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6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55篇
安全科学   187篇
废物处理   114篇
环保管理   1645篇
综合类   2735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73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281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352篇
  2013年   320篇
  2012年   451篇
  2011年   332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239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刘娉 《环境》2002,(2):32-33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经营管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21世纪将步入一个绿色时代,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绿色管  相似文献   
12.
袁红兰 《环境教育》2006,(5):47-49,51
对绿色化学如何渗透于有机化学教材建设、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手段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论述了将绿色化学理念与方法渗透于有机化学的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3.
大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和途径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南京市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苏省省会,需要认真研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发挥中心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城市中心功能的加强、较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南京城市化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江苏省已经提出了大力规划建设以南京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并在2001、2002连续2年扩张南京市区的范围,大大加强了南京市的综合实力。南京的城市化发展主要途径在于提升城市功能,奠定城市化的经济基础;以城市空间优化为支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引导,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带动城乡一体的发展。推进南京城市化的进程还必须要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傲保证,如加快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加大投资融资的力度、制定各类切实可行的规划等等。  相似文献   
14.
《环境》2007,(2):36-37
改革开放以来,乳源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山区绿色资源优势,按照"绿色乳源"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发展绿色经济为主要突破口,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经济增长率连续多年居韶关市各县(市)前列,正成为国内外、港澳台等社会人士投资置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保健的首选之地.  相似文献   
15.
From an economic point of view, the industrial economy is efficient to overcome situations of a scarcity of goods. From a techn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resource efficiency o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has been permanently improved during the last 200 years. In addition, cleaner processes have been developed. However, from an ecologic point of view, an increasing world population with increasing consumption has produced a "global footprint" which approaches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planet. A circular economy and its high-value spin-offs-a lake economy and a performance or functional service economy-can fulfil customers' needs with considerably less resource consumption, less environmental impairment in production and considerably less end-of-life product waste, especially in situations of affluence, when a considerable stock of physical goods and infrastructures exists. Also, in situations of a scarc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both energy and materials, often characterised by rapidly rising resource prices, the economic actors of a circular economy have a high competitive advantage over the actors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due to much lower procurement costs for materials and energy. From a social point of view, a circular economy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skilled jobs in regional enterprises. However, the shift from a linear manufacturing economy to a circular or service economy means a change in economic thinking from flow (throughput) management to stock (asset) management: in a manufacturing economy with largely unsaturated markets, total wealth increases through accumulation as resource throughput (flow) is transformed into a higher stock of goods of better quality (but in a manufacturing economy with largely saturated markets, wealth represented by the stock of goods will no longer increase); in a circular or service economy, total wealth increases through a smart management of existing physical assets (stock) that are adapted to changes in both technology and customer demand. This second approach not only applies to physical capital but equally to social capital, such as health and education and green GDP. To measure the social wealth of a population, it is not the amount of money spent on schools and hospitals that matters, butif this expenditure has led to a better education of the students, and a better health of the people.  相似文献   
16.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协同技术创新是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在理论层面从环境、投入、产出和互动四个维度构建协同创新影响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整合性框架后,以中国284个城市为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讨协同创新驱动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的多元实现路径。研究表明:①单个协同创新条件的一致性水平位于0.4928~0.8388范围内,表明单个条件均不构成影响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必要条件。②条件组合的充分性分析显示,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协作互动条件“多重并发",形成协同创新驱动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的4种路径,具体归纳为投入主导型、区域互动支撑下的资本赋能型及环境和投入连接下的主体互动转化型3种差异化模式。③条件因素的普适性和替代性分析显示,经济软环境、人力资本投入和物质资本投入是影响高水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最具有普遍性的因素,成果市场化和区域互动之间存在替代关系。④囿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稟赋,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协同创新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驱动路径呈现出显著异质性特征。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从组态视角着力于多重协同创新条件的适配以“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土地绿色高效利用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我国为乡村振兴所提出的建设田园综合体的重要举措,解析了田园综合体的理论内涵,总结了国内外田园综合体发展历程及我国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顶层规划不合理,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不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充分的问题,并从生态融合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合理生态布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实行产业生态化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路径,以期为我国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坚持黄河高质量生态保护,推进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煜 《环境保护》2020,48(1):22-27
近年来,过度干预和高强度开发黄河导致的流域生态系统失衡与生态安全威胁问题日渐凸显。本文梳理了黄河从水沙调控与洪水控制、水资源过度开发到建设长治久安幸福河要求的治理变化过程,分析了黄河水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及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河流治理必须回归到生态系统保护之根本,以生态系统的观点审视和推动黄河高质量保护与流域高质量发展,通过黄河生态功能和水功能保护体系的构建和管理,促进黄河高质量生态保护与流域绿色发展倒逼机制的推进,重点推进黄河"两区一廊道"生态环境功能的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黄河生态流量的保障与监督,强化水资源的生态保护刚性约束与保护。同时,要通过制定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法规与补偿政策,实施最严格生态环境监督和流域管理协同创新,强化流域生态环境新技术支撑等措施来强化流域生态环境法规政策与科学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20.
国家“十四五”绿色财税政策改革思路与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