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9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31篇
基础理论   2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 color)是浙江省大力推广的主要稻田养鱼鱼种,重金属污染对其生态毒理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镉胁迫瓯江彩鲤蛋白质氧化损伤效应,采用静态置换法,研究了0.412~2.059 mg·L-1浓度范围内的镉对瓯江彩鲤鳃、脑和肝脏组织蛋白质的氧化损伤作用.结果表明,瓯江彩鲤鳃...  相似文献   
72.
大亚湾裸甲藻种群动态及其关键调控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海燕  徐宁  段舜山 《生态环境》2011,20(3):505-510
2008年1—12月对大亚湾养殖海域裸甲藻种群动态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裸甲藻类群以直径约为16~22μm的小型裸甲藻(Gymnodinium sp.)为主,另外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链状裸甲藻(Gymnodnium catenatum)和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也有少量出现。裸甲藻种群密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5月出现裸甲藻密度高峰,全年最大密度达到903 cells.mL-1,秋冬季节密度最小。不同站位裸甲藻密度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养殖及近岸海域密度普遍高于外海对照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裸甲藻密度的关键调控因子包括温度、化学需氧量(COD)、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尿素浓度。裸甲藻高密度、高频率出现的温度范围在24~26℃,DON和尿素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N 156.38~187μg·L-1和N 17.4~38.9μg·L-1。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尿素等有机氮含量的增加可能成为裸甲藻赤潮的触发因子。  相似文献   
73.
应用卫星遥感影像结合无人机现场核查数据,对2020年江苏省各设区市主城区工地和裸地2类扬尘源的时空分布变化和污染、管控情况开展了连续性监测,为生态环境监测部门业务化应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研究结果显示,遥感解译精度优于95%,扬尘源数量、面积均呈上升趋势,至第4季度总数达1760个、总面积162.53 km2,总体管控情...  相似文献   
74.
为了降低线路跳闸率,提高配网供电可靠性,本文研制开发一种安全经济的配网架空裸导线带电涂敷绝缘材料机器人装置,其具有集成化的涂敷模块及行走模块,能适应裸导线现场绝缘化施工要求,实现绝缘化涂装,施工便捷,绝缘化后的导线能正常运行,在配电网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5.
崔竞丹  魏杰  赵文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9):3473-3480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是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以通过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等方式迁移进入水域生态系统,从而对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造成潜在危害.为阐明DBP对经海水驯化的枝角类生物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影响,本文研究了DBP对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的急性毒性和5个世代的跨代毒性效应.结果表明,DBP对蒙古裸腹溞24 h和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8.36 mg·L-1和6.34 mg·L-1,安全浓度为1.09 mg·L-1.DBP浓度在0.2~1.00 mg·L-1时,对蒙古裸腹溞存在跨代毒性效应.DBP处理组F3代溞的平均寿命、总生殖量、每窝生殖量、首窝生殖量和种群增长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下降,而且DBP处理组F4代溞的平均寿命、总生殖量和首窝生殖量与对照组相比同样出现下降.本研究结果可为DBP对枝角类毒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
红霉素是一种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对多刺裸腹溞连续世代生活史参数的影响尚不得而知。本文以连续3个世代的多刺裸腹溞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0.02、0.2、2、20、200和2 000μg·L~(-1))的红霉素对其平均寿命、首次生殖年龄、生殖窝数、窝卵数和总后代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红霉素浓度对多刺裸腹溞的平均寿命、首次生殖年龄、生殖窝数、窝卵数和总后代数的影响在多刺裸腹溞世代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红霉素浓度对多刺裸腹溞F0代平均寿命的影响表现出"低(0.02μg·L~(-1))促高(2~2 000μg·L~(-1))抑"的剂量-效应关系,暴露于20μg·L~(-1)红霉素溶液中的多刺裸腹溞F0代的生殖窝数显著减小了55.76%,但暴露于各浓度红霉素溶液中的多刺裸腹溞F1和F2代的平均寿命和生殖窝数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暴露于各浓度红霉素溶液中的多刺裸腹溞F0代的首次生殖年龄也未出现显著性差异,但暴露于0.2、20~2 000μg·L~(-1)红霉素溶液中的F1代的首次生殖年龄显著减小了4.90%~15.69%,暴露于0.2~2 000μg·L~(-1)红霉素溶液中的F2代的首次生殖年龄显著减小了5.00%~16.00%;暴露于20和200μg·L~(-1)红霉素溶液中的多刺裸腹溞F1代的窝卵数分别显著增加了28.87%和10.18%,但暴露于各浓度红霉素溶液中的F0和F2代的窝卵数未出现显著性差异;暴露于2~200μg·L~(-1)的红霉素溶液中的多刺裸腹溞F0代的总后代数显著减少了43.99%~62.21%,而暴露于20和200μg·L~(-1)红霉素溶液中的F1代的总后代数分别增加28.56%和37.17%,红霉素浓度对多刺裸腹溞总后代数的显著性影响在F2代中消失。本研究结果表明,多刺裸腹溞对不同剂量红霉素多代暴露表现出适应性或耐受性。  相似文献   
77.
