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5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360篇
安全科学   99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286篇
综合类   1559篇
基础理论   228篇
污染及防治   125篇
评价与监测   232篇
社会与环境   465篇
灾害及防治   6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上海市雨水污染控制初探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王祖琴  李田  吴今明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5):305-307,315
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和饮用水资源的匮乏,已对上海市的持续发展构成了直接和潜在威胁。在借鉴国外雨水处理利用的研究,应用成果,综合考虑上海市水环境,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现状和地区特点的基础上,对上海地区城市雨水污染及其特性,控制雨水污染措施等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62.
安徽月山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成岩-成矿区段。本文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和阐明了月山地区闪长岩类的形成环境、物质来源、源区特征、岩浆形成与演化机理等。  相似文献   
63.
水源保护区管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宋强 《环境》1995,(9):21-21
为了保证《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的顺利执行,深圳市环保局开展了全市范围的水源保护区重新划定工作。作为此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笔者参加了水源保护区划分的现场勘探、资料收集、室内绘图等全部工作。工作中,发现水源保护区存在的不少问题,如水土流失、污水偷排和无防护推土,等等,并提出相应的水源保护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4.
国内外生活水质标准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阐述了我国及国外生活水活水质标准的构成和修订特点,并在生活水质标准的项目分类,项目数量及量值方面作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差异,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5.
《环境保护》2007,(7A):72-72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今日向新闻界通报,针对中国当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环保总局自即日起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  相似文献   
66.
利用国家科技攻的成果,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证了地下水中铜元素的形成及其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67.
二氧化氯在饮用水消毒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朱琨  陈慧 《环境保护》1996,(2):14-16
论述了二氧化氯作为饮用水消毒剂所具有的优点,特别是可有效抑制三卤代烷(THMS)的产生;同时讨论了二氧化氯的最佳投入方式及(ClO2^-)等有害副产物生成的和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8.
傅家谟 《环境》1999,(2):20-20
在珠江广州河段共检出有机物300余种,其中36种属于EPA黑名单;在广州市饮用水中共检出有机物103种,其中24种属于EPA黑名单。  相似文献   
69.
以污染带随机扩散模型与感潮河段传输机理相结合,合理地解决了感潮河流中污染带浓度的预测问题。用长江南京段实测资料进行检验,74.6%测点的相对误差,小于30%,精度较好。  相似文献   
70.
长江沿线城市酸雨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江沿线六城市的酸雨现状比较分析,论述了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天气系统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并对沿江城市酸雨强度及分布进行了划分,提出了我国自东向西第一、二级阶梯地形的分界线即为长江沿线二个不同酸雨区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