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101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60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马倩倩  魏星  吴莹  张经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8):2485-2493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2009年长江河流(干流和主要支流)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正构烷烃(n-alkanes)和脂肪酸(fatty acids)进行测定和分析,结合粒度、OC%、δ13C等参数,研究样品中有机质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并对其来源及影响因素,特别是三峡大坝对其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长江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主要以粉砂(45.8%)和砂(41.4%)为主,OC%值为0.08~1.99%, OC 的δ13C值为-31.9‰~-21.4‰.正构烷烃含量以干重计为0.71~13.69 μg/g,以OC计为0.05~1.99mg/g.脂肪酸含量以干重计为2.77~32.52μg/g,以OC计为0.16~40.58mg/g,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多,含量最少的是支链脂肪酸.水动力分选、粒径是控制支流沉积有机质含量与分布的重要因素.干流中下游较上游具有丰富的水生植物源贡献,并且降解程度低.三峡大坝对陆源有机质的输送和改造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82.
长江流域大型水库富营养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在对长江流域27座大型水库营养状况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大型水库富营养化的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水库富营养化状况与水库类型、水库流域的位置和水库的功能存在着明显的关系,湖泊型水库富营养化程度高于河道型水库,以灌溉为主的水库富营养化程度高于以发电为主的水库;调查的14座河道型水库和13座湖泊型水库中,分别有21.4%的河道型水库和69.2%的湖泊型水库达到富营养化水平;以发电为主的水库30%已达到富营养标准,而以灌溉为主的水库中达到富营养的占53.8%。另外,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与水文情势的变化密切相关,通过水位或水滞留时间的调节,对营养物质、藻类组成和现存量进行调控,影响水库富营养化进程。最后,提出对水文情势的调控是控制水库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83.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尚不足100亿t,而到2007年,这一数据已经超过300亿t,相当于每年一条黄河水量的污水被排入长江,且这一记录仍在不断刷新。国家环保部去年12月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全国7 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对长江而言,沿岸约有40多万家化工企业,此外还分布着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以及上海、南京、仪征等石油化工基地。仅2009年排入长江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就达到221亿t,比2005年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还要高。  相似文献   
284.
长江流域山岳旅游地数量很多,近年来在旅游开发与管理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具有普遍性。政府主导、高度重视山岳旅游价值、避免粗放式过度开发、适度提升旅游形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多元融资、内外联动发展大旅游、与国际接轨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值得借鉴。神农架作为长江流域典型的山岳旅游地,由此可以得到重要启示。神农架的战略出路在于:顺应产业升级转型趋势,全面确立旅游兴区战略,构建区域经济新极核,实施RMP系统整合,明晰旅游形象和加强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285.
近年来长江流域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2000年3月至2011年2月MODIS Level3遥感反演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数据,结合中国地形的3大阶梯分布,分析近年来长江流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2年来,长江流域的年平均AOD值在0.38,~,0.44之间变化,其中“第一阶梯”年平均AOD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则呈上升趋势,但趋势不显著(P〉0.05);4季平均AOD除春季呈下降趋势,其他3季均为上升趋势,其中冬季上升速率最快,线性倾向率为0.004·a-1(P〈0.05),春季AOD与其他季节的差距在逐步减小;长江流域3大阶梯AOD具有鲜明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上是春夏季较大,秋冬季较小,具体表现为春季最大,从夏季到冬季逐渐减小,冬季到来年春季跳跃性增高,但由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又有所差异;AOD年平均值和四季平均值均表现为“第三阶梯”〉“第二阶梯”〉“第一阶梯”。长江流域年平均AOD变化空间差异显著,其中显著减少区域占整个流域面积的17.54%,主要分布在“第一阶梯”;显著增加的区域仅占流域总面积的5.23%,主要分布在“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另外,由于海拔、地形及山脉阻挡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在地形阶梯间高程突变线左右两边的狭窄区域,AOD分布存在低处明显大于高处的现象。这些结果有助于长江流域的区域气候变化和环境研究。  相似文献   
286.
长江2006年汛期特枯径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06年汛期长江出现了历史罕见的特枯径流,汛期长江寸滩站、嘉陵江北碚站出现了有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位,乌江武隆站出现了历史同期第4低水位。这一现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论文根据2006年长江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数据以及长江流域33个气象站气温数据和降水量数据,对2006年汛期长江流域特枯径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宜昌、汉口、大通三站的汛期月平均流量均降至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小值,部分月份不足正常年份的1/3,总体径流量偏少30%~60%。全线水位快速退落,重庆、宜昌、沙市、汉口水位为100多年来同期最低,几近常年长江枯水季节水位。研究认为降水减少是造成长江2006年汛期枯水的主要原因。2006年气温较多年平均明显偏高0.5~2℃,副高和大陆高压的异常,使汛期长江流域降水量大大减少,尤其在7~10月份,几大支流流域降水量减少幅度达到20%~80%。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对2006年汛期长江流域特枯径流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87.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以下简称《长江保护法》)规定“国家建立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长江流域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对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引领、指导和约束作用。”其中,相关专项规划应发挥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指导和约束作用,构成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该规划体系应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顶层规划,统筹生态环境修复规划、水资源规划、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河湖岸线保护规划、河道采砂规划、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等专项规划相关要求,与长江流域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作为最顶层规划,《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应做好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绿色发展、生态空间管控与流域控制单元治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近期规划与远景目标、中央和地方责任事权等5个方面的统筹;各专项规划之间应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协同发挥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全方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88.
千百年来,长江水滚滚东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长江作为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长江经济带时指出,“‘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长江保护法》,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长江保护法》的制定开启了对重要流域进行单独立法的先河,长江保护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89.
以2000~2022年长江流域植被覆盖度为因变量,以地形、气象、社会经济因素为自变量,借助能很好处理尺度差异的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探讨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2年长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呈现波动变化,以改善为主,增长速度为0.245%/a;流域植被空间分布模式为东西低,中部高的空间分异;未来流域大部分地区有退化风险.不同影响因子对于长江植被的作用出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坡度、高程、气温及相对湿度是长江流域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人为因子对于植被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植被与各个影响因子的响应尺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地形和气候因子等自然因素对于植被的作用尺度较小,仅为43,而社会因素的作用尺度较大(>870).  相似文献   
290.
长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及影响因素变化趋势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对长江流域近40年来20cm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时空变化趋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来,长江流域年平均蒸发皿蒸发量在全流域和不同区域内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且中下游地区(99%的置信度)比上游地区(95%的置信度)下降趋势显著,夏季(99%的置信度)比其它季节下降趋势显著。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太阳净辐射和风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气温表现为显著升高趋势,但中下游地区夏季温度微弱下降,降水微弱增加,但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因此,长江流域年平均太阳净辐射和风速的显著下降是年平均蒸发皿蒸发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的微弱下降和降水的显著增加使得中下游地区夏季蒸发皿蒸发量下降趋势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