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为探究遵义市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8年6月~2019年5月采集了遵义市两个采样点共120个PM2.5样品,并利用离子色谱法对样品中8种水溶性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遵义市PM2.5平均值为47.6±19.3 μg/m3,呈现冬春高、夏秋低的季节变化特征;8种水溶性离子平均质量浓度顺序为SO42- > NO3- > NH4+ > Ca2+ > K+ > Cl- > Na+ > Mg2+,平均值为13.74 μg/m3,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与PM2.5变化趋势相似;SO42-、NO3-、NH4+(SNA)是PM2.5中主要水溶性离子,占比为83.8%,说明遵义市大气PM2.5二次污染较严重;相关性分析表明,PM2.5中NH4+主要以(NH4)2SO4、NH4HSO4的形式存在,部分以NH4NO3的形式存在;[NO3-]/[SO42-]小于1,表明固定源为主要污染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M2.5中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于燃煤、交通混合源、土壤、建筑扬尘及农业源。 相似文献
3.
4.
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为揭示贵州省遵义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国有林场4种主要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和地理探测器等地理数学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遵义市4种自然保护地空间聚集性明显,形成3个高密度聚集区,呈现出"西北-东南密、西南-东北疏"的分布特征。(2)遵义市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匹配性较差,其中64.29%的区域属于滞后型和消极型,其在空间上形成1个集中区和1个连片区。(3)单个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存在一定差异,湿地面积、人均GDP和森林面积为影响研究区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任意2个影响因素交互后对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遵义市中心城区1993~2004年降水监测结果的分析,可知遵义市酸雨污染严重;酸雨形成与降水中硫酸根含量相关,主要是由于SO2的大量排放造成,虽然遵义市不是SO2控制区,但加大对SO2排放的控制,是控制酸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7.
以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平台,结合遵义市地下水资源的特点与水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遵义市地下水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8.
莫耀支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9,(8):16-18
遵义市地处贵州高原北部,位于黔北岩溶山区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平均海拔高度约860米,相对高差900余米。多年平均气温15.2°C。相对湿度80%,日照1100小时/年,降雨量1110毫米/年,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主干河流湘江由北往南穿城而过,年平均流量8.48立方米/秒。市辖区面积311平方公里。城区面积47.3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9.
对遵义市1996-2001年TSP和FD为代表的尘污染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TSP与FD之间缺乏相关性,同时确立了减少工业区排放控制TSP,加强局地扬尘管理控制FD的遵义市尘污染的防治思路,并依此提出了系列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遵义市尘污染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遵义市1996—2001年间TSP和FD为代表的尘污染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TSP与FD之间缺乏相关性。同时确立了遵义市尘污染的防治思路。即:减少工业区排放控制TSP,加强局地扬尘管理控制FD,并依此提出了系列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