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安全科学   44篇
环保管理   116篇
综合类   459篇
基础理论   55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451篇
灾害及防治   4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长江流域点源氮磷营养盐的排放、模型及预测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通过分析1985~2003年长江流域向河口/东海排放的点源营养盐的时空变化规律,建立长江点源营养盐排放模型,并预测2020年长江流域点源氮磷排放情况.模型基于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氮磷排放量、以及污水处理率等因子,在99%的置信度上,氮磷模型的方差解释量分别达到92.3%及93.2%.基于此模型预测2020年长江流域点源氮排放量将达到(95 9±6 6)×104t,点源磷排放量达到(12.3±0.6)×104t.此外,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点源营养盐通量仍然是长江输送营养盐总量的主要部分,是影响河口/近海水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2.
本文通过对泰兴开发区的建设现状和长江水质(以枯水期水质分析为主)的变化状况调查分析,结合对开发区排污现状和长江水质、饮用水源水质的监测分析,得出工业集中区排污影响长江水质的结论,并提出了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长江水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73.
本文引入资源和环境因素,以城镇化综合指数为期望产出,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2个地级市(州)的绿色城镇化效率,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绿色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下游地区绿色城镇化效率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效率损失的主要来源;绿色城镇化效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的带状分布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政府财政支出对绿色城镇化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对提升绿色城镇化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三者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市场力因素有利于绿色城镇化效率的提高。邻近城市间绿色城镇化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空间溢出效应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各因素的影响具有协同增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生态技术扩散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环节,也是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有效措施。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对城市工业企业生态技术扩散效率进行测算,分别从整体和区域异质性角度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城市工业企业生态技术扩散效率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环境规制与生态技术扩散效率存在倒“U”形关系,环境规制对生态技术扩散效率还存在多重影响路径,外商直接投资和工业集聚在影响路径中分别起着中介作用,且外商直接投资和工业集聚的链式中介显著。在异质性分析中,发现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工业集聚和生态技术扩散效率之间的关系因区域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性。为此,依据研究结论及环境规制实施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永续绿色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5.
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为基础,将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效应分析研究方法,利用长江经济带2003~2016年统计数据,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在不同时期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特征,2008年之后空间依赖程度及其显著度逐渐下降。(2)不同类型的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存在明显区别。能源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显著地促进了全域经济增长,总效应为0.515;交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显著拉动本地经济增长,直接效应为 0.067 8,间接效应不明显;水利环境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抑制本地经济增长,拉动邻接地区经济增长,直接效应为 -0.047 3,间接效应为0.165。(3)在不同时期,随着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不断累积,其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发生了明显变化。在2003~2008年时间段和2009~2016年时间段,能源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由正转负,表明其存量已经越过了最佳投资规模,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现象;交通和水利环境类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在两个时间段的对比表明其对于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随着投资量的增加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76.
推动生态—经济—社会(EES)系统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核心需求,通过构建EES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ESDA和面板数据模型,测度分析了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地级以上行政单元EES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EES系统协调发展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度失调型占据发展类型主体,空间上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发展格局,高协调区位于长三角及中西部省会等核心城市;(2)EES系统协调发展呈"等级化"特征,协调度由高到低呈"金字塔"型分布,呈"集群化"特征,城市群内城市协调度整体较高;协调度区域差异特征显著,下游优于中上游,沿江城市优于非沿江城市;(3)EES系统协调发展呈现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H-H型集中,冷点区域L-L型较多,局域关联与冷热点空间格局总体表现出沿海优于内陆、下游优于中上游的分异特征;(4)EES系统协调发展时空格局是EES子系统发展、自然区位、战略与政策、空间邻近效应等因素综合驱动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77.
长江中游黄石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中游黄石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2015和2016年在黄石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共采集鱼类34种,分属6目9科。卵苗组成以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占卵苗总捕捞量的85. 7%)、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占10. 9%)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占0. 8%)为主。各类群鱼类的仔鱼数量呈现出不同的时间动态。贝氏和鳊在每个月份均占较大比例;鲢在5月份比例较低,之后逐渐升高;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和吻虾虎鱼属(Rhinogobius sp)在5、6月份数量较多。2015年估算通过黄石江段的鱼卵、仔鱼径流量分别为6. 7×108粒、1 655. 3×108尾; 2016年分别为19. 0×108粒、1 620. 1×108尾。研究表明,黄石江段是鱼类早期资源的重要分布区,其鱼类早期资源近年来未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应加强对黄石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78.
基于近15年的实测数据,分析给出了长江河口控制站徐六泾悬沙浓度和组成的变化特性。研究表明:徐六泾站多年平均表层(2003~2017年)、中层和底层(2010~2017年)含沙量分别为0.07、0.07和0.13 g/L;表层(2004~2017年)、中层和底层(2009~2017年)的中值粒径分别为7.3、9.4和11.0 μm。研究期间,年平均含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洪季较枯季降幅更明显。其中2015~2017年均洪枯季表层含沙量较2003~2005年均值分别降低了57%和20%;表层含沙量在2008年出现明显降低的拐点,2008年之后的洪枯季表层含沙量较之前分别降低56%和44%。悬沙粒度具有一定的波动变化,但没有显著趋势性变化特征,或与样本数量限制和流域内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9.
氨氮(NH_4~+)是大多数浮游生物优先利用的氮源,其在水体中的再生过程(REG)和潜在吸收过程(U_(pot))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和生物群落的生长。以长江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位素稀释法对长江中游滨岸带水体的NH_4~+循环速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中游滨岸带水体NH_4~+再生速率为0.12~1.62μmol/(L·h),潜在吸收速率为0.21~2.35μmol/(L·h),生物群落NH_4~+需求(CBAD)为0.08~0.75μmol/(L·h)。NH_4~+再生速率、潜在吸收速率和生物群落NH_4~+需求均随水流方向自宜昌至鄱阳湖湖口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p0.05)。统计分析表明,化学需氧量(COD)(p0.01)和悬浮物浓度(SS)(p0.05)是影响长江中游水体NH_4~+循环速率的主要因素。长江中游水体NH_4~+再生速率占潜在吸收速率的43.1%~76.0%,均值为58.5±8.5%,表明NH_4~+再生是长江中游水体中生物群落NH_4~+吸收过程的主要NH_4~+来源。估算得到的NH_4~+再生量是长江中游水体TN负荷的2倍,表明水体NH_4~+再生在支持水体初级生产力和维持氮素内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0.
长江经济带知识产权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能力差异与协调性的研究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知识产权资源是创新发展的基础,知识产权区域布局更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该文构建知识产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空间自相关、象限法以及耦合协调度等研究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及空间演化,并与经济发展进行耦合关系的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的知识产权资源快速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布局特征;东部的长三角地区是知识产权发展水平较好同时较为均衡的区域;整体上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多数城市的知识产权布局仍略为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创新驱动仍成为制约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