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71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以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西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资源型城市所处的阶段和经济发展态势,分析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产业转型所面临的问题和瓶颈,提出了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相应产业转型模式,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62.
与传统学科界限鲜明不同,生态经济学强调跨学科交叉研究,注重让问题来决定研究工具集,而不是由研究工具来决定合适的对象。由于生态经济问题涉及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研究对象属性多样、关系复杂,既有采用传统意义上的生态经济学方法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等方法,也包括生活质量、生计途径、消费评估等社会学方法。因此,采取关注学科主要方法发展演化的思路,难以系统地总结生态经济研究进展。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无疑是生态经济研究的"天然典型实验场",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遵循从研究对象出发的思路,采用经典的ImPACTS等式框架,以更宽泛的视野和系统的思维框架综述了西北地区典型生态经济实证研究的思路,即:采用等级层次分析方法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某个或多个结构性成分及其关系,再用实际结果检验其正确性。综述重要进展包括:可持续性衡量从物质、能量和信息角度开展了水资源承载力、生态足迹、能值与上升性的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评估开展了条件估值和选择模型,以及环境经济账户、物质流等集成核算工作;人类福利状况评价开展了幸福及生活质量核算工作;开展了生态补偿全流程的实证研究工作;集成模拟模型开展了空间建模环境的构建及简单自然过程的模拟,以LUCC和生态补偿为例进行了较好的自然过程和人文因素相耦合的集成模拟研究;以社会适应性能力作为整体性指标研究了社会资源对水资源的适应作用,将社会资源解耦为文化类型、社会资本和制度三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开展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3.
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在分析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及自然状况的基础上 ,着重从资源与环境方面指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环境策略。  相似文献   
64.
西北地区不同等级沙尘暴的空间变化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静  周杰  赵景波 《灾害学》2008,23(1):27-31
通过资料分析,揭示了西北地区不同等级沙尘暴的分布范围与物质组成的空间变化及发生动力。研究表明,西北特强沙尘暴活动范围从荒漠源区一直到东南沿海及港澳地区,强沙尘暴活动范围包括荒漠源区到我国东部的河南郑州、开封、许昌以及山东菏泽等地,中等沙尘暴分布在荒漠源区到甘肃兰州等地,弱沙尘暴分布范围小,以点状分布为主;不同等级沙尘暴的物质浓度和组成不同;产生不同等级沙尘暴的动力不同;给黄土高原带来大量粉尘物质和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是强和特强沙尘暴;对西北地区不同等级沙尘暴灾害的防治应采取分级防治和分区防治相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5.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入手,讨论该区生态退化的原因,分析退化后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些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66.
西北是中国内陆河分布最广的地区,然而却最干旱。西北是中国江河的源头,又是水资源最稀少的地方。西北生态环境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水。解决水资源匮乏的根本战略是南水北调。发展既是解决贫困的根本出路,又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67.
粮食安全:西北地区退耕对粮食生产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据西北五省区制定的规划或计划,到2010年将累计退耕400×104hm2,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1/4。按照目前的单产水平和粮食作物比例,西北地区将减少粮食产量近400×104t,相当于1996年西北地区粮食总产量的1/8。同时,退耕对当地的粮食生产存在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①退耕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的转移可以带来未退耕耕地粮食产量提高;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以及局地小生境的改善可以促进粮食生产、降低灾害风险。此外,农业科技进步和工程设施建设的加强,会对保留耕地上的粮食生产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西北五省区粮食单产的预测并结合人口预测可知,2010年西北地区粮食总产量可达4516.9×104t,在人均400kg、425kg和450kg水平下粮食需求分别为3936.1×104t、4182.1×104t和4428.1×104t。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就西北地区整体而言将不会出现粮食短缺,但粮食盈余水平较低;而就具体省区而言,陕西、甘肃和青海三省区必须通过粮食调入才能满足本省区需求,而新疆和宁夏粮食则有一定盈余。  相似文献   
68.
刘龙  邵社刚  焦宇 《交通环保》2003,24(6):18-20
以青海地区的公路建设为例,阐述在西北高寒地区公路建设对生念环境的影响。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2)对公路沿线植被的影响;(3)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由于高寒地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一旦遭受破坏难以及时恢复,因此在公路建设时必须考虑这些特殊环境,以植被恢复为重点,减轻或消除公路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9.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石化和有色金属基地,物产丰富,占国土面积的1/3。但经济落后,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本文对西北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特点;生态和生物群落退化及水资源递减的原因和现状进行了详细论述。分析了人力作用对环境的影响及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关系。提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合理规划,科学用水、土地和植物资源的途径和应注意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70.
矿井水处理方法及其治理方案择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筒述了适用于西北地区煤矿高矿化度及酸性矿井水处理方法,介绍了用两种多目标模糊决策法在三个可行的酸性水处理方案中选优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