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2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11篇
基础理论   67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测定了珠江(广州河段)底泥中重金属元素营养物质的含量,对它们之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营养物质(有机质、TN、TP和速效磷)之间相关性显著,尤其是TN与有机质、TP与速效磷之间的相关系数>0.8,分别达到0.931和0.860,属于高度相关;各重金属元素之间相关性较好,尤其是Cd与Cr、Cd与Cu、Cr与Cu、Cd与Pb、Cr与Ni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8以上,属于高度相关;各重金属元素和营养物质之间均达到0.0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尤其是TP与Cu、速效磷与Cd、速效磷与Zn、速效磷与Cu、速效磷与Pb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8以上,属于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52.
酸沉降下红壤对K+吸附特征及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酸沉降下K+在红壤表面的化学吸附行为,结果表明,K+的等温吸附可用Langmuir方程较好地描述;在K+的平衡吸附过程中,土壤表面有H+的释放;加入pH3.5酸溶液后,存在H+的消耗过程,其机理与SO42-的专性吸附释放OH-以中和溶液中H+有关.利用设计的动力学装置能很好地研究K+的吸附动力学,比较K+吸附的动力学模型,以一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为最佳模型;运用数据平滑工具求算吸附速率与吸附量的关系,进一步求得一级动力学方程的表观平衡吸附量和表观吸附速率常数.联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的微分式和Elovich方程也可求得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3.
雨强对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浩  张兴昌  邵明安 《生态环境》2004,13(3):369-372
通过不同雨强人工模拟冲刷试验,初步分析了雨强对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强(冲刷强度)增大,溶解态钾质量浓度,溶解态钾、缓效钾和速效钾流失量明显增加;在不同雨强的条件下,缓效钾、速效钾的流失量与坡度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雨强对速效钾、缓效钾的富集率影响不大;雨强比坡度对缓效钾和速效钾的流失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4.
山一村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5.
钾素Q/I特性是表征土壤钾素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能同时度量土壤钾素的强度和容量.本文研究了广东不同质地水稻土Q/I特性与大田钾肥施用技术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质地土壤的Q/1曲线差异明显,砂土类曲线较平缓.粘土类曲线较陡。(2)PBCk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53).(3)-△K0与作物相对百分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3),可作为预测当季作物需钾量的参数.(4)AR_e ̄k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0),AR_e ̄k的大小可作为钾肥合理分配的依据.  相似文献   
56.
选取3个耐低磷水稻基因型99011、580和99112及1个磷敏感基因型99056为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比较了它们在不同磷水平下苗期根系的生长状况及对氮、磷、钾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耐低磷基因型适应低磷的能力较强,它们具有较长的根系、较大的根体积和根干重,其中99011和580表现尤为突出,且它们的根系受磷水平变化的影响明显小于敏感基因型99056;0.081~0.161mmol/L的磷处理更有利于耐低磷基因型根系的发育,并且促进氮和钾的吸收,此时,植株能够吸收较正常磷处理更多的氮和钾;而磷敏感基因型99056吸收氮和钾的量随供磷水平的下降而减少,并且吸收磷的总量受磷水平变化的影响显著较3个耐低磷基因型大。  相似文献   
57.
本文使用超重力技术,以Na_2SO_3+NaOH/K_2SO_3+KOH为吸收剂,进行高浓度SO_2模拟烟气的脱硫实验研究。考察了吸收剂pH值、超重力机转速及实验液气比对于SO_2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重力环境下SO_2脱除率随吸收剂pH值、超重力转速以及液气比的增加而增大。当吸收剂pH值在7及以上时SO_2脱除率便可以达到99%以上,实现了SO_2的深度脱除,达到了出口气中SO_2超低排放的理想目标,是烟气脱硫的理想选择。同时对比表明,相同条件下以K_2SO_3+KOH为吸收剂,对于烟气中SO_2的脱除效果要优于以Na_2SO_3+NaOH为吸收剂。  相似文献   
58.
黄钾铁矾能够通过吸附和共沉淀作用固定酸性矿山废水(AMD)中的重(类)金属(如砷),降低其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草酸盐广泛存在于天然水环境中,其具有的羧酸官能团能改变铁矿物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吸持的重(类)金属的再分配行为.利用水热法合成含As(V)黄钾铁矾,探究其在不同草酸盐浓度与pH条件下的溶解、重结晶和共沉淀As(V)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草酸盐与含As(V)黄钾铁矾表面Fe(III)活性位点配位形成的可溶性强络合物是促进矿物溶解的第一步和关键;在pH 2.5时,含As(V)黄钾铁矾的溶解速率随草酸盐浓度增加而增加,伴随大量As(V)释放到溶液,反应过程中只有少量As(V)重新吸附到固相上,这是由于草酸盐与As(V)竞争矿物表面的同一活性位点;在pH 6.5条件下,草酸盐促进含As(V)黄钾铁矾的重结晶,经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针铁矿和纤铁矿为主要产物,能有效地吸附释放的As(V).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在AMD环境下黄钾铁矾沉积物与含羧酸官能团有机酸共存时对As(V)的释放和固定机理,对AMD环境中As(V)污染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以稀土尾矿库周边湿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无污染的黄河湿地作为对照样地,在不同深度上研究了总磷、水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土壤养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整体上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底层,水解氮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全磷>水解氮>速效钾。整个研究区域的土壤肥力普遍较低,土壤养分表现为有机质最优,全磷和水解氮次之,速效钾最差,耕作层土壤养分高于底层。研究明确了稀土尾矿库周边湿地土壤的垂直分布状况,对当地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使用Fenton试剂与过硫酸氢钾联合对舱底水的净化处理进行了研究,通过控制变量法确定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在pH=3,Fenton试剂中30%H2O2投加量为19.2mL/L,FeSO4投加量为5.21g/L,nFe2+/nH2O2=0.0997时,进行3次絮凝处理后舱底水的化学耗氧量(COD)从963mg/L降到120mg/L,水体COD去除率高达87.54%。同时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似H2S气味,且水体颜色由深棕色浑浊状态变为无色透明状态。絮凝后的水样使用过硫酸氢钾进行氧化处理,在酸性条件下,反应温度为50~60℃时,过硫酸氢钾的氧化效率最高,且过硫酸氢钾投放量为理论投放量的1.3倍时,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难去除有机物,使水体COD含量从120mg/L降至20.5mg/L,去除率为82.35%。最终,采用Fenton试剂与过硫酸氢钾氧化联合对舱底水进行净化处理,COD的去除率达97.82%,氧化后出水COD含量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