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228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389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104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以砂石和活性炭作为填料,自制厌氧生物滤床系统,并对系统进行驯化,发现完成驯化后的稳定系统具有良好的去铬(VI)能力。废水在系统中经过2h运行,加入碳源的试验组与不加碳源的对照组的铬(VI)去除率分别为87.33%和66.3l%。恒流泵最佳流量为47mL/min,外加碳源后,铬(VI)的浓度由60mg/L左右降到0.5mg/L以下,需要4h,而对照组需要14h,铬(VI)浓度由64.66mg/L提高到75.53mg/L时,对本系统负面影响甚微,提高到95.47mg/L时,系统出水达标所需时间延长到7.5h。本系统具有耐受一定程度的浓度冲击以及进一步驯化、提高处理负荷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2.
氯硝柳胺具有对人、畜毒性较低、对植物危害不大等优点,当前仍为WHO推荐的首选灭螺药物。但该药对鱼类等水生动物毒性较大,国内外学者分别用白鲢、草鱼、红鲤、arassius spp和尖头小条鱼等进行过急性毒性试验,然而对鱼类的安全浓度研究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03.
A new procedure of determining optimal C/N (the rate of carbon source to nitrogen source) of mixed distillers‘ grains for combined bacteria synergic fermentation is established.At the same time an improved method evaluating bacteria growth,called method of dry cell weighing by filtering is developed.For each combination of C and N,their initial and residual contents before and after fermentation respectively are determined.Then followed the calculation of utilization of C and N sources by the compound bacteria.The optimal C/N is finally located from among the utilization of C and N of several combinations and the weight of produced mass of oven-dried thallus.The conditions of fermentation are:inoculum size 10%,temperature 30.0℃,rotational speed 170 r/min,shake culture time 48h.The best results obtained from orthogonal experiments are:maximum mass of oven dried thallus is 14.693g in a liter liquid medium,maximum utilization rate of carbon source is 98.13% and maximum utilization rate of nitrogen is 78.14%.Optimal C/N is 5.1。  相似文献   
104.
城市污水处理厂对高碳源废水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水碳源不足,极大限制了具有脱氮除磷功能污水厂有效发挥作用;而另一方面,诸多企业却花费大量的资金,来处理含有高碳源的生产废水。本文从提高污水厂进水碳源角度出发,系统地分析了典型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生化和物理特性,提出污水排放优化方法,即有选择地允许部分企业污水直排,提高进水碳源,稳定生物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105.
碳源循环单级生物脱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发了一种列管式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硝化菌和反硝化菌被混合固定于中空的PVA凝胶管的管壁之中,PVA凝胶管平行置于圆柱形筒体内,构成一个类似于列管式换热器的生物脱氮反应器。需要处理的氨氮废水在固定化细胞管的外侧与圆柱形壳体的内侧间流动,而反硝化所需的碳源(乙醇水溶液)则在PVA凝胶管内循环。研究了列管式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进行单级生物脱氮的可行性和连续运行的效果,并证明了在非纯菌种的固定化细胞单级生物脱氮过程化细胞生物反应器进行单级生物脱氮的可行性和连续运行的效果,并证明了在非纯菌种的固定化细胞单级生物脱氮过程中,存在着NH^ 4→NO^-2→N2的短积生物脱氮。  相似文献   
106.
碳源(甘油和柠檬酸钠)及碳氮比对纯培养的异养反硝化菌HP1 (Pseudomonasalcaligenes)异养反硝化能力影响的试验表明,碳源种类对硝酸还原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对氧化亚氮还原酶活性有影响。批式培养方式下最适C/N为8,菌株HP1可以利用NO-3 作为唯一氮源进行反硝化作用,证明HP1至少有2种硝酸还原途径。连续培养方式下温度对菌株HP1异养反硝化作用中间产物的积累有影响,不同C/N时均有NH+4 积累,C/N为3时还有NO-2 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7.
