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14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45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温情的角斗     
地处黄海之滨、风光旖旎的大丰因麋鹿而出名。名声的缘起,说起来,算得上机缘巧合。要不是上个世纪60年代起,大丰陆续出土麋鹿的骨骼,谁又能知道,这里原是"四不像"麋鹿的故乡呢?其实,这个故乡与大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河海港汊蜿蜒交错,盐土沼泽星罗棋布,有着大片大片的芦苇、蒲荡、草地、竹园和大量的刺  相似文献   
32.
他喜欢在大自然中写作,他把大自然作为一生唯一的创作对象,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他不是凭记忆,而是像画家写生一样,铺纸在潮湿的树桩或光滑的石头上,照着自然界的模样,“在森林的口授下写作”……这就是人们对俄罗斯“绿色作家”米·普里什文的生动描述。  相似文献   
33.
刘洁 《生态环境》2010,26(6):1502-1506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论点出发,揭示了生态危机发生实质是人类为了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自然资源无止境的索取和争夺而导致的;论证了生态危机发生的社会伦理根源是技术理性的扩张导致科学技术的异化、消费主义的盛行加重了对自然的消耗与污染、功利主义的漫延导致代际自然资源分配不公;提出了要缓解人与自然日趋紧张的关系,解决生态危机,不仅要依靠科技、经济手段,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改变人们的社会伦理观出发,用价值理性自觉地调适技术理性的非理性倾向、改变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摒弃发展理念的功利主义,从而调节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  相似文献   
34.
徐娜 《民防苑》2009,(2):29-30
我们喜欢欣赏各种各样的动物,不仅因为它们活泼可爱,更因为它们外形各异、色彩缤纷。物以稀为贵,自然界中的动物大多是彩色的,若是出现一些单色的动物,尤其是白色的动物,就显得特别稀罕了。因此,当自然界出现了一些白色的动物个体时,就成了生物学家宝贵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35.
黎慧 《环境》2004,(10):54-55
自然界中,尊敬“父母”和爱护“子女”在一些动物中蔚然成风,其中“母子鸟”的故事最为动人。  相似文献   
36.
周仕凭 《环境教育》2012,(11):18-20
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现有的生活习惯,大自然或许将改变人类的生理结构。是选择将来当"怪人"?还是保持现在这个样子?这个选择题,等着我们自己去选择!也许,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所谓的"自然"纠结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楼房越来越高,加之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离自然已经越来越远。正因为如此,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渴望回归自然,今年"十一"的八天长假,除了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爆满外,还将全国多条高速公路堵成了停车场。除了七座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的推动作用外,也充分反  相似文献   
37.
自然资源在地球的蕴藏量总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无论对人类本身还是自然界都将是巨大的压力。上世纪80年代的《世界自然保护提纲》曾指出:“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地球满足人类需要能力的减弱是不可逆转的”,“如果不注意资源与能源的节约,陶醉于其能力和眼前的成绩,明天将为今天的收益付出重大代价”。  相似文献   
38.
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人类通过各种途径,时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组成本来是平衡的,即,不但元素组成一致,且除少数结构元素外,各元素之间的比例,也大体一致。这一点,已被元素普存法则、元素循环原理,以及生物地球化学理论所证实。然而,当今人类疾病繁多,新病例不断出现。这足以说明人类与自然界逐渐失去了平衡。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且往往是综合效应的结果。但根本的因素应该是,(1)自然界地区性物质组成和环境条件的差异,(2)不同地区人类自身偏食、嗜好,习惯,与不同的食物结  相似文献   
39.
卓季龙 《福建环境》1998,15(2):26-26
众所周知,人类作为生物系统中举足轻重的物质构造成份,无疑对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改造力量。然而,生态环境系统却以其自身所特有的规律运动发展变化着。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正确把握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从实际出发,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在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美妙的关系,以便成功地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40.
水问题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 中国洪涝灾害和旱灾自古就有,主要体现是一种自然灾害.而目前,随着近几十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过去不为人们所重视的水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它不仅仅是预防和治理自然灾害的问题,更多的是人类自身活动带来的不少新问题需要很好地去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