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41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叶舒宪 《绿叶》2011,(2):118-124
新时代运动试图在传统基督教信仰之外恢复人类与万物相沟通交感的灵性状态,也就是恢复人与自然、宇宙的原初和谐,重新安顿被资本主义现代生活割裂的心灵。面对工业文明的资源困境与生态危机,体现在电影《阿凡达》中的新时代主义认为,我们必须回复到那种原生态的生存状态中去。  相似文献   
72.
会讯     
《绿叶》2011,(6):111
"百年共和与中国宪政发展"学术研讨会召开"百年共和与中国宪政发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龚祥瑞自传》首发式于6月11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以学术研讨的方式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对于研究共和、宪  相似文献   
73.
声音     
《环境》2008,(3):14-14
“我们去河里洗手,手都腐烂了”,“节俭才是真正的环保之道”,“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再也不用天天吃毒气灰尘了!”“全球24城市熄灯1小时”.  相似文献   
74.
卢风 《绿叶》2011,(9):108-118
市场制度之所以能确保经济效率,就因为人都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正因为人的个体性是不可消解的,故市场经济是必不可少的。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只要"给污染定个价",就可以很好地治理环境污染。但只有当多数人超越了物质主义时,经济学家的办法才能起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健康的作用。要人们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不可能的,但要求人们不以积累物质财富的方式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可能的。多数人实现这样的"精神超越",需要生态学的启示和大自然的警示。经济学家说,"市场的逻辑"就是"通过使别人幸福而使自己变得幸福"的逻辑,但他们忘了"市场的逻辑"的另一面——激励人们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激励人们的贪欲。一味激励人的物质贪欲的文明会因为生态崩溃而走向毁灭。我们不能没有市场,但我们必须拒斥市场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75.
鲁迅和池田大作都可谓是墨子的现代传人。鲁迅除了将墨子兼爱平等、为民谋利的思想转化为自身坚韧抗争的性格、正义公平的思想外,他还在小说《非攻》中赞颂墨子反对不义战争,摩顶放踵而利天下的精神。池田大作一生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事业,他称赞墨子是"战国时代有名的行动派和平主义者",并受到墨家学说的深刻影响。尤其是鲁迅小说《非攻》中的墨子形象给他带来了共鸣和启示,使他深刻认识到,推进世界和平必须要坚持用文化和文明"文"的力量来抑制现代军备"武"的力量,而这唯一道路就是要坚持"果断的行动,勇敢的对话"。  相似文献   
76.
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优良的环境,便没有整个区域的良好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让人民群众喝上清洁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样质朴的目标,充分体现了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关注,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7.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增加,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宽,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司法报道领域中却出现了媒体审判这一异化现象。如何规避这一现象对于媒体自身发展和司法公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避免出现这一现象,需要立法、司法、受众等各方面的努力。本文主要从媒体方面进行探讨:媒体应该加强自律,既能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同时要能做到"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  相似文献   
78.
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中,京华时报报道的失范致使其公信力受损,被大众认为有滥用舆论监督权的嫌疑。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怎样合理使用自己的舆论监督权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79.
消费问题:环境问题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消费问题的理论透视,提出人类要摆脱环境问题就必须首先变革传统消费理念,消除和解脱不良消费模式。所谓消费问题乃是人类的消费行为存在问题,其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大大超过了人类自身的实际需要,诸如高消费、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等消费理念进入了大众的生活认知和心理层次。消费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核心,受消费欲望驱使的不当消费行为,是造成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深层次原因。消费问题缘由于对消费者主权观片面曲解下的消费至上主义。消费者主权理论的偏颇在于其与生态伦理观是相悖的,它助长了人类对大自然的骄横,实际上是对人们贪欲的一种默许和肯定。因此,人类应当根除消费至上的价值目标,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和塑造消费行为,理性地实现自身的消费需求,这是人类解除消费问题并进而摆脱环境问题困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0.
2005国家统计局修正 GDP 数据: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增加了16.8%。近2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7%的“十五”预期目标,中国人都着实高兴了一把;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学家论坛”上,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透露,每年因生产事故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全国 GDP的2.5%,我国近几年来平均每年发生事故约80万起,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3万人,因事故导致的伤残人员约70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