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24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67篇
综合类   377篇
基础理论   192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许宽  刘波  王国祥  马久远  曹勋  周锋 《环境科学》2013,34(7):2642-2649
以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和城市缓流河道黑臭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苦草对城市缓流河道黑臭底泥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草可以显著改善城市缓流污染河道底泥氧化还原环境.实验期间表层底泥Eh从-70 mV升高至90 mV;减少致黑物质亚铁的含量,实验组表层底泥降低25%,而对照却升高38%;促进铁、硫的自然循环,防止亚铁、H2S的累积;明显改善底泥黑臭现象,实验组表层底泥第7 d出现约3 mm厚灰黄色氧化层,氧化层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厚,第28 d厚度为11 mm.该氧化层无明显恶臭气味.对照则在实验第14 d出现1 mm氧化层并维持至实验结束,期间恶臭气味未消减;种植苦草可显著提高沉积物致密程度,降低底泥含水率,有效改善表层底泥流动状态,且在段头浜、河湾、人工湿地景观等处不影响防汛等功能,对减少河道底泥冲刷迁移和抑制黑臭物质悬浮具有积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2.
氨氮浓度对苦草上附植藻类定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认识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附植藻类群落定植演替规律,利用显微计数法,通过室内静态模拟实验,研究了水体中不同氨氮浓度对太湖常见沉水植物苦草上附植藻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集的样品在以硅藻门中脆杆藻属、直链藻属、桥弯藻属、舟行藻属以及蓝藻门的色球藻属为优势种的样品在放置到不同浓度氨氮的实验组后,最后群落演变成为在低浓度氨氮营养盐下以舟行藻和脆杆藻为优势属,中高浓度的氨氮营养盐下以绿藻门的毛枝藻和硅藻门的小环藻和舟行藻为优势属的附植藻类群落结构;生物量在低浓度范围内与氨氮营养盐呈正相关。表明氨氮营养盐对附植藻类群落结构影响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43.
水体的营养水平对苦草(Vallisneria atans)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室外控制条件下,以太湖梅梁湾水体现状营养水平(ρ(TN)为5 mg/L和ρ(TP)为0.2 mg/L)为依据,研究营养盐含量升高对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满足光补偿点及无种间竞争等的条件下,苦草在营养水平为ρ(TN)>10 mg/L和ρ(TP)>0.4 mg/L的水中也能成活.②随着营养盐含量的升高,苦草生物量的增长率逐渐降低,当水中ρ(TN)达到10 mg/L和ρ(TP)达到0.4 mg/L时,苦草的生物量开始减少;营养盐含量升高对苦草叶片特征的影响不明显,而苦草根状茎的生物量却随着营养盐含量的升高而逐渐减少,当水体营养水平达到ρ(TN)为10 mg/L和ρ(TP)为0.4 mg/L时,除叶片长度外,苦草的其他形态指标值均显著下降.③在梅梁湾水体现状营养水平的基础上,当水中磷含量增加1倍时对苦草生长造成的抑制作用大于氮含量增加1倍时;当二者均增加时,对植物生长造成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4.
通过向底泥中投加不同量的蔗糖使其发生厌氧反应以模拟不同程度的底泥厌氧环境,研究这种环境和光照强度对菹草石芽萌发和幼苗生理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底泥厌氧环境能显著降低菹草石芽的最终萌发率,且低光照会加剧这种趋势;尽管低光照不一定会提高最终的萌发率,但对提早石芽的萌发是有利的。在01%蔗糖投加处理中,幼苗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平均为250和1928 mg/g FW),其后随投加量的升高而降低,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却一直呈上升趋势,最高时达到024 mg/g FW ,但低光照却使它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基本不受底泥厌氧水平的影响,但随着光照减少而降低。随着厌氧水平的增加(从对照到05%蔗糖投加量),菹草的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上升趋势,但在10%蔗糖投加处理中活性降至最低;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研究结论是:底泥厌氧对菹草石芽萌发影响显著,这种影响可能比低光照的限制作用还要重要。轻度的厌氧环境反而能促进菹草幼苗的生理代谢,但随厌氧水平的升高对碳氮平衡和其它生理活动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底泥厌氧环境对菹草幼苗的抗氧化系统也有明显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45.