用14 C标记葡萄糖法研究了外源镧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外源镧在低浓度下可增强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进行呼吸作用 ,而高浓度下则产生显著抑制作用 ,最大抑制率为 3 3 %。土壤微生物呼吸产生的14 CO2 主要是培养初期释放的 ,培养 14d后14 CO2 释放已非常少。外源镧可增强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合成自身的生物量 ,最大增幅为 2 5 %。  相似文献   
108.
分析常规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缺欠的基础上,提出了SBR-SBHBR工艺结合活性污泥外循环技术的生物除磷脱氮运行模式,旨在将除磷脱氮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生物处理过程分别控制在两级反应器中高效完成.叙述了该工艺系统的操作过程、高效除磷脱氮的可行性和工艺的特点.采用该工艺可望解决常规生物除磷脱氮工艺中的泥龄问题、生物释磷与反硝化之间的碳源竞争问题和厌氧区的硝酸盐问题等,使功能不同的微生物在各自有利的条件下生长,从而提高系统除磷脱氮的效果和稳定性;该工艺也可望解决常规生物除磷系统处理大量富磷污泥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9.
周圆  支丽玲  郑凯凯  王燕  李激 《环境工程》2020,38(7):100-108
反硝化过程是影响污水处理厂出水总氮达标排放的重要环节之一,进水碳源、回流比、溶解氧(DO)和搅拌方式等均为影响活性污泥反硝化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太湖流域58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并对水质波动规律、工艺设计及设备设施等方面进行调研及优化分析,研究了不同条件对活性污泥反硝化速率的影响,探讨了污水处理厂在实际生产运行中反硝化脱氮过程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结果表明:各厂反硝化速率在0~5.18 mg NO3--N/(g VSS·h)时,平均反硝化速率为1.40 mg NO3--N/(g VSS·h),进水碳源浓度较低为各个污水处理厂反硝化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其中外加碳源的种类、投加点位对反硝化脱氮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各厂进水中投加易降解碳源并保持较高的搅拌速率后,发现反硝化潜力为1.16~20.80 mg NO3--N/(g VSS·h),表明改善进水水质并创造较好的反硝化条件,有利于整体反硝化水平的提升。此外,充分的搅拌条件也可增强污泥的反硝化性能。另外,选择合适的内回流比可以有效强化生物反硝化脱氮性能,但内回流中高DO对反硝化影响较大,降低回流DO可以有效提高NO3--N去除量。  相似文献   
110.
针对酸溶态占比高的Cr(Ⅵ)污染土壤还原解毒不彻底、后期易返黄的问题,确定了水溶态Cr(Ⅵ)快速还原、酸溶态Cr(Ⅵ)长效缓释还原的修复思路。试验考察了单独添加硫铁矿对Cr(Ⅵ)处理的效果,并采用FeSO4·7H2O、硫铁矿分步还原法探究处理后污染土壤的长效稳定性,进行了540 d的长期监测。结果表明:FeSO4·7H2O还原药剂长效性较差,在自然环境中容易发生氧化,失去还原效能,无法完全还原缓慢释放的酸溶态Cr(Ⅵ),有必要加入长效还原缓释药剂对酸溶态Cr(Ⅵ)进行持续还原。硫铁矿单独修复水溶态Cr(Ⅵ)为主的污染土壤,在添加20%的硫铁矿,反应14 d的条件下,土壤中Cr(Ⅵ)浸出浓度降至30.4 mg/L。采用FeSO4·7H2O和硫铁矿分步还原酸溶态Cr(Ⅵ)污染土壤,先加入2%的FeSO4·7H2O,养护3 d后再加入3%的硫铁矿反应27 d,Cr(Ⅵ)浸出浓度即降至0.29 mg/L,加入5%的硫铁矿,反应4 d后Cr(Ⅵ)浸出浓度即可降至0.43 mg/L,之后Cr(Ⅵ)浸出浓度保持稳定。经过540 d的长期监测未发现浸出浓度有上升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