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60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48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选用农林剩余物加工制得生物炭,用强氧化剂(KMnO_4、H_2O_2、HNO_3)对生物炭进行化学改性,选择最佳改性方法。通过吸附试验得出用0.01 mol/L KMnO_4改性的生物炭除效果最佳。采用KMnO_4改性的生物炭对废水中的进行吸附,考察吸附剂投加量、溶液pH值、吸附时间、溶液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U(Ⅵ)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吸附剂投加量为0.3 g/L、U(Ⅵ)质量浓度为10mg/L、溶液pH=6、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120 min时,改性生物炭对U(Ⅵ)的去除效果最佳,吸附量达到32.57 mg/g,比未改性前提高了67.9%。对改性前后的生物炭进行了SEM、XRD、FTIR表征及表面含氧官能团测定、吸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改性生物炭对U(Ⅵ)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及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决定系数R20.99)。这表明对溶液中的去除可能是化学沉淀作用的结果,改性后含氧官能团增加,对溶液中的去除也可能存在官能团络合作用与表面吸附,使吸附剂化学吸附能力增强,除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92.
自然环境中存在天然放射性核素及其子体,它的含量一般在ppm水平,过去常用于微量的分析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固体荧光和中子活化法,这些方法由于灵敏度低和实验条件繁杂给分析带来一定困难。七十年  相似文献   
93.
通过对新疆某煤矿辐射环境影响问题的调查与分析,阐明伴生煤矿对周围环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影响,并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调查煤矿日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以期为今后伴生放射性煤矿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94.
乌江流域石灰土中铀等元素形态与铀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西南乌江流域石灰土为例,运用逐级提取(Sequential Extraction,SEE)技术,并结合化学成分和相关参数数据,研究了石灰土中(U)等元素的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石灰土中U的活动性及释放潜力,旨在增进对U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了解,同时也为流域U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石灰土中Mn主要存在于锰(氢)氧化物中,Ca主要存在于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中,P主要存在于硅酸盐矿物和有机质中,U主要赋存于硅酸盐等残留部分中,其次赋存于有机质结合部分和碳酸盐矿物中;②石灰土剖面中活动态U所占的比例为10%~30%,平均17%,说明石灰土中的部分U在酸性和氧化-还原界面等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迁移活性,即在上述条件下,石灰土中的部分U可释放进入周围水体或植物中;③石灰土中U的潜在释放量为036~150 g/t,平均U潜在释放量为076 g/t,因此,在酸雨和侵蚀等作用下,石灰土U释放可显著提高乌江河水U通量。  相似文献   
95.
为探讨粉煤灰对的吸附特性,考察pH、吸附时间、溶液浓度对吸附能力的影响,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其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模型,pH值是影响去除率的主要因素,吸附的最佳pH=5,初始浓度越高,粉煤灰的吸附量越高。实验可为地下水复原特别是采用粉煤灰渗透反应墙修复受放射性污染的地下水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96.
共存离子对地浸废水中铀生物沉淀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硫酸盐还原菌生物(还原)沉淀法消除地浸废水中的放射性污染,研究了共污染离子Cu(II)、Zn(II)、Fe(III)和SO42-分别对生物沉淀过程的影响。序批式实验结果表明,初始Cu(II)浓度低于10mg/L或Zn(II)浓度低于20mg/L时对生物沉淀过程影响不大,当Cu(II)浓度超过15mg/L或Zn(II)浓度超过25mg/L时,该过程会因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作用受到完全抑制。在含有Fe(III)的氧化环境中,生物沉淀过程与Fe(III)还原过程同时进行,但沉淀速度相对减慢。初始SO42-浓度低于4000mg/L时对生物沉淀过程影响很小,超过5000mg/L时会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SO42-浓度的上升而加强。  相似文献   
97.
刘瑛  陈文涛  邓飞  梁贵渊  张衍津 《环境》2012,(Z1):25-26
采集了粤北地区三个矿冶周围居民点气溶胶样品并测量其总α、β放射性,总α用饱和层厚度法,总β用效率法。调查结果发现,三个矿冶所设的采样点中,总α范围值0.051~0.75 mBq/m~3,总β范围值0.56~5.5 mBq/m~3;所有的样品中总β放射性均比总α放射性高。  相似文献   
98.
铀矿井排风口尾气对周边农田土壤放射性污染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井尾气排风口周围土壤中放射性物质的累积性污染不容忽视,但目前处于监测和积累数据阶段.在对指数平滑法综合应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某矿井排风口周边某一农田土壤中近10 a的(238U)质量比监测数据建立了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对土壤放射性(238U)污染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精度达75%以上.预测结果表明,采用指数平滑法建立土壤放射性污染预测模型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矿井排风口尾气对周边土壤的放射性累积性污染呈逐年递增趋势,迫切需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9.
我国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规律和综合利用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综合国内煤中微量元素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煤中微量元素的来源可分为原生、次生和后生,赋存状态主要与有机质的吸附和络合作用有关;开发利用的现状较为落后,表现为研究区域少、研究手段和技术水平差。指出,必须深入对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规律和综合利用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合理利用资源,使矿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0.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0.3V/cm的外加直流电场作用下,博落回的生物量、富集(U)的性能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其根际土壤中有机酸含量、U和镉(Cd)的结合形态、植物根部U的价态、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等.结果表明,施加直流电场后,博落回总生物量升高了15.33%~29.88%,其中电场+污染(DC+U)和电场+镉污染(DC+Cd)处理组的博落回对U和Cd的富集系数提高了90.84%和93.33%;土壤中草酸、酒石酸、琥珀酸、苹果酸和乳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8.36%~45.31%、58.62%~503.22%、15.71%~118.99%、12.34%~123.27%和25.97%~36.05%;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分别提高了13.63%~34.82%和9.70%~28.64%;根际土壤中植物可利用态U、Cd所占比例显著增大;博落回根部的大部分U由稳定的U(IV)变成了更容易从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转移的U(V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细菌菌门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等真菌菌门比例升高,这些微生物通过提高酶活性增强了博落回对U、Cd的耐受性和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