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12篇 |
免费 | 2247篇 |
国内免费 | 11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769篇 |
废物处理 | 83篇 |
环保管理 | 784篇 |
综合类 | 6133篇 |
基础理论 | 817篇 |
污染及防治 | 600篇 |
评价与监测 | 335篇 |
社会与环境 | 1083篇 |
灾害及防治 | 76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57篇 |
2024年 | 619篇 |
2023年 | 786篇 |
2022年 | 835篇 |
2021年 | 770篇 |
2020年 | 677篇 |
2019年 | 581篇 |
2018年 | 471篇 |
2017年 | 534篇 |
2016年 | 492篇 |
2015年 | 518篇 |
2014年 | 791篇 |
2013年 | 423篇 |
2012年 | 601篇 |
2011年 | 554篇 |
2010年 | 517篇 |
2009年 | 527篇 |
2008年 | 476篇 |
2007年 | 393篇 |
2006年 | 402篇 |
2005年 | 287篇 |
2004年 | 212篇 |
2003年 | 205篇 |
2002年 | 199篇 |
2001年 | 151篇 |
2000年 | 135篇 |
1999年 | 119篇 |
1998年 | 125篇 |
1997年 | 80篇 |
1996年 | 104篇 |
1995年 | 112篇 |
1994年 | 95篇 |
1993年 | 64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本文在湖南2005-2012年地市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使用基于DEA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模型,测算各地市(州)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并分析了影响湖南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测算结果表明:2005-2012年间,湖南全要素能源效率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市(州)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和技术进步等变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信息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因此,湖南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内涵,及不断推进信息化和城镇化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202.
农业机械化、非农就业与农民的承包地退出意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同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6):62-68
工业化和城镇化必然要求部分农民与农村土地"人地分离",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了上述进程。理论分析表明,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不仅可能对农民的承包地退出意愿直接产生正负两种作用,还可能会通过非农就业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农民的退地意愿。为了考察当前我国农民的农村土地退出意愿以及农业机械化、非农就业对其造成的影响,本文首先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法,对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九县(市、区)620个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民愿意有偿退出农村承包地,且对不同的退出方式有不同的选择偏好。利用上述农户调查数据,本文将农村承包地退出划分为"换工资收入"、"直接出售"和"被政府征用"三种具体方式,通过构建mvprobit模型,计量分析了农业机械化、非农就业与农民的承包地退出意愿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农业机械使用比例的提高会强化农民以承包地换养老保险等工资性收入的意愿,而农民对农机作业服务满意程度的提升,则会抑制其直接出售承包地或用之换养老保险等工资性收入的意愿。整体来看,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弃地进城"有显著的积极作用。非农就业是农业机械化影响农民退地意愿的中介变量,但它对退地意愿的作用不显著。成员非农就业较稳定的农户家庭,更愿意以一次性卖断(直接出售或被政府征用)的方式处置承包地。为了避免陷入"日韩陷阱",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和农民市民化,需要实施农民的承包地退出制度,尽快为有意愿、有能力的进城农户彻底放弃农村土地提供制度出口。 相似文献
203.
生态认知对长江流域渔民退捕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鄱阳湖区的调研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禁捕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举措.渔民作为禁捕政策的最终执行者和落实者,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政策顺利实施和推进的重要保障.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利用鄱阳湖区实地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生态认知对渔民退捕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生态认知对渔民退捕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即渔民生态认知水平越高,其参与禁捕政策的意愿越强;(2)生态认知的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3个维度均对渔民退捕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3个维度两两之间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主观规范对渔民退捕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3)主观规范中指令性规范对渔民参与禁捕的带动作用大于示范性规范;行为态度受渔民对政府禁捕政策的心理预期、生态修复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比认知的影响较大;感知行为控制主要受到禁捕政策对家庭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及渔民参与禁捕政策能力的影响.为此,应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指令性规范对渔民退捕的带动和引导作用,提高渔民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营造浓厚的流域生态保护及积极参与禁捕的社会氛围,同时,制定适宜的转产转业政策,且将相关政策、补偿等严格落实到每位参与退捕的渔民,增强渔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进而提高渔民退捕意愿. 相似文献
204.
205.
环境约束下大都市城郊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基于信息熵和非期望产出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过程中会产生期望和非期望产出,针对以往土地利用结构评价中忽略环境产生的非期望产出而影响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真实性问题,以大都市城郊的上海青浦区为例,宏观上,运用信息熵模型对该区2005~2014年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进行评价;微观上,运用非期望产出模型测算青浦区研究期间土地利用结构效率,为寻求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损失的原因及改善途径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05~2014年青浦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时序上呈现\"M\"形变化趋势,空间上由中部向东西两翼递减;(2)2005~2014年青浦区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变化趋势在时间序列上呈现\"W\"形变化趋势,空间上由中部的中心城区向东西两翼递减格局;(3)将环境的负产出纳入非期望产出模型进行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评价,能更加准确的反映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真实性;(4)影响青浦区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水平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纯技术效率的变化,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物排放过量是制约青浦区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针对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损失的原因及区域差异提出效率提升途径。研究结果可为青浦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206.
