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安全科学   15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365篇
基础理论   120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44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本试验平行运行了两套A/O生物强化除磷系统,通过观测温度诱发的污泥性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探索了温度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及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从20℃升至25℃能够有效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而从20℃降至15℃可以使污泥沉降性急剧恶化.升温和降温均可导致EPS中蛋白质含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高温(25℃)能够抑制丝状菌的生长,而低温(15℃)会刺激Thiothrix II型丝状菌大量增殖.SPSS相关性分析显示,丝状菌的数量变化不大时,污泥含磷量和不可挥发性固体含量对沉降性影响显著,EPS的增加不利于污泥沉降,污泥密度与污泥沉降性无相关性.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表明,不同温度会导致不同优势菌的生长.受高温影响较大的细菌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受低温影响较大的细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相似文献   
192.
江汉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特点:以潜江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市农田土壤(水田、旱地)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实地采样分析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的分布现状,并对比第二次土壤普查(1983年)资料,探讨28 a来江汉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与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11年潜江市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为30.50 t·hm-2,碳储量为452.82×104t,与1983年相比有明显下降,下降速率分别为0.10 t·(hm2·a)-1和1.53 t·a-1,碳储量共损失了9%.两个时期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明显高于旱地土壤,分别是旱地土壤的1.6倍和1.3倍,但是经过28年的常规耕作管理,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23 t·(hm2·a)-1,导致的有机碳损失为52.83×104t,损失比例达16%;而旱地土壤有机碳则以0.05 t·(hm2·a)-1的速率缓慢增长,碳储量共增加了8.57×104t,增加比例为5%,远不能抵消水田土壤的有机碳损失.水田土壤碳储量的损失主要来自于低产潜育型水稻土碳密度的大幅下降所致(尽管其所占面积比例较小),其碳损失量占水田碳损失量的比例达80%;其次为占水田面积比例最大的潴育型水稻土,其碳损失量占水田碳损失量的15%.旱地土壤碳储量增长缓慢,完全来自于面积占96%的灰潮土有机碳密度的增长.因此,江汉平原区水田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决定了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整体动向,今后需着力提升有机碳下降迅速的低产水田以及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的有机碳积累和固持能力.  相似文献   
193.
张林  张世熔  李婷  余琼  李怡 《四川环境》2007,26(1):27-32
在“3S”技术支持下,利用ASTER卫星图像,建立波段亮度值与植被碳密度间的回归方程,对横断山区西北部的雀儿山西南坡四种植被类型(针叶林、阔叶林、灌木、草)的植被碳贮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雀儿山西南坡365.85km2范围内,植被碳贮量共计2.05×106t。区内植被碳密度总体上呈团块状分布,其高值区(125~250t/h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北部的俄产至春龙段和南部的金沙江沿岸的格乌、折松渡等地区;中等区域(60~125t/hm2)从北部的俄产至南部的岗托沿色曲河均有分布;而低值区(1~60t/hm2)面积最广,主要分布于北部的贡布堆、上压吧和更庆以南的色曲河河谷内,并在南部的岗托至申龙达段金沙江沿岸形成一个狭长区域。在其影响因素上,不同的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碳密度差异较大,而海拔、坡向和坡度对研究区内北部高山亚高山地区植被碳密度影响较南部干旱河谷地区明显。  相似文献   
194.
胺 活性特点: 胺可以看作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胺中氮原子的电子构型是1S22S22P3,氮在氨和胺分子中是不等性的SP3杂化状态,其中3个杂化轨道与氢原子或烃基的碳原子形成3个σ键,第4个杂化轨道中还有一对未共用的电子,即(RH2N:).由于氮原子上有一孤电子对能与质子结合,呈现出胺的碱性,而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烷基取代后,连接在氮原子上的烷基是供电子性基团,可使胺离子正电荷分散而稳定.铵正离子愈稳定说明胺的碱性愈强,所以脂肪胺的碱性比氨强,与酸接触会生成盐;而芳香胺的碱性比脂肪胺和氨都弱,这是由于芳胺中的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苯环的π电子组成共轭体系,产生了电子的离域,使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向苯环离域,铵离子正电荷更加集中,这样氮原子上的电荷密度减少,接受质子的能力降低,因此碱性减弱.在芳香胺中,氮原子上连的苯环愈多,其孤电子对向苯环离域愈多,则碱性随之降低,只有在与强酸作用时生成盐,且生成的盐在水溶液中完全水解.三苯胺已接近中性,即使和强酸也不能生成盐.  相似文献   
195.
千岛湖蓝藻密度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统计方法,对蓝藻密度与环境理化指标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水深和总磷为蓝藻密度的显著相关因子。其中,适宜的高水温是蓝藻生长旺盛的外界诱导因子,高水位运行不利于千岛湖水质保护,而磷元素的限制蓝藻生长规模的最主要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96.
机械处理废弃印刷线路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废弃印刷线路板的特点,介绍了机械处理的方法,及国外机械处理废弃印刷线路板的实践和进展。  相似文献   
197.
交通事故发生规律与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笔者分析了城市交通事故发生率与道路等级、道路断面形式、路网密度、交叉口形式、道路车速的关系及交通事故人群的分布规律,认为道路宽而稀、支路缺乏、街道功能不清是我国城市道路网与用地微观布局的基本特点。大量数据分析表明,这种路网体系与我国的城市交通事故率偏高有着密切关系。路网规划是城市路网建设的基本依据,笔者认为,应当将降低城市交通事故率作为路网规划的考虑内容之一,同时指出,应在路网规划中合理选择道路断面形式、交叉口形式,建议适度加密路网、健全支路体系、理清街道功能,并考虑城市道路的车速控制与驾驶心态调整。  相似文献   
198.
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全社会都在倾力关注,但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内因决定外因,而外因又通过内因发生作用是不可置否的辨证规律。健全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周密细致的安全防范措施、充分必要的安全技能知识和日益加大的安全生产投入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是主导安全生产的“内因”。一些企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连续不断,既非安全措施缺乏,规章制度不严,也非领导重视不够,技能培训不足。  相似文献   
199.
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全社会都在倾力关注,但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内因决定外因,而外因又通过内因发生作用是不可置否的辨证规律.健全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周密细致的安全防范措施、充分必要的安全技能知识和日益加大的安全生产投入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是主导安全生产的"内因".一些企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连续不断,既非安全措施缺乏,规章制度不严,也非领导重视不够,技能培训不足.归根到底是抓安全生产的"内因"力度有余,而"外因"缺少"火候".倘若忽视诸如工作态度、技术资料、劳动纪律、亲情效应等安全生产"外因"的边缘管理,任何一个低级错误的反作用力都有可能使我们来之不易的安全纪录"功亏一篑".为此,我们要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安全生产边缘管理.  相似文献   
200.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大中城市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被严重地边缘化,成为游离于城镇居民之外的弱势群体,故称之为“边缘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