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41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志伟 《环境保护》2007,(5A):41-43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学术界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方面与深环境论中的环境整体主义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42.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发展尤为迅速。新媒体因自身的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等新特点,为新闻业发展带来机遇,但同时也使新闻专业主义在践行过程中遭遇挑战。本文对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探究,分析其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3.
本文对公共新闻的内涵进行了简单界定,着重梳理公共新闻发展的"公共哲学"基础,考察了在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公共新闻的实践问题。文章借用和发展了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分析了如何保障议题选择的正义性和如何在商谈过程达成共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4.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诞生于西方,20世纪初传入我国,开始了它的本土化探寻,虽然这个过程历经波折甚至一度中断,但是至今,新闻专业主义中的某些理念对我国当代新闻界仍具有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从历史的视角,梳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我国的发展脉络,探寻其对当今新闻业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新闻业的产业属性确立起来,由此带来受众意识和经营模式的转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消极影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有偿新闻、虚假新闻、新闻媚俗、新闻侵权四种问题有增无减。市场驱动力在构建新闻专业主义的同时也对其起了消解作用,我国未来新闻业的发展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发挥市场驱动力的作用而尽量避免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6.
陈燕 《绿叶》2011,(5):96-102
如果气候变化与环境破坏已经使节能减排这一全球性任务变得刻不容缓,自由民主国家是否愿意并且能够担当起责任来?作为一个自由民主国家,日本最近似乎以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47.
战略管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本文在构建主义学习观的指导下,以应用为导向,对战略管理课程进行了全新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指导下,将战略管理教学环节分解为四个阶段:理论认知、案例分析、沙盘模拟、实地调研,并且明确了四个教学环节中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具体的实施手段。  相似文献   
48.
节俭与环保     
当下。党中央、国务院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于是围绕以节约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铺天盖地,各种口号应运而生,什么当节约成为习惯,当环保成为意识。文明就近了等等。似乎我们现在才知道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才发现奢侈浪费是可耻的行为。  相似文献   
49.
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工厂作为能源消耗单位之一,在电力、自来水及天然气等能源方面也应该根据自身生产情况,进行相应的能源节俭改善。本文将针对工厂能源节俭进行分析,希望能与有关运行管理人员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50.
非正规就业部门的形成机理研究:理论、实证与政策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庞大非正规就业部门日益引起关注,传统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结构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转型中国的现实。本文运用比较研究、计量经济等方法,对中国独特的四元就业结构进行了分析,梳理了非正规就业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非正规就业部门的形成机理与主要驱动因素,并提出了消解非正规就业部门就业压力的政策框架。研究表明:中国的非正规就业部门有其独特的形成机理,是多项公共政策综合作用和主动选择的结果。城乡人均收入落差、伪城镇化、经济垄断程度等则是其主要驱动因素。因此,在坚持小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精细化同时推进的同时,要践行去管制政策以释放自由市场力量,建立统一且平权的劳动力市场以推进非正规就业部门与正规就业部门的融合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