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安全科学   44篇
环保管理   116篇
综合类   459篇
基础理论   55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451篇
灾害及防治   4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构建2011~2015年水污染物排放及社会经济数据库,选取COD、氨氮2项指标,解析“十二五”时期长江经济带水污染物的减排过程与时空特征,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定量解析减排空间效应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5年间长江经济带水污染物减排过程的集聚特征显著,高排放-高减排区主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而环境效益趋差的高排放-低减排区仍然存在.空间效应对长江经济带水污染物减排具有一定影响,本地排污增加不利于邻地减排.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和农业经济份额是驱动长江经济带水污染物排放的主导因素,到2015年,人口规模和农业经济份额因素的驱动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力仍在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和工业化水平分别对COD和氨氮排放呈正向驱动,需警惕外资流入和快速工业化进程给相应特征污染物造成的减排压力.亟需推动本地和邻地就排污标准与减排总量达成规制共识,协同建立环境准入、污染付费等深层次减排模式;工程减排的同时共抓结构减排,针对长江经济带驱动因素与污染排放的空间耦合性,从源头倒逼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种植结构、资本结构等向清洁化转变.  相似文献   
992.
Effects of elevated O3 on the yields of rice and winter wheat were studied by using open-top chambers(OTCs).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reatment,200 ppb,100ppb,50ppb treatments caused a 80.4%,58.6%and 10.5% decrease in grain yields per winter wheat plant and a 49.1%,26.1% and 8.2% decrease in grain yield per rice plant,respectively.According to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 educed from OTCs experiment and the monitor data of O3 concentrations in spots,it was estimated that the yield losses of rice and winter wheat resulted by O3 pollu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n 1999 were 0.599 million ton and 0.669 million ton,economic losses were 0.539 billion RMB Yuan and 0.936 billion RMB Yuan,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93.
长江仪征段水质中锰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仪征江段宽约1300米,平均水深18米。据大通水文站资料,历年最大流量为9万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0.6立方米/秒,日平均流量为3.07万立方米/秒,平均流速为0.4—1.l米/秒。近年来,随着全国最大的化纤企业一仪化一、二、三期工程的建成投产,每年有近2000万吨的工业废水排入长江,特别是PTA化工厂的全面建成与投产,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锰污染物,经测算每年约有26.4吨的锰排入长江。因此了解一下长江仪征段水质中锰污染的现状,这对加强锰污染的治理,改善长江水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布点、采样及分…  相似文献   
994.
长江特大洪灾是生态破坏危及环境安全的典型例子,直接与流域内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围湖造田,经济开发过速,倾倒垃圾堵塞江湖和温室效应使海平面上升有关。根本的防治对策,在于改变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95.
为合理确定常熟氟化工项目排污口布置方案,针对长江常熟段水环境特征,尤其是复杂的水地下形和水流流场,建立为较为准确和实用的平面二维水流水质耦合数学模型,应用剖开算子法模拟计算了3套排污方案对重点保护水域影响程序度和范围,并从水流场,水质影响评价,技术经济多角度对方案进行了比较论证,最终推荐污水江中排放的方案,为项目的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月湖和玄武湖6个湖泊中的20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沉积物各理化性质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沉积物的总磷含量为307.43~1 454.39 mg/kg,阳离子交换量为0.086 1~0.252 8 mmol/g,有机质总量为0.25%~7.38%,有机质组分以胡敏素为主;沉积物的颗粒组成以粉砂粒级和粘粒级为主,占64%~98%,粉砂粒级占50%~70%;粘土矿物以伊利石/蒙脱石混层为主,其次是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沉积物中主要的氧化物为SiO2,Al2O3和Fe2O3,变化较大的成分为SiO2,Al2O3和Fe2O3,MnO和CaO变化不大,TiO2基本没有变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湖泊中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存在较大差异,且与湖泊污染程度密切相关.沉积物中细颗粒越多,有机质含量越高,阳离子交换量越大,铁铝氧化物含量越高的湖泊,其总磷含量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997.
江苏沿江优先控制有机毒物污染预警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江苏段)的有机毒物污染控制对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长江(江苏段)有机毒物污染和沿岸污染源现状的分析,提出并举例说明筛选优先控制有机毒物的方法,并对建设江苏沿江优先控制有机毒物污染的预警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8.
植物根系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决定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土壤内在性质为表征指标,以长江中上游几种常见的水土保持林为对象,就植物根系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根系能够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且主要通过d≤1mm的须根发挥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活根提供分泌物,死根提供有机质,作为土壤团粒