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6篇 |
免费 | 62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8篇 |
废物处理 | 4篇 |
环保管理 | 75篇 |
综合类 | 184篇 |
基础理论 | 6篇 |
污染及防治 | 4篇 |
评价与监测 | 2篇 |
社会与环境 | 7篇 |
灾害及防治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广东省雾霾天气能见度的时空特征分析Ⅰ:季节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雾霾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气象及环境灾害性现象,分析雾霾天气下低能见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掌握雾霾的发生规律和减灾预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1980—2003年广东省沿海地区2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3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广东省雾霾天气下能见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发现,1980—2003年广东地区雾霾天气下能见度的季节变化规律与雾天气时能见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大体一致,即广东地区低能见度天气主要受雾天气的影响;另一方面,雾、霾天气时能见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有很大不同,雾天气时能见度观测值在冬、春两季相对较高,最低值出现在3月份,最高值出现在9月份,其年变化表现为峰—谷型、稳定型和不规则波动型三种变化;霾天气时能见度的值在秋、冬两季相对较高,最低值出现在6月份,而且在5、6、7三个月中能见度值都很低;受广东沿海地形特征影响,雾天能见度的空间分布从西到东呈低—高—低—高的波列状分布,而霾天气时能见度的空间分布则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2.
23.
本文采用FTIR/GCMS/PY-GCMS联合分析手段对某车型前风挡玻璃内侧油雾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雾的主要成分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基于油雾产生的实际工况及油雾产生的基本原理推断,油雾产生的原因为车内环境内SVOC物质挥发并在前风挡玻璃内侧冷凝所致。针对邻苯二甲酸酯类SVOC物质的管控,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行业内主流的重量法及光泽度法的优缺点,基于车内环保属性及实际应用场景风险管控角度,提出了雾化指标应同时管控重量法及光泽度法的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24.
25.
26.
雾、霾影响空气质量,特定气象条件有利于雾、霾形成。利用南京大学仙林综合观测基地的近地层湍流资料以及MICAPS气象资料,分析了2011年11月18日南京一次大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大雾发生前后南京处于高空低压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向南京地区输送充足的水汽,而近地面主要受到低压倒槽的控制,使得近地层相对湿度一直在90%以上。边界层上空(约300~500 m)存在很强很厚的逆温层,近地层动量通量几乎为0,感热通量也几乎为0,表明大雾期间南京地区大气一直处于稳定的边界层中,近地层湍流很微弱,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维持。能谱分析表明,能谱高频段满足-2/3率,但中低频率部分可能由于非均匀下垫面地形的影响,分布比较杂乱。 相似文献
27.
28.
29.
在雾稳定的条件下,研究了雾滴穿过SO_2烟羽沉降到地面的过程中吸收、析解以及酸化等过程。结果表明,雾对烟羽中SO_2的清除具有某些奇特的现象。即仅在离源较远的区域才表现出有限的清除作用:而在近源区,主要以析解为主,使源附近地面SO_2浓度增加,高架源成了低架源。雾滴在地面附近的这种析解作用,是造成雾天污染物浓度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