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95篇
安全科学   43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48篇
综合类   562篇
基础理论   146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47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Eight mollusc species and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stations along Tamilnadu coast, Bay of Bengal, India were analysed for the levels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to elucidate the status of the petroleum residues in mollusc meant for human consumpti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sediments along Tamilnadu coast varied from 5.04–25.5 g/g dw (dry weight). High concentr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the sediment of Uppanar estuary (25.5 1.45 g/g dw) was perhaps land and marine based anthropogenic sources of this region. The petroleum hydrocarbon residues in eight mollusc species collected from Uppanar, Vellar and Coleroon estuaries varied between 2.44–6.04 g/g ww (wet weight). Although the concentr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sediment of the Uppanar region was markedly higher than the background, the petroleum hydrocarbon residues in mollusc collected from Uppanar estuary did not suggest bioaccumulation. The results signified that industrial growth has affected the aquatic environments and regular monitoring will help to adopt stringent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for better management of the aquatic region.  相似文献   
62.
美同防止虐待动物协会(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ASPCA)于1866年4月由亨利·柏格( Henry Bergh)创建,是一个非盈利组织,致力于制止虐待动物行为的发生,是西半球第一个动物福利组织,也是美国最古老的仁爱机构,他们的宗旨是:为制止全美虐待动物行为提供有效的方式. 1839年,26岁的亨利在游历欧洲的时候开始注意到动物所遭受的虐待.他看到驾马车的车夫暴打马匹的脸,还有的农夫把牲畜的腿捆绑起来堆在车上送去市场.在西班牙,他目睹了血腥的斗牛活动.1863年,亨利受命出任美国驻俄国圣彼得堡的外交官.俄国普遍的虐待动物情形让他深受触动.有一次,当看到一个车夫鞭打疲惫不堪的马儿时,他忍不住出面制止.让他吃惊的是,这位车夫居然真的听从了他的要求.这件事情让亨利了解到制止虐待动物的行为是可以成功的.  相似文献   
63.
在以前,克隆胚胎成功发育为新个体的效率一直很低。4月8日,陶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发表了沪上一项最新科研成果——科学家确证了克隆胚胎发育失败的关键原因,进而通过修复其中缺陷,使克隆动物出生率提高了6倍。  相似文献   
64.
关键词     
《内蒙古环境科学》2011,(6):I0006-I0006
关键词:会游泳的大象 印度哈弗洛克,61岁大象“拉贾”是哈弗洛克当地仅有的几头会游泳的大象之一,看象人纳兹鲁(59岁)带着它走过丛林游过大海去觅食。纳兹鲁没将它赶到森林去拉木头,而是作为吸引游客的工具。看象人和大象之间的关系往往持续终生,从而让动物和人类建立起一种极为牢固的纽带。  相似文献   
65.
在A/A/O普通活性污泥工艺中引入非寡毛类微型后生动物考察其生长条件和对剩余污泥的减量效果及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负荷小于0.5 mg(/mg MLSS·d)时,非寡毛类微型后生动物可大量生长;当内回流比升高、外回流比降低时,更有利于虫体的繁殖。经过适时的运行工艺调整可使生化系统虫体密度和稳定性提高,污泥减量效果可达到40%以上。非寡毛类后生动物的活动与摄食作用提高了系统污泥的沉降性能,并对系统出水COD、NH3-N、TN、TP、SS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6.
鸟儿与战争     
江南 《防灾博览》2007,(5):33-34
自从有了战争,许多动物就成为人类的"战友",如我国战国时期齐国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到了近代和现代,人们已把许多动物训练成"士兵",去执行一些常人无法完成的特殊战斗任务。这样,在战争利益的驱动下,本来一些温顺可爱的动物也成了战场上的勇士。本文仅讲鸽子与海鸥参战的故事。  相似文献   
67.
动物行为异常与地震灾害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前地壳中的应力变化会引起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变化。动物有感受这种变化的能力,在地震发生前数天或数小时,动物可能会不安、抑郁或狂躁、迁徙或逃亡。动物的这种能力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动物在自我保护的同时有可能为人类提供地震预警信号。本文概述了动物感受地震灾害的机制,分析了从基因遗传水平上解释动物地震灾害避险能力的途径,阐述了找出可能作为灾害预警信号的特有动物异常反应的意义,讨论了建立试验性地震灾害动物行为异常预警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8.
利用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河流健康状态,对于水环境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大型底栖动物构建生物完整性指数(B-IBI),并评价松花江流域的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在松花江主要干支流设定37个采样点,分别于2016年6、9月进行环境因子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最终从28个候选参数中确定了种类总数、摇蚊种类数、敏感种百分比、Hilsenhoff指数、Marglef指数作为核心参数构建B-IBI。通过0~10赋分法,计算得到了松花江流域全部采样点的生物完整性评价得分。结果显示,松花江流域内60%区域生物状态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另外,B-IBI能够综合反映松花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生境质量、理化水质等,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9.
松花江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1999—2005年对松花江下游江南屯断面及支流梧桐河断面进行了11次底栖动物生态调查.调查期间共发现底栖动物39种,其中水生昆虫21种,软体动物12种,环节动物4种,甲壳动物2种.江南屯与梧桐河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呈现显著差异,在发现的39种底栖动物中,仅有14种于两断面都有分布.分布于江南屯断面的主要底栖动物及其出现率为:纹石蚕100%,箭蜓80%,黑龙江短沟蜷80%,钩虾80%,二尾蜉60%,细蜉60%,灯蛾蜉60%,东北田螺60%.分布于梧桐河断面的主要底栖动物及其出现率为:黑龙江短沟蜷100%,东北田螺100%,扁蛭100%,珍珠蚌60%.从栖息密度来看,梧桐河断面中软体动物密度最大, 优势种为东北田螺,江南屯断面则以水生昆虫占优势.此外,两断面的底栖动物数量在不同年份也存在显著变化.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梧桐河断面多年处于中污染状态,江南屯断面的污染状况在总体上较梧桐河断面轻,这主要是由于梧桐河断面高负荷的耗氧有机物引起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匮乏,从而导致底栖动物的生存条件严重恶化.   相似文献   
70.
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中微生物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对深圳布吉秀峰工业城污水进行现场中试研究.出水中有机物BOD5,CODCr及悬浮物去除率一般在80%以上,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中的污泥质量浓度2倍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曝气生物滤池中的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密度比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高出1~2个数量级.试验中曝气生物滤池的去除效果比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稍好,从反应器中污泥质量浓度(ρ(MLSS))及原生动物、后生动物数量的比较进一步证实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