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9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37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保护区是应对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措施,然而保护区内部及其周边社区则受到保护区管理工作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以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主要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了与该保护区相邻的9个自然村内的172位当地农民。结果表明,54.8%的被调查者认为保护区对其家庭和生活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正面影响主要包括增加就业机会、发展旅游业提高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而负面影响主要包括限制资源的利用、忽视其生存利益和野生动物的严重破坏。因此,建议保护区的社区管理工作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将旅游收益按照贡献量合理分配给当地社区,为当地社区开发新的替代性经济来源,加强对周边社区在管理政策、具体措施、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环保教育,建立社区共管制度,最终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2.
探究制度性网络空间与功能性地理空间的交互关系有利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对区域合作与城市要素集聚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岭回归等方法刻画城市要素集聚与区域合作的交互作用特征,主要结论有:(1)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网络渐趋复杂,合作节点以港深两地为偏好依附对象,表现出珠江两岸“东密西疏”、西岸合作领域同质化、肇惠边缘化等特征。(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要素集聚水平高,已形成人口集聚区、经济增长极和产业高峰地,表现出珠江两岸“东强西弱”、相邻城市互联、行政边界模糊化等特征。(3)区域合作与城市要素集聚存在双向交互作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合作对城市要素集聚具有局地“溢出效应”;岭回归结果揭示城市要素集聚对区域合作的驱动作用,人口、资本要素集聚成为促进区域合作的主要动力,公共要素集聚对区域合作产生负效应。(4)城市要素集聚将促成共享型网络治理下的网络式结构;要素分散形成领导型网络治理下的“核心—边缘”极核式结构。在区域要素集聚且非均衡发展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关系面临重构。随着港珠澳大桥以及要素流动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一是务实人口、资本、土地...  相似文献   
73.
不同旅游类型对美国弗兰特岭的生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4.
湖南香花岭矿区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南香花岭是我国有色、稀有金属的重要生产基地,其环境已经受到矿山活动的强烈影响,对矿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研究对矿区污染分布调查和环境治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离子比例系数分析对湖南香花岭地区的地下水的水化学组分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利用phreeqc模拟软件及重金属浓度分布图来探究研究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人为活动特别是采矿活动和水岩相互作用一起影响了矿区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交界地区岩溶溶蚀作用表现更为明显;重金属元素经过碳酸盐岩分布区时受到拦截,不易进入地下水中.  相似文献   
75.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及其周围地区资源管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6.
充分利用平行岭谷区光热资源发展立体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川东平行岭谷区光、热、水分资源的立体特性分析,提出调整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发展立体农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7.
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区近百年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对纵向岭谷地区近百年来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年降水量、夏季降水量和冬季降水量第一种主要分布型式呈现出一致偏多(或偏少)的特征。由于受地形阻隔、通道及地形抬升影响,岭谷地区年和夏季降水量以元江-红河流域为界,东部降水量空间分布减小,西部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增加,其中心在澜沧江、怒江流域摆动,具有经向分布特征;冬季岭谷地区雨量具有纬向分布特征。近百年的降水量变化,年际变化最显著,周期变化主要集中在3.5年以下的高频振荡时域内,其次是年代际变化,最后是气候态的变化,但冬季的气候态变化并不明显;年降水分布第二模态的气候态变化是3个不同时段中最明显的,其次是夏季降水分布的第二种模态。  相似文献   
78.
以黑惠江、龙川江、盘龙河流域为例,探讨了云南纵向岭谷区河流输沙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林地面积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使河流输沙量明显降低;林地向耕地和草地的转化以及草地向耕地的转化,导致输沙量明显增加。黑惠江流域和盘龙河流域在1990年后的10 a中土地利用方式趋于合理,年输沙量呈现减少趋势;而龙川江流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降低,年输沙量呈现增加趋势。3个流域河流输沙量变化均符合气候变化的大趋势,土地利用变化是河流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3个流域河流输沙量对土地利用的响应规律符合山地河流的一般规律,但是其表现强于地势相对平缓的地区。  相似文献   
79.
梅岭,又名大瘐岭,为南岭山系五岭之首。梅关是粤赣交界的险关要塞,素有“岭南第一关”之誉,秦汉以前已存在。梅岭以梅花著称。古道与关同时出现,到唐初张九龄扩展岭路成坦途。  相似文献   
80.
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地区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NCEP/NCAR 1948~2002年月平均比湿、风场以及高度场等再分析资料,对纵向岭谷及周围地区的多年平均气柱可降水量及其月、季节变化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地区可降水量具有明显的月际、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在纵向岭谷地区,气柱平均可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四季都为南湿北干的分布,夏季可降水量含量最大,冬季最小,云南大气含水量的分布在整体上大致为西北东南向的"凹"字形。纵向岭谷可降水量的月际变化反映了纵向岭谷地区南北向通道作用和东西向阻隔作用。夏季可降水量在25°N附近、98.5°E附近以及106°E附近地区发生了明显变化。夏季、冬季纵向岭谷区的可降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纵向岭谷区夏季可降水量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年代际变化;冬季可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期以及80年代初期发生了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