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60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48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富城花岗岩U、T h含量分析结果进行的频数统计分析表明富城花岗岩U的均值为8.92×1-0 6、众数为8.0×10-6、中位数为7.03×1-0 6,其概率密度曲线偏向高端呈右偏非对称分布(偏度系数CSK=1.10)。T h的均值、众数和中位数三者一致,分别为25.7×10-6,25.75×10-6,25.8×1-0 6,其概率密度曲线呈对称正态分布(偏度系数CSK=0.11)。核诱发裂变径迹研究查明富城花岗岩中有4种存在形式:(1)显微粒状矿物(晶质矿);(2)以类质同像形式存在于锆石、磷灰石等副矿物之中;(3)均匀分散赋存在造岩矿物晶格之中的结构;(4)沿造岩矿物(长石、石英)微裂隙及粒间分布的非结构。对富城花岗岩配分研究发现,赋存在造岩矿物中均匀分散状的结构含量与全岩不呈消长关系,而是存在一定的极限值:长石、石英<3×1-0 6,白云母<5×10-6,黑云母<9×10-6。溶浸实验结果表明,富城花岗岩活动性浸出率很高(平均值52%),为富城花岗岩具有较大成矿潜力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42.
上海自来水和天然水源中放射性铀含量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上海城乡居民饮用水和长江、黄浦江、淀山湖、雨水、雪水中放射性含量及其测量和采样方法。对含量进行了3年连续监测,比较了不同水源中含量,对天然水中分布作了客观描述,并与其它省市比较。同一时期水中含量分布均匀,均在本底范围内。  相似文献   
43.
将同一份样品通过两根阴离子交换树脂柱在浓盐酸和浓硝酸介质中分离钚和,用过氧化氢和亚硫酸对钚进行氧化还原作用,用稀盐酸冼提和钚.最后,微量钚和分别与10μg钼载体电沉积在不锈钢盘上,用α-谱仪测其α放射性.回收率为100%,钚的回收率平均为63%,但由于不够稳定而采用加内标方法校正回收率.本方法因采用联合分析手段,比以往方法快且样品用量减少到普通方法的1/10左右.  相似文献   
44.
自然水体中Th和U的浓度极低,尤其Th的浓度单位仅为ng/L,定量测试非常困难。该研究建立了一种NOBIAS PA1螯合树脂萃取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同时测定自然水体中痕量Th和U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UV/H2O2法消解水样30 min,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然后在pH=3.00±0.05条件下,将水样以2 mL/min流速通过树脂对Th和U进行富集,使用NH4AC-HAC溶液去除树脂上吸附的盐类,最后用1 mol/L超纯硝酸对样品进行洗脱,用ICP-MS测试。分析结果显示:Th和U的流程空白值分别为0.47、0.22 ng/L,检出限分别为2.9、2.3 ng/L,测定下限分别为11.46、9.11 ng/L。将该方法应用于不同有机物浓度的咸水和淡水中,结果显示:Th和U的回收率分别为97%~104%和98%~10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6%和1%~3%。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回收率、精密度和准确度,适用于自然界各种不同水体中Th和U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5.
三种微生物对铀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酵母菌(真菌)、枯草芽孢杆菌(细菌)、小球藻(藻类)对水体中(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3种微生物对都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酵母菌,小球藻,枯草芽孢杆菌对的最佳吸附率分别为97.19%、97.13%、98.03%;且最大吸附量分别达到341.2、356.5、512.5mgU/g(DW).3种微生物对的吸附过程和机理有所不同,酵母菌和小球藻符合Langmuir模型,枯草芽孢杆菌更适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至12h,酵母菌表面逐渐出现和磷的片状结晶及含沉积物堆积,小球藻和枯草芽孢杆菌与(50mgU/L)作用后细胞出现明显变形,菌体表面未出现的结晶物.  相似文献   
46.
