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88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206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东苕溪蓝藻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东苕溪(太湖主要入湖河流)秋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监测了东苕溪18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细胞密度及种类组成等指标,分析了影响蓝藻时空分布差异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观察到浮游植物8门60属132种,其中,蓝藻门9属14种,蓝藻细胞密度占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平均比例为60.3%,蓝藻细胞密度自东苕溪下游至上游呈减小趋势,最高值出现在东苕溪下游距南太湖湖口3km以内.在秋季,东苕溪下游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优势种,春季为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丝状蓝藻(小席藻)是上游的优势代表种.东苕溪下游蓝藻的绝对优势与特殊的水动力条件、高浓度的营养盐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蓝藻细胞密度与水深(p<0.01)、总氮(p<0.01)和溶解性总碳(p<0.05)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02.
《绿色视野》2012,(11):12-13
在合肥,常年乘坐27路公交车去义城的人,大多看到过车厢内挑着鱼筐的义城人,闻到过车厢内的鱼腥味。合肥市包河区义城镇,这座濒临巢湖的小镇,在2009年10月28日撤镇设街,更名为包河区义城街道。在合肥市大刀阔斧地打造滨湖新区的建设中,义城成为其核心区和主战场,义城的命运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303.
洞庭湖区洲滩环境演变对东方田鼠暴发成灾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分析洞庭湖区东方田鼠暴发成灾史及灾情的基础上,研究了洞庭湖区洲滩演变对东方田鼠暴发成灾的影响。研究认为:中低位滩出露面积不断增大使东方田鼠种群迅速膨胀,高位洲滩出露面积减小造成汛期东方田鼠大量向垸内农田迁移;湖区洲滩冬春季连续出露天数增加了延长了东方田鼠的繁殖期;汛期洪峰水位增高、洲滩大面积淹没迫使东方田鼠大量迁向垸内;湖内废弃湖堤为东方田鼠逃避洪水提供了中途休息之地;洲滩地抑制东方田鼠种群膨胀  相似文献   
304.
蓝藻与污泥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为了实现太湖蓝藻打捞后的快速处置,对厌氧颗粒污泥、消化污泥、剩余污泥与蓝藻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藻与污泥混合可以有效促进沼气发酵。在蓝藻与厌氧颗粒污泥物料比为6∶1时,产气效果最佳,沼气产率为73 mL/g VS,平均甲烷含量为69%,最大产气速率为138 mL/d,累计产甲烷量为50 mL CH4/g干物质,分别是蓝藻与消化污泥、剩余污泥混合发酵时的1.5倍和2.3倍。厌氧颗粒污泥、消化污泥、剩余污泥与蓝藻混合,其VS降解率为11.40%~13.73 %,COD减少了27.97%~46.38%。厌氧发酵对蓝藻藻毒素的含量有较大影响,分别从356、366和244 μg/L降低到检测限5 μg/L 以下。  相似文献   
305.
碱性条件促进太湖蓝藻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批式研究实验,考察了酸性(pH 5)、中性(pH 7)和碱性(pH 9)条件下,太湖蓝藻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过程中的产酸指标,酸分布及蓝藻有机成分降解的效果。结果表明,pH为9时VFAs产率最高,为0.274 g VFAs/g VS,VS降解率达到51.91%。蓝藻有机成分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降解率也在pH为9时达到最高,分别为53.2%、30%和40.6%。实验对蓝藻产酸效果与其他固废产酸效果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说明,太湖蓝藻作为厌氧发酵原料生产挥发性脂肪酸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06.
壳聚糖-纳米金属絮凝剂絮凝沉降水华蓝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壳聚糖与纳米钛、纳米铁或妫水湖沉积物絮凝剂絮凝沉降水华蓝藻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壳聚糖浓度为3 mg/L情况下,与妫水湖沉积物和纳米钛相比,纳米铁絮凝沉降蓝藻细胞的效果最好,在10 min内可以絮凝沉降79.5%以上的水华蓝藻细胞。进一步研究显示,在pH值为5~9的范围内,随着pH值的降低,絮凝沉降藻细胞的效率逐渐提高,pH值为5时10 min内可以絮凝去除89.6%以上的水华蓝藻细胞,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07.
从活性污泥中提取微生物群处理蓝藻废水,有效降低水中藻类含量,确定影响除藻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直接向蓝藻废水中投加驯化、优化过的菌液以及单因素实验,表明在容器中按V菌液:V废水为5:1000的比例投加菌液处理5d,藻类生物量得到明显控制,水样叶绿素a、TN、TP及CODCr去除率分别达71.2%、82.2%、77.4%和80.1%。实验结果说明,有效微生物群对蓝藻废水中的蓝藻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08.
光照度对蓝藻垂直迁移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水柱和摇瓶试验研究了蓝藻细胞胞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及蓝藻细胞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对光照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水柱试验中,在无光照和光照度为5000lx的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出现明显的表面浮聚现象,经过24h后,表层的藻细胞数分别占总藻细胞数的47%和26%;水柱试验中,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铜绿微囊藻胞内碳水化合物含量都呈现出表层低、底层高的现象;摇瓶试验中,水华鱼腥藻和铜绿微囊藻胞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对光照度的变化有很好的响应,光照度适量时,胞内碳水化合物含量上升,光照度不足或者过高时,胞内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光照度的变化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蓝藻细胞胞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改变蓝藻细胞密度,从而影响到蓝藻细胞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  相似文献   
309.
塔山水库蓝藻暴水的成因及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述了塔山水库蓝藻暴发的过程及成因。指出,由于水库的营养物质增多、水质恶化,在不利的水文、气象(高温、光照充足、微风)等条件下,导致蓝藻暴发。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310.
不同存放时间太湖蓝藻产沼气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存放时间蓝藻(新鲜蓝藻、存放3个月、6个月和9个月)进行厌氧消化处置,分析反应过程中沼气量、代谢产物和酶活等变化,获得各自的产沼气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存放6个月蓝藻组的产沼气率最大,为120.5 mL/g TS,是新鲜蓝藻组的1.29倍。Gompertz模型拟合表明,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最大产沼气量(Pmax)先增大后减小,最大比产气率一直增加。存放3个月蓝藻组的VFA在第6天达到最大,为1 575.4 mg/L,而存放9个月蓝藻组的VFA在第2天达到最大,为1 116.5 mg/L。存放3个月蓝藻组的最大中性蛋白酶酶活为1 203.4μg/(g TS.h),比新鲜蓝藻组提高212.8μg/(gTS.h)。脱氢酶酶活随着蓝藻存放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