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101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60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我们,来自中国国务院有关部门,流域管理机构,长江干流1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国内外有关组织,共同发起并于20Q5年4月16日至17日在中国武汉成功召开了首届长江论坛,就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害防治、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共同发表《保护与发展——长江宣言》,藉此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群策群力,保护、治理和开发长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健康的长江。我们关注到,虽然目前长江健康状况总体尚可,但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局部无序的开发利用,加上投入不足等原因,引发了长江流域湖泊萎缩、  相似文献   
152.
长江丰富的水资源不仅是本流域的水源,也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搞好长江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对保证本流域及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流域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环境质量三大背景,对长江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特点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节流减污”和“水资源南北优化”是长江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两大基本特点。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方面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效益进行了简单地定性和定量分析,初步认定,建设长江流域节水型社会将会取得较大效益。  相似文献   
153.
154.
长江流域河流网系中,沿河谷平原两侧为起伏丘陵与岗地,其上分布着以红壤为主,也有黄褐土与黄棕壤及多种类型的石灰岩风化发育的土壤。过去在单一粮食生产格局下,往往破坏岗丘上的土壤,促使严重退化。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应立足沟谷农田的不断增产,并合理经营与开发岗丘上的土壤,建立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生产格局,使共相互协调,增加丰盛的物质财富,改善生态环境,养育更多的人口。  相似文献   
155.
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环境驱动及生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静  胡愈炘  胡圣  黄杰 《环境科学》2023,44(4):2072-2082
浮游植物常用于水生态健康评价,国内已有大量相关的研究开展,但多数研究涉及范围较为局限.从流域尺度开展浮游植物调查,在长江源区至入海口的干流重点区域、八大一级支流和三峡支流共布设了139个样点进行样品采集.在长江流域一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82属,其中隐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为优势类群.首先对长江流域各区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进行分析,使用LEfSe分析各区域显著富集的物种,然后基于CCA探究了长江流域各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流域尺度上,广义线性模型显示TN和TP与浮游植物密度显著正相关,TITAN分析则揭示了环境指示种和它们对应的最适生长阈值范围.最后,分别从水生生物和水质两个方面对长江流域各区域进行评价,尽管两个方面的评价结果不一致,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综合所有指标进行评价,能够得到长江流域全面且客观的生态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56.
泥沙灾害链及其在灾害过程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泥沙灾害是地球表层的主要灾害之一.泥沙灾害具有链锁式反应机制,在一定条件下构成泥沙灾害链.阐述了泥沙灾害链的概念、特点及类型,并以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泥沙灾害为例,对其链式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泥沙灾害链是泥沙灾害过程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反映了泥沙灾害中隐含的渐发特征和强次生灾害特征,泥沙灾害链是研究泥沙灾害过程规律和特征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7.
郭朝臣  雷坤  李晓光  周波  吕旭波 《环境科学》2023,44(8):4279-4291
基于2017~2020年长江流域重要水系节点各污染物监测数据,在时空尺度下开展对长江流域干、支流水系通量变化规律的研究,从断面水量和水质及通量等方面分析其空间变化响应、年际变化趋势和通量相关性关系分析,揭示长江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污染物通量时空贡献特征.结果表明,4年来长江流域主要污染物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总磷(TN)和氨氮(NH+4-N)浓度下降较为明显,干流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增高趋势,上中下游高锰酸盐指数在2017~2020年分别下降18.5%、16.0%和14.0%,以上游下降幅度最高.径流量空间分布年均值从466亿m3显著增大到9923亿m3,支流河湖水系中两湖流域水量贡献最大,主要污染物中高锰酸盐指数、总磷(TP)和总氮(TN)通量年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岷沱江、嘉陵江和中游两湖地区污染物通量对入江贡献较大,不同区域水环境下通量存在差异性.相关性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TP)通量与水量呈极显著性相关,通量关系间生化需氧量(BOD5)与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有显著相关性,主要污染物在汛期和非汛期差异性较强,在7~9月汛期反应强烈.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水环境统筹管理与精准化防治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8.
中国大河流域开发与国家文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生命之源。大河流域既是地球淡水资源的关键载体,也是人类文明发育的主要摇篮。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和现代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长期的实践表明,大河流域的开发具有明显的生态效应极化特征:即在人文生态系统获取快速发育的同时,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流域自然生态的系统发育及其多样化的发展。流域开发的程度越高,这种极化效应的特征也就越明显。论文的实证分析表明,由于缺乏流域开发生态效应的正确认识和过分追求人文发展利益发育最大化,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在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例如,河水断流、水质污染、湿地萎缩和水生物种消亡。为国家现代文明的永续发展计,亟需改变目前传统的"重开发、轻保护"大河流域资源环境开发观。  相似文献   
159.
160.
1980~2015年长江流域净人为氮输入与河流氮输出动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梦雅  胡敏鹏  陈丁江 《环境科学》2021,42(12):5777-5785
为推进长江氮污染的精准防治,分析了 1980~2015年的净人为氮输入量(net anthropogenic nitrogen inputs,NANI)和大通站河流可溶性无机氮(DIN)输出通量的年际动态变化特征,构建了定量描述两者之间动态响应关系的多元回归模型,识别了河流DIN来源组成.结果表明,1980~2015年期间,长江流域NANI(以N计)从1980年的4 166 kg·(km2·a)-1持续增加至2015年的8 571 kg·(km2·a)-1,人口密度和畜禽养殖密度增加是NANI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化肥氮和净食物/饲料氮输入是NANI的主要来源,69%的NANI进入农林地(NANIN),31%的NANI进入人居地(NANIP).长江DIN输出通量(以N计)由1980年的455 kg·(km2·a)-l持续增加到了 2015年的1 811 kg·(km2·a)-1.长江DIN输出通量的时间变化不仅与NANI及其组分密切相关,而且受到遗留氮库和建坝库容的影响.基于NANIN、NANIp和建库容量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能解释长江DIN输出通量92%的时间变异性.该模型估算结果显示当年NANI、遗留氮库和自然背景源对长江DIN输出通量的36 a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8%、36%和6%.因此,加强NANI和遗留氮协同管理是有效控制长江氮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