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2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662篇
安全科学   296篇
废物处理   166篇
环保管理   215篇
综合类   1489篇
基础理论   309篇
污染及防治   303篇
评价与监测   117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54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厌氧流化床处理白酒废水运行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床层膨胀率、HRT、温度以及有机容积负荷冲击等因素对AFB反应器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为32±2℃,进水COD 6 000 mg/L,pH7.2条件下,AFB反应器处理白酒废水的优化运行参数为床层膨胀率为36%,回流比1∶7,水力停留时间8 h,此时废水COD去除率可达80%左右;同时该反应器在有机容积负荷达到36.1 kg COD/(m3.d)时COD去除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32.
有机改性膨润土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B)对膨润土进行有机改性,研究了不同振荡时间、振荡强度、温度、pH以及盐溶液浓度下改性后有机膨润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用量为0.6CEC时,改性的膨润土比较稳定。在同一环境因素下,当表面活性剂用量大于0.6CEC时,有机膨润土的稳定性均随着改性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振荡时间、振荡强度以及反应温度对有机膨润土稳定性影响不明显;酸性条件下会降低有机膨润土的稳定性,而中性、碱性条件下,有机膨润土的稳定性会提高;对于0.6CEC改性的有机膨润土,当NaC l、CaC l2的浓度由0.2 mol/L增加到0.6 mol/L时有机膨润土的稳定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浓度继续增大,稳定性下降。所以当外界NaC l或CaC l2浓度为0.6 mol/L时,0.6CEC改性的有机膨润土相对0.8CEC以及1.0CEC改性的膨润土稳定,可用做废水处理的吸附剂,且无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233.
聚合物驱采出水中聚丙烯酰胺的微生物联合降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株细菌的培养降解实验研究聚丙烯酰胺(hydrolyzed polyacrylamide,HPAM)降解菌对水环境下聚丙烯酰胺的降解作用,讨论协同降解机理。2株降解聚丙烯酰胺的菌株假单胞菌CJ419、枯草芽孢杆菌FA16在初始30℃废水样品上培养,定期测量细菌生物量和HPAM降解率。培养30 d后CJ419和FA16对聚合物的降解率最大值分别达到30.4%和25%,而以1∶1比例的混合菌降解率最大值达到80.3%。对2株菌胞外各组分研究表明:混合菌降解HPAM的机理主要由胞外降解酶系水解聚合物侧链基团导致HPAM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同时生长过程中降解菌还会释放非蛋白还原性物质引发氧化反应共同参与HPAM降解。  相似文献   
234.
以聚丁酸丁二醇酯为碳源去除含盐水体硝酸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为碳源和生物膜载体可以解决异养反硝化有机碳源的添加不足或过量的问题.在序批式反应条件下,以聚丁酸丁二醇酯(PBS)为碳源和生物膜载体,对含盐水体异养反硝化过程中的细菌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硝酸盐可以得到很好的去除,虽然有亚硝酸盐的明显积累,但最终被降低.硝酸盐的存在会降低含PBS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16S rDNA的方法鉴别到的细菌包括:Pseudomonas stutzeri,Pseudomonas sp.,Alteromonas sp.,Marinobacter salsuginis,Thalassospira xianheensis,Itellibacter vladivostokensis,Euplotopsis encysticus,Alcanivorax venustensis,Halomonas sp.,Agrobacterium tume aciens,Pannonibacter phragmitetus,Vitellibacter vladivostokensis.试验结果表明,反硝化条件下PBS具有较好的可生物降解性和明显的NO3--N去除能力,是比较理想的低C/N含盐水体异养反硝化碳源.  相似文献   
235.
摘要以镁盐、铝盐、纯碱和烧碱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多孔镁铝复合氧化物(P—Mg3.1AlO4.6),其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和总孔容分别为206.3m2/g、8.961nm和0.4208cm3/g。研究了这种多孑L材料对水溶液中cr(VI)的吸附性能,在25~45qC时,静态吸附量为82.32~141.7mg/g;当初始浓度100mg/L、流速5mL/min、床层高度10cm和pH=6时,半穿透时间、半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分别为406rain、49.28ing/g和51.30Ing/g;拟合参数及误差分析表明,cr(Ⅵ)在P—M敬。AIO4.6上的静态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式和伪二级动力学方程,Yoon·Nelson模型能很好地预测cr(Ⅵ)在P—Mg3.1A104.6上的动态穿透曲线。  相似文献   
236.
针对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的强耦合和动态变化特性,提出一种用于前置反硝化脱氮工艺的多模型动态矩阵(DMC)解耦控制方法;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外界入水中氨氮浓度进行聚类,获得以聚类中心为入水氨氮浓度的静态模型集合,分别设计线性DMC解耦控制器;再以当前时刻外界进水氨氮浓度和聚类中心为基本元素,构造切换函数,实现多模型切换。将该方法应用于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中,获得了较好的动态仿真效果。  相似文献   
237.
采用HZ-16型大孔树脂对含三(三溴苯氧基)三嗪(RDT-8)废水进行吸附及脱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废水流量为4.0 BV/h的条件下,树脂最佳吸附工艺条件为出水体积88.0 BV,此条件下出水COD小于291 mg/L,挥发酚质量浓度小于0.08 mg/L;在脱附液流量为0.5 BV/h的条件下,树脂最佳脱附工艺条件为脱附液体积3.0 BV,此条件下脱附液中挥发酚质量浓度为30.6 mg/L,挥发酚脱附率高达76.4%。在最佳吸附-脱附工艺条件下,连续进行10次动态吸附-脱附实验,吸附出水中COD为137~294 mg/L,COD去除率为72.5%~89.1%,挥发酚质量浓度稳定在0.05 mg/L以下,挥发酚去除率为99.8%~100%,说明HZ-16型大孔树脂的吸附-脱附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238.
采用简化法制备K2FeO4,即用NaOH代替大部分价高的KOH,可免除除杂、干燥程序,降低制备成本,克服难以大规模制备、储运的弱点。用K2FeO4处理印染厂中度废水,在pH为6~9时,K2FeO4∶聚丙烯酰胺(PAM)投配比(质量比)以35∶4为宜,色度、SS去除率均超过95%,COD、BOD5去除率达60%以上,且改善了废水的生物可降解性。  相似文献   
239.
废水反硝化除磷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综述了反硝化除磷机理及工艺.重点介绍了反硝化聚磷菌的微生物学特性和除磷特性,以及不同种类的反硝化除磷工艺,并对反硝化除磷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40.
王豪  杨清  吴雁  唐怡 《环境工程学报》2015,9(3):1289-1296
聚丙烯酰胺(PAM)用于油田驱油产生大量难处理的含聚废水。以分子筛为吸附剂处理含聚废水,研究分子筛类型(Y、Beta和ZSM-5,H型和Na型)和物化性质对其吸附PAM性能的影响,并测定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吸附性能顺序为BetaYZSM-5,H型优于Na型。H-Beta对PAM的吸附来自分子筛中阳离子与PAM中阴离子的静电作用,Si—O和Al—OH与PAM中酰胺基的氢键作用。H-Beta开放的通道结构,较高的介孔比例和表面积,较强的酸性和良好的酸中心可接近性使其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Si O2/Al2O3=26的H-Beta对浓度为200 mg/L的PAM溶液,PAM脱除率可达95.2%。在低PAM平衡浓度时,PAM在H-Beta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单层吸附特征,饱和吸附量达70.2 mg/g,在高浓度区域则由于PAM疏水缔合作用加强呈现多层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