马恒麟  张永刚 《化工环保》1992,12(5):294-300
用碱性甲醇提取棉籽、棉叶及土壤中残留的盖草能,经溶剂萃取、微型Sea-Pak硅胶柱分离、甲基化反应和酸性氧化铝柱净化后,进行气相色谱(ECD)测定。方法回收率大于80%,最低检出限为0.002ppm。研究了盖草能在棉叶和棉田土壤中残留的消解动态,测定了消解半衰期及棉籽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据此,制定了盖草能在棉花上的合理使用准则。  相似文献   
146.
从如下几方面研究了三氟羧草醚在土壤-水环境中的化学行为:一是土壤对该药的吸附,结果表明,吸附强度与土壤理化特性密切相关,Freundlich常数k_f=0.94W_(OM)+0.65W_(CLAY)-9.59pH(r ̄2=0.94);二是吸附机理研究,发现三氟羧草醚能与碱金属以外的许多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并证实了与Cu ̄(2+)形成的双核桥联配合物的可能性;三是实验指出它在水中避光有一定的稳定性,不易水解;四是它在<350nm的光辐照下,易脱羧转化,速度较快,光解产物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7.
覆草旱作稻田CH4和N2O的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水稻覆草旱作常规施氮肥、覆草旱作推荐施氮肥和常规水作水稻全生育期内稻田土壤微量气体的排放.结果表明,旱作稻田N2O排放总量比水作稻田高1.5~3.7倍,在旱作覆草处理中常规施肥N2O排放较推荐施肥高2.4倍.水作稻田CH4排放总量比旱作稻田多5~6倍,而两旱作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作稻田CH4的排放与水稻生育期关系密切,以分蘖盛期的2.2mg/(m2h)为最大;旱作稻田CH4的排放与施氮关系不明显.施氮是影响旱作稻田N2O排放的关键因素,每次施氮后,旱作稻田均会出现剧烈的排放高峰.水稻不同栽培方式的增温潜势的高低顺序为:覆草旱作常规施氮肥>常规水作>覆草旱作推荐施氮肥.  相似文献   
148.
我国亚热带酸性土丘陵山地,当常绿阔叶林或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被采伐以后,在采伐迹地上遭火烧的情况下,无论垦殖与否,都会出现大片的以禾本科草类或蕨类植物占优势的草丛。如果连年都遭受火烧,它就能保持稳定,成为所谓的火烧顶极。一旦火烧停止,阳性乔灌木树种就会迅速侵入,几年之后就会发展成为灌丛,并向森林的方向发展。热带许多地方的情况也是这样。毫无疑问,亚热带草丛是亚热带  相似文献   
149.
记住这份黑名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思明 《环境》2003,(5):11-11
今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公布了《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包括紫茎泽兰、薇甘菊、福寿螺等16种动植物。紫茎泽兰:原产于中美洲,在热带地区广泛分布。1935年它可能经缅甸传入我国云南,现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台湾、贵州、四川等地。它能排挤本地植物,影响天然林的恢复;侵入经济林地和农田,影响栽培植物生长;全株有毒性,危害畜牧业。  相似文献   
150.
稻田环境与除草剂去草胺降解速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稻田自然环境中,去草胺乳油和颗粒剂的残留半衰期,在田水中分别为1.65-2.84d和5.78-6.30d,在土壤中分别为2.67-5.33d和4.95-6.30d.经过水稻一个生育期,去草胺在糙米等样品中的最终残留量均降至可检水平以下.土壤微生物对去草胺的降解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在灭菌和不灭菌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分别为433d和18.50-29.40d.去草胶在涂土等四类不同属性的土壤中的渗漏性大小顺序,依次为涂土、小粉土、青紫泥和红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