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8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449篇
安全科学   224篇
废物处理   125篇
环保管理   128篇
综合类   1102篇
基础理论   280篇
污染及防治   152篇
评价与监测   85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液体石蜡为油相介质和还原剂,与硝酸铜水溶液配制W/O型乳状液,通过热解还原法制备纳米铜粉,无需添加其他还原剂。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对产品进行表征,探究了表面活性剂用量和铜盐浓度对产品粒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pan-80、Tween-80复配表面活性剂HLB值为6.0、用量为2%,铜盐浓度为0.2 mol/L,300℃热处理3 h时,制得的纳米铜粒径最小,为24.3 nm,呈球形。  相似文献   
992.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具有很强的抗逆性,能适应多种不良的环境,在中国广泛分布,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修复铜污染土壤的物种。通过种植实验检验臭椿修复铜污染土壤的能力。臭椿实生苗移植于4种不同铜的质量分数(0、29、57和86 mg·kg-1)、3种不同的施肥处理(对照、有机肥、无机肥)的土壤,经过5周种植,测量臭椿根、茎、叶的铜含量及各部分生物量。试验结果表明:1)土壤铜浓度的差异对臭椿生长没有显著影响;2)土壤施肥处理显著影响臭椿生长,施加无机肥生长最佳,对照次之,施有机肥最低;3)随土壤铜浓度增加,臭椿根、茎、叶的铜含量增加,然后趋缓,但似乎根、茎、叶的铜含量变化不同步;4)土壤肥力对臭椿茎、叶的铜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根的铜含量影响显著,施加无机肥的根中铜含量显著增加。臭椿经过短短5周处理,其体内铜的质量分数就到达120μg·g-1,且铜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比为根:茎:叶=2?1?2。相比一些超富集铜的草本植物,臭椿的铜吸收能力尚有距离,但其高生长、高抗逆性、深根系的特点,加之其对其他众多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能力使得这个物种在生物修复污染土壤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本研究丰富了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物种库,为进一步寻找重金属“超富集植物”,更有效的治理土壤污染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3.
钢渣是一种大宗工业废弃物,由于存在体积稳定性不良的缺点,利用率一直较低。该文利用复合激发(物理激发和化学激发)技术,发挥各材料在蒸压条件下水化硬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优化原料配比,提高钢渣体积稳定性。结果表明:多聚磷酸盐、Na_2CO_3、CO_3+NaOH、CO_3+NaAlO_2、NaHCO_3+NaOH、SiO_3·9H_2O+NaOH等在掺杂量为1%~2%时,均能提高钢渣的体积稳定性,以多聚磷酸盐为最佳。以处理后的磨细钢渣为原料可用于蒸压尾矿砖的生产,钢渣掺量从原来的11%提高到30%,水泥用量由原来的7%下降到5%,产品抗压强度达到12 MPa以上。为钢渣的高效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4.
研究了在聚乙二醇-200(PEG-200)活化下,Cu2+催化H2O2氧化亚甲基蓝的褪色反应,建立了亚甲基蓝褪色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Cu2+的方法。在25mL容量瓶中,加入1.00mL pH为11.68的氨水溶液、2.00mL H2O2溶液(质量分数15%)、1.00mL亚甲基蓝溶液(质量浓度0.20mg/mL)、3.00mL PEG-200溶液,76℃恒温反应5min后冷却,测定吸光度,根据加Cu2+溶液和不加Cu2+溶液的吸光度差值与Cu2+质量浓度绘制了工作曲线,并由试样的吸光度差值确定痕量Cu2+含量。该法的测定波长为664nm,检出限为5.4×10-6g/L,最大相对标准偏差为2.58%,回收率为97.5%~104.5%。  相似文献   
995.
铜、钼、硒是钴是动植物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新陈代谢过程,绝大多数植物对这些元素的忍受性也较强。粉煤灰中的这四种元素含量均较对照的高,但受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等的影响,施灰田作物中这四种元素未有异常富集。  相似文献   
996.