二溴联苯醚对纤细裸藻的生态遗传毒性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检测纤细裸藻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研究了4,4’-二溴联苯醚(BDE-15)对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的生态遗传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低浓度BDE-15(3×10-6mg/L)对纤细裸藻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高浓度时(3mg/L)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相比空白抑制率达69.70%;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高浓度BDE-15作用下显著上升;谷胱甘肽(GSH)和细胞总蛋白含量则随BDE-15浓度增加明显下降;抗氧化酶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BDE-15浓度升高显著下降,具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BDE-15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最高浓度组(3mg/L)比空白对照提高93.45%,显示BDE-15胁迫可诱导抗氧化酶活性;彗星试验结果显示纤细裸藻细胞DNA损伤程度随BDE-15浓度增加而加重,表明高浓度BDE-15具有潜在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78.
珍稀濒危植物裸果木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裸果木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在分析裸果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测定了裸果木的结籽率、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和裸果木的染色体数目,并运用形态解剖学的方法,研究和探讨了裸果木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裸果木的结籽率非常低,不到1%;裸果木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木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0.由于裸果木长期生活在干旱的荒漠环境中,形成了一整套对干旱和低温的适应性结构.即叶片线形、气孔下陷、表皮角质化程度高且附有蜡质层,栅栏组织发达,几乎没有海绵组织,贮水组织发达;茎部次生木质部发达,髓腔较大;根茎比率高,根皮层具有发达的贮水薄壁组织.分析了裸果木濒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9.
张志军  李飞  马燕  祁佳丽  陈冬勤 《青海环境》2013,(4):195-196,202
摘要:2013年8月,为全面掌握湟水流域河符区的开发建设活动情况,采用印度IRS—P5、法国Spot6、美国快鸟和同产资源02C等多源遥感数据对湟水流域河谷区的裸地状况进行监测,建立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监测技术流程。结果表明:2012年冬季,湟源一乐都段裸地威块数为848块,面积为60.4888km2,与2011年冬季相比,斑块数增加了173块,面积增加了21.8891km2;2013年夏季,海晏一民和段裸地斑块数为1078块,面积为76.5562km2,与2012年冬季相比,斑块数增加了111块,面积增加了11.12km2,表明湟水流域河符区开发建设活动不断在增加。通过此次监测表明: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凋佥方法是监测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0.
水体铜对黄河鲤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的水体铜对黄河鲤Na -K -ATP酶活性的影响,采用ρ(Cu2 )为0.01,0.05,0.10,0.30,0.50,0.70和1.00 mg/L的试验液分别刺激黄河鲤1,3,5和7 d后,测定黄河鲤鳃组织、肝胰脏和肾组织Na -K -ATP酶活性.结果表明:Cu2 对黄河鲤的96 h LC50为1.67 mg/L;低浓度Cu2 (ρ(Cu2 )为0.01和0.05 mg/L)对黄河鲤鳃组织、肝胰脏和肾组织Na -K -ATP酶活性有促进作用,且随着ρ(Cu2 )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促进作用也越明显(P<0.05);黄河鲤暴露于0.10 mg/L的Cu2 溶液时,鳃组织Na -K -ATP酶活性5 d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和肾组织Na -K -ATP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高浓度Cu2 (ρ(Cu2 )为0.30,0.50,0.70和1.00 mg/L)对黄河鲤鳃组织、肝胰脏和肾组织Na -K -ATP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且随着ρ(Cu2 )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也越明显(P<0.05或P<0.01).提示黄河鲤鳃组织、肝胰脏和肾组织Na -K -ATP酶活性对铜的污染均具有指示作用(其中最为灵敏的是鳃组织Na -K -ATP酶活性),且存在计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可以用来指示低剂量重金属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