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6篇
安全科学   60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162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在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劳动力外流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文章从信贷约束缓解的视角出发,基于5省10县互助资金监测的准实验研究项目,借助双重差分(DID)模型,利用1059个微观农户的三期面板数据,从家庭层面考察了互助资金政策对贫困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从缓解流动性约束、资本替代劳动和提供隐性担保三个角度对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互助资金政策的实施对贫困村劳动力外流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加强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②缓解农户的流动性约束是互助资金促进贫困村劳动力外流的路径之一,通过向农户提供借款,使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获得了满足迁移成本的金融资源,从而促进了向外流动。③资本替代劳动的机制作用并不明显,这可能与互助资金借款额度有限有关,无法满足农户机械化的资本需求。④为农户家庭面临的收入风险提供隐性担保也是互助资金促进贫困村劳动力外流的路径之一,通过为农户提供资金融通渠道,确保农户即使在外流失败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向互助资金借贷平滑消费和缓解风险冲击。研究结论为探索农村金融供给能否成为进一步促进剩余贫困劳动力转移的契机提供了有理论价值和可操作的视角,未来应继续坚持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快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不断提高贫困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和可持续性收益。  相似文献   
92.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道路改建时产生的大量的废弃混凝土块的有效利用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宜昌市东山大道改建项目,将废弃的混凝土面板加工形成再生集料用作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实验分析了再生集料的颗粒级配、压碎值、针片状颗粒含量、表观密度和吸水率等工程性质指标,同时对水泥稳定再生碎石的级配、最佳水泥掺量进行了设计,并对水泥稳定再生碎石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指标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废旧混凝土经加工形成的再生集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其颗粒级配、压碎值以及主要指标均达到了路面基层材料的要求;掺3%、5%和7%水泥稳定再生集料7 d浸水抗压强度均达到路面基层的要求,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用作路面基层是可行的;掺3%水泥稳定的再生集料可以用在公路的底基层,掺5%及7%水泥稳定的再生集料可以分别用作路面下基层和上基层。  相似文献   
93.
正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一方面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发挥更好的作用"。在公共服务领域,市场与政府管制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管制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有效的政府管制是"政府发挥更好作用"的重要内容之一。放松管制让位于市场的初衷是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与发展,然而公共服务领域中竞争机制的维持与深入又离不开政府的管制。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94.
田间和室内施肥实验观测结果表明,有机肥和氮素化肥配合施用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持水容量,并有效地抑制裸土蒸发.连续4年适量的稻草和化肥氮素配施与单施化肥相比,粘盘黄褐土的田间持水量增加20%左右,作物初萎土壤含水量有所降低,因而有效水储量增加;裸土蒸发过程中,在0~8×104Pa吸力范围内,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施有机肥的土壤吸力陡增,失去单位数量的水需要做更多的功,因而蒸发强度减弱,15d累积蒸发量比单施化肥的土壤减少26%.秸杆与化学氮肥配合施用,可以明显增强土壤的蓄水抗旱机制.  相似文献   
95.
配制气体样品是异味测试及相关研究的基础工作,配气稳定性直接影响测试结果准确度。三点比较式臭袋法使用微量进样针量取并转移液体标准物质到3L无臭气袋的传统配气方法。对于异味阈值较小物质或样品浓度处于较低范围时,为了降低取样体积波动对配气精度和稳定性的影响。提出先将标准注入100mL玻璃注射器,充分挥发混匀后再转移部分气体到无臭气袋的两步式配气方法。结果表明,2种配气方法的准确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两步式配气法的配气稳定性明显优于传统方法。此外,研究还发现,常见异味物质在被注人气袋后3min内便能完全挥发并混合均匀。除一些挥发性和吸附性极强的物质外,气袋内的异味物质气体浓度能在配好后20min内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6.
曝气条件对串联潜流人工湿地净污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砾石、炉渣和沸石作为级配基质,构建由三级串联的潜流人工湿地模型,研究了针对三级串联的潜流人工湿地,不同曝气位置和曝气量对人工模拟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并对两个影响因素进行二维方差分析,对曝气条件进行了优选。选取表层曝气、中层曝气、底层曝气3种曝气位置和气水体积比3∶1、6∶1、9∶1的3种曝气量。运行结果表明:曝气后,NH3-N和COD去除率上升,NH3-N去除率由7.80%最高提升到23.79%,COD去除率由5.42%最高提升至23.04%,但PO3-4-P去除率下降,由24.32%最低降至9.76%。优选的曝气位置是底层曝气,优选的气水体积比是6∶1,此时NH3-N、COD、PO3-4-P去除率分别是21.21%、23.04%、13.54%。曝气位置和曝气量的交互作用对NH3-N和COD去除率有显著影响,对PO3-4-P去除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7.
土壤颗粒级配对镉吸附-解吸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甘肃金川某地土壤通过批实验进行等温吸附和动力学解吸实验,研究不同颗粒级配的中砂对镉的吸附、解吸特征,并采用Freundlich和一级动力学方程对其吸附解吸方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Freundlich和一级动力学方程对该土壤吸附、解吸镉的实验适用;(2)等温吸附实验中4组不同颗粒级配的中砂对镉的吸附性很强,最大平衡吸附量依次为260.667、286.107、299.362和292.232 mg/kg,吸附性能与颗粒级配中的细粒土相对含量大小成正比;(3)4组土壤对镉的解吸在初期2 h内解吸速率均较快,在3 h左右达到吸附-解吸平衡。平衡后4组土样Ⅰ、Ⅱ、Ⅲ和Ⅳ的最大解吸量依次为0.752、0.561、0.44和0.54 mg/kg,解吸速率和平衡时最大解吸量均与颗粒级配中细颗粒相对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8.
针对遥感影像的配准中,传统的手工选取控制点速度慢、效率低和强度大等缺点的问题,提出应用基于ERDAS IMAGINE9.1的控制点自动匹配方法进行配准,该方法速度快、错误匹配率低、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9.
采用氯化钙改性凹凸棒,并对其进行了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分析。用改性后的凹凸棒泥浆处理亚甲基蓝废水,讨论了动力学和热力学吸附性质。结果表明:(1)利用氯化钙改性凹凸棒,泥浆粘度在21Pa.s条件下对亚甲基蓝废水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范围内,改性凹凸棒泥浆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并且Langmuir等温方程能更好地描述吸附过程。(2)改性凹凸棒泥浆对亚甲基蓝的平衡吸附量随亚甲基蓝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pH的增大而减小。(3)改性凹凸棒泥浆对亚甲基蓝主要以表面吸附为主。ΔG00、ΔH00表明吸附过程可以自发进行,并且为放热反应。ΔS00意味着随温度的增加,改性凹凸棒泥浆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趋于有序性。  相似文献   
100.
本文建立了崂山水库上游区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并计算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结果表明崂山水库上游区生态环境需水量为3089.78×104m3,其中植被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792.7×104m3,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91.95×104m3,水库生态环境需水量为5.13×104m3.崂山水库上游区生产生活用水总量为63.67×104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032.7×104m3,说明从全年来看该区域生态环境需水能够得到基本满足.但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部分集中于丰水期,枯水期的生态环境需水可能无法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