参与农业技术培训能否促进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基于家庭禀赋视角的ESR模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是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农户家庭禀赋影响其参与农业技术培训,进而导致其绿色生产行为实施差异的分析思路,利用内生转换回归(ESR)模型和来自湖北省的1063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在构建反事实场景和考虑样本选择偏差的基础上,考察了参与和未参与农业技术培训两种情形下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1)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实施程度显著高于未参与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户,且平均处理效应表明,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可使预期的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实施程度提高40.13%;(2)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对不同类型绿色生产行为的处理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化肥减施、节水灌溉、农药减施、农膜回收和秸秆综合利用;(3)无论是否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家庭禀赋对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均有显著影响,但不同类型的家庭禀赋对参与和未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农户的影响存在差异.此外,家庭禀赋也是影响农户参与农业技术培训的重要因素.政府应积极拓宽农业技术推广渠道,加快转变技术推广方式,兼顾\"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进一步开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207.
为更好地推动崇明低碳生态岛的建设,在应用以自下而上的部门法为基础的区域范围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核算方法,全面核算崇明岛能源消费及温室气体排放现状的基础上,应用LEAP模型,通过情景分析预测崇明岛中长期能源消费需求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并进一步应用对数平均指数法(LMDI)对影响崇明岛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参考情景下,崇明岛能源消费总量从2010年的101万吨标煤增加到2050年的533万吨标煤,净碳足迹从2010年的238万吨CO2e增加到2050年的579万吨CO2e。崇明岛能源消费需求和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未来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通过一系列的优化,尤其是能源结构的变化和能耗强度的下降,减排情景下,崇明岛能源消费总量有可能在2039年左右达到峰值,并有望在2050年左右实现\"零碳岛\"的长期发展目标。结合定量分析的结论,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崇明岛低碳发展中长期目标的可能性和重点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208.
基于F-AHP的产业转移后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着系统思想, 运用F AHP法,依据现有相关数据和多位专家意见,从产业自身发展、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与区域社会发展、产业与区域资源环境发展4个模块30个指标构建产业转移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包含指标间模糊关系矩阵和面向参评产业的模糊评价矩阵的评价模型。通过模型评价了2006~2009年江苏苏北各市转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模型结果表明:苏北五市近年来承接的产业已获得较好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从可持续发展度的分值来看,苏北各市转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还不高;相比于传统产业,各市目前转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但苏北五市承接的产业有较大的同构性。因此,苏北各市下一阶段应优先发展比较优势产业,错位承接转移产业并考虑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9.
针对湖域工业点源初始排污权定额配置问题,以“公平、效率、可行”为配置原则,通过引入权重系数的字典序最小化最大值方法,构建了基于多主体多种初始排污权多期配置的字典序定额模型,并给出求解算法。进而以江苏省太湖流域27类主要工业行业的初始氨氮排污权单期配置为例,从行业初始排污权短缺率与行业治污效益两方面,对比分析了基于等短缺率定额模型、等环境容量比例定额模型、字典序定额模型计算得到的3种定额配置方案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另外两种定额模型,字典序定额模型所得配置方案可实现平均行业短缺率最小(4613%),平均行业治污效益最大。研究也表明在“公平、效率、可行”配置原则下,字典序定额配置方法能够更为有效的促进企业治污技术提标升级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210.
土地是保障区域发展的空间载体和基础性要素,其规制效果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潜力。因此,该研究在中国特色土地制度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规制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及并行多重中介模型实证考察土地规制及其空间策略互动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土地规制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动态性和多重性的特征,二者之间存在“U”型直接影响关系且拐点值为4.833,即低水平土地规制抑制城市创新,而越过阈值的高水平土地规制能够推动城市创新。②地方政府策略互动情形下,土地规制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毗邻城市的土地规制对本城市创新的影响呈现与直接效应同趋势的“U”型曲线关系。③土地规制与当地产业结构呈现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且拐点值为6.214,对毗邻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而目前中国城市的土地规制水平尚未达到阈值,产业结构失衡现象抑制了城市创新。④本地土地规制与本地产业集聚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且拐点值为5.750,对毗邻城市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相似的“U”型趋势,目前的产业集聚现象促进了城市创新。⑤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是土地规制影响城市创新的重要传导渠道,土地规制通过二者叠加的多重效果影响城市创新,中介情境下土地规制与城市创新的“U”型直接影响拐点值为4.167,借由中介机制能更快实现土地规制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因此,为强化土地规制对城市创新的支撑作用,需以土地规制合理阈值为约束条件,灵活把控土地管理及产业引导的范围及程度;重视空间策略互动,构建“城市联动”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