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5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2021篇
废物处理   48篇
环保管理   944篇
综合类   1995篇
基础理论   101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304篇
灾害及防治   20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569篇
  2013年   332篇
  2012年   430篇
  2011年   410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404篇
  2008年   468篇
  2007年   458篇
  2006年   463篇
  2005年   386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34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城市已成为最大的碳源,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对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成为碳循环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和一年的涡动观测系统观测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Arc GIS)和通量计算工具(Eddypro及ART Footprint Tool)以及碳通量足迹模型分析了上海奉贤大学城碳通量足迹特征,基于此探讨不同下垫面类型,包括以草本和木本等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自然系统),以建筑物、道路等不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社会系统)碳通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风向上,碳通量贡献区范围随着大气稳定度的增加而扩大。大气处于稳定条件下,非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1 100 m)比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780m)要大;当大气处于不稳定条件下时主风向和非主风向下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相差不大(最大范围分别为321和351m)。2)不同下垫面其源汇特征不同,以绿色植物为主的自然系统年碳通量均值为–4.1μmol/m~2/s,表现为碳汇;社会系统的年碳通量均值为8.6μmol/m~2/s,表现为碳源。3)自然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U"型;社会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没有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M"型。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大气二氧化碳有降低作用,结合自然和社会系统的碳通量变化特征可以为以后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建立低碳城市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342.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其中首次引入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技术和政策的可行性,并展开了一系列实证研究.而在这种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被赋予了新的内窖.那么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将对于企业更好履行其社会责任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我国国情,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进行模型研究,提出了在传统指标分析模型基础上进行数据包络分析(DEA)和可持续计量的双重模型修正,以期弥补传统财务绩效模型在企业有效投入分析和动态性评价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343.
正环境保护部7月27日在京召开《关于对环境保护领域失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媒体通气会,介绍备忘录主要内容,回答记者提问。环境保护部副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讲话。《关于对环境保护领域失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由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等30个部门联合印发,是环保领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和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快  相似文献   
344.
王诺 《环境教育》2016,(Z1):119-120
正九水沟生态园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办事处北部九水沟小流域,面积约600公顷,距青岛市中心20余公里,交通便利。昔日,九水沟山脉曾经是满目疮痍的荒山。附近村民在这里伐树取暖,劈山打石子用于养家糊口。为了改善九水沟山脉的生态环境,园区负责人刘祥带领一班人辛勤耕耘几十载,将荒山变成绿色生态园林,最终获得环境与经济效益双丰收。2013年6月8日,九水沟生态园被命名为全国中  相似文献   
345.
PACE2016中国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就中国环境政府治理、环境市场治理、环境社会治理以及环境治理结构展开了深入研讨并达成以下共识:大国模式下的环境政府治理面临着突出的"污染避难所效应"、"公平与效率的两难"和"多层次治理体系"等问题;不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市场治理必然面临"要不要走环境治理市场化之路"的疑虑,相关研究表明市场手段作为有效的环境治理方式正在逐渐地打消此等疑虑;中国环境治理最主要的短板在于社会治理,提高公众参与度的主要挑战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的态度,然而社会企业家是环境社会治理的希望;多元环境治理结构是中国环境治理的必然选择,政府引领、企业自觉、公众参与的制衡机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346.
研究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及灾害风险的认识,有助于从公众视角揭示风险潜在因素,不仅是进行风险沟通的必备环节,还可以为开展有效的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减灾意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社会调查(221份样本)和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了江西九江、宜春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水灾风险感知。结果表明,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基本持信任态度,信任度高低排序为:灾害监测预报>政府应急>防灾工程>预警传播,其中宜春公众的信任度较高;公众对于水灾的风险感知较弱,尤其是宜春公众认为水灾发生、受灾的可能性很小;公众的信任与对区域减灾能力的了解无关,主要是受到受灾经历(受灾次数、灾情损失、灾后救援)的影响,即区域本底灾害风险的高低导致公众认知的差异,风险较高区域(九江)的公众具有更为明确的降低风险的行为倾向及意愿。  相似文献   
347.
李秋年  李秀贞 《四川环境》2009,28(4):123-127
文章围绕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一核心问题,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历史的必然切入。分析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应突出解决的关键问题,阐明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法律作保障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348.
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目前它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武汉城市圈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特定的制约因素,需要建设性地降低碳的排放.文章通过介绍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内涵,指出低碳经济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在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下,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对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文章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生态足迹赤字和脱钩(节能减排)发展情况,指出武汉城市圈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得出建设"两型社会"会对降低碳的排放起到促进作用的结论,并在体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  相似文献   
349.
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二重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自然生态关系和社会经济关系的有机统一,两种关系并存于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中,成为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生态旅游经济关系在实践中出现了严重的变形,利益关系的冲突,正在使生态旅游经济越来越多地出现不和谐的现象,突破利益关系制约的瓶颈,重建和谐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正是解决生态危机的着眼点.因此,本文对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二重性进行深入辨析,指出无论是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还是生态旅游经济过程,都具有自然生态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相统一的二重性,这些都决定了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二重性的协调统一.针对生态旅游经济关系在实践发展中的扭曲变形,只有变革传统经济学的发展观,以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为平台,对失调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进行修正,还原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本来面貌,即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经济协调、自然生态关系与社会经济关系统一的理想状态,才能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50.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and the sociology of natural resources are two key subdisciplines of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society. Previous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se two fields has largely focused on their distinctions and synthesis in western (particularly American) academia.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emerged as an important sociological subdiscipline in China in the early 1990s and is under vigorous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By contrast, the sociology of natural resources is still a novel term for most Chinese researcher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sociologies, which should provid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