降低. 相似文献
39.
沙质草地植被防风抗蚀生态效应的野外观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定位实测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沙质草地植被防风抗蚀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春季风沙活动期,退化沙质草地不同恢复阶段的植被盖度存在很大差异,从流动沙地的0.3%增至固定沙地的16%.植被盖度的有序增加导致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从流动沙地的0.013cm增至固定沙地的0.111cm,摩阻速度从0.272 m·s-1增至0.823 m·s-1,近地表20cm高度平均风速由7.0 m·s-1降至3.8 m·s-1,侵蚀风持续时数由2h降至1h.相应地,0~20cm气流层内的总输沙量由流动沙地的88.8 g·(h·cm2)-1降至固定沙地的1.6 g·(h·cm2)-1.回归分析表明,在退化沙质草地的恢复过程中,植被盖度VC与土壤风蚀率Q间具有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Q=3.93+93.66e-0.60VC(R2=0.893,p<0.0001,n=4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