碎米莎草(Cyperus iria L.)作为的超耐受植物,它的发现为探讨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和在植物体中的吸收和耐受机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资源. 在Hoagland's营养液中加入标准溶液模拟污染水环境,以及直接在尾沙条件分析不同供应水平下碎米莎草对的耐受性能和富集特征. 结果表明:①碎米莎草对的富集特征依赖于生长介质中的供应水平和植物生长期等多重因素. 碎米莎草不同生长期各部位w(U)均高于生长介质中的供应水平,根系和地上部分w(U)最高可分别达(48 605±1 266)和(824±856)mg/kg. 根、茎和叶中w(U)基本随着供应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在开花期时较低,根系吸收的有1/10~1/5能转移至茎、叶、花籽部位,ρ(U)<250 mg/L的溶液对碎米莎草的生长无抑制作用. ②碎米莎草对尾沙具有很强的耐受性,但地上部分的富集系数在某些条件下可大于1;地上部分的w(U)在开花期相对较高,至成熟期时下降;在成熟期添加柠檬酸有助于碎米莎草根、茎和叶将转移至籽部位.   相似文献   
47.
采用动态柱实验研究黏性土对酸性尾矿渗滤液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该黏性土对有害物质有一定的阻滞能力,渗滤液中的污染物在土柱中迁移速度为:SO2-4>U(Ⅵ)>As>226Ra>Th(Ⅳ)。土柱对渗滤液物质的去除率大小依次为:Th(Ⅳ)>226Ra>As>U(Ⅵ)>SO42-,其值分别是35.3%、32.1%、17.7%、11.2%、4.5%,土壤对酸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使得渗滤液pH值由2.90上升到3.69,该黏性土对U(Ⅵ)、Th(Ⅳ)、226Ra与As的分配系数分别为2.33,14.25,11.08,4.67 m/g,此结果可以为该尾矿库地下水的污染预测提供计算参数。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沱江流域绵远河地表水系中化学成分分析,考察了及其他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热力学方法计算了地表水系中U的迁移形式,及水体中不同U络合物的活度及比例.结果表明,地表水中主要以UO2(CO3)2-2形式迁移和存在,其次为UO2(CO3)0、UO2(CO3)4-3和UO2(OH)2.沱江流域绵远河水系自上游至下游各样品中U络合物活度百分比组成基本相同,U的溶解和迁移形式类似,物化性质(温度、压力、pH值、Eh等)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对影响U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的热力学计算,分析了在表生水体中的沉淀条件,较高的pH、Eh值将有利于U络合物在水系中稳定存在和迁移,而较低的pH、Eh值将会使水系中的U发生沉淀.  相似文献   
49.
朱莉  王津  刘娟  陈永亨  李锦文 《环境化学》2013,32(4):678-685
模拟广东某地区降雨的几种要素,对该地某矿区的两种粒径(<0.45 mm和>6 mm)的尾矿,分别采用1 h及24 h的初始浸泡时间、pH=3.0及pH=6.0的淋浸剂,以开放体系,进行7周的半动态淋滤实验,初步考察尾矿中钍的释放规律及其与金属元素Al、K、Mg释放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对尾矿释放能力的影响作用依次为:粒径>pH>浸泡时间;对钍释放能力的影响作用依次为:pH>粒径>浸泡时间.(2)pH、粒径和浸泡时间的改变将影响U与Th、Al、K和Mg的释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0.
娄亚龙    刘永    李向阳    彭国文  雷波    李刚    孔晓娜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5):79-83
为了研究某尾矿库在不同工况下渗流流态和安全系数,以南方某尾矿库为对象,耦合GEO-Studio软件中SLOPE/W和SEEP/W模块,并利用极限平衡理论模拟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坝体渗流流态和安全系数。结果表明:水流主要通过尾粉土层流过尾矿坝,使水力坡降主要集中在初期坝坡前底部;随着水位上升,坝体中水力等势线越来越稀疏,同时尾矿坝3个渗流截面流速加大; 6~9度地震烈度激励下,尾矿坝安全系数维持在1.23~0.91之间,不能满足规程要求。建议初期坝坡坝底埋设排水管,减小水流对初期坝压力,同时对尾矿坝,特别是尾粉土层进行灌浆加固,提高尾矿坝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