以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铁矿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尾矿砂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形态与粒级分布之间的关系。采集铁尾矿样品5件,使用尼龙筛将其划分为4个粒级组分(75、75~180、180~250、250μm),使用ICP-OES测定各粒级组分中重金属元素Mn、Cu、Pb、Zn、Ni和Cd元素的含量,并测定Fe元素含量。并用BCR连续提取法和ICP-OES测定各粒级组分中Mn、Cu、Pb、Zn、Ni和Cd元素不同化学形态的含量。重金属总量随粒度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同一样品不同粒级组分中重金属总量有很大差异。Mn和Cu元素主要集中在细粒径(75μm)和粗粒径(250μm)组分中,Pb、Zn和Ni元素在粗粒径组分中含量比较高。各个样品相同的粒级组分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MnZnCuNiPbCd。重金属形态随粒度分布特征研究表明,Mn、Cu、Pb元素可交换态和Mn、Cu、Zn、Ni元素易还原态主要集中在细粒径和粗粒径组分中,环境危害性大。不同矿区尾矿样品相同粒级组分中,重金属形态分布有很大差别。重金属元素总量与p H值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Mn、Cu元素两两之间表现出非常显著的相关性(r0.9,P0.01),说明这2种元素有相同或相似的来源。Pb、Zn、Cd元素与其它元素相关性很小,说明Pb、Zn、Cd元素与其它元素来源于不同的矿物成分。  相似文献   
997.
堵锡华  冯长君 《化工环保》2001,21(2):113-115
目前,用于测定汞、铜和镍的方法很多,但由于多是单一离子测定,限制了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对复杂的分析体系,不经分离而直接进行多组分的连续测定一直是分析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我们基于汞、铜、镍与新显色剂2-吡啶重氮氨基偶氮苯(PDAB)的显色酸度和配合物稳定性的差异,成功地实现了汞、铜、镍的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在混合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十二烷基硫酸钠(OP-SDS)的存在下,PDAB与Hg^2 、Cu^2 、Ni^2 的显色反应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其摩尔吸光系数均达到10^5数量级,是目前测定汞、铜和镍的高灵敏方法之一,且方法简便、选择性好,可直接用于食品和环境水样分析,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8.
殷永泉  苏继新 《化工环保》2001,21(6):360-361
含 Cu- Zn催化剂 ,如 Cu/Zn/Al催化剂 ,主要用于合成氨工业、制氢工业的低温变换反应 ,合成甲醇和催化加氢反应。用于合成甲醇时 ,催化剂中 Cu O的质量分数为 45 %~ 65 % ,Zn O的质量分数为 2 5 %~ 45 % ;用于低温变换反应时 ,Cu O的质量分数为30 %~ 40 % ,Zn O的质量分数为 40 %~ 5 0 %。由于在使用过程中都是使用还原状态的铜 ,因此造成催化剂失活的原因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如硫中毒、卤素中毒、热老化等。这使得此类催化剂寿命短 ,再生困难 ,因而产生大量的失活催化剂。如果能较好地处理和利用这些废催化剂 ,可充分利用资源 ,…  相似文献   
999.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铜积累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通过对北京市菜地、稻田、果园、绿化地、麦地以及自然土壤6种土地利用类型共609个土壤样品的调查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铜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果园土壤的平均铜浓度最高,达到29.1mg/kg,显著高于菜地、麦地和自然土壤。不同果园土壤样品之间的差别较大,铜浓度的空间分异比较明显。与北京市土壤铜的背景值相比,除自然土壤外其它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铜浓度均显著高于背景值。以基线值作为评价标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铜浓度的总体超标率为5.6%;其中,土壤铜浓度超标的果园、菜地、稻田、绿化地、麦地样品数分别占其调查样品数的29.2%、4.7%、4.2%、8.3%、4.6%。超标样点主要分布在昌平、朝阳、大兴、密云、石景山、顺义、通州7个区县,尤其以昌平和朝阳区最为集中。  相似文献   
1000.
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中铜锌铅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潘海燕  张鑫 《环境工程》2005,23(1):68-69
通过对几种消解体系的对比 ,选择出铅、镉最佳的消解方法为硝酸 氢氟酸 双氧水体系 ;铜锌最佳的消解方法为硝酸 氢氟酸 高氯酸体系。不同方法既能达到全量分析的要求 ,又能使基体干扰降到最小。通过对标准样品的多次测定 ,测定值均在其保证值范围内 ,铅镉相对标准偏差为 2 2 %~ 7 2 % ,加标回收率在 83%~ 116 %之间 ;铜锌相对标准偏差为 2 6 %~ 4 5 % ,加标回收率在 92 %~ 10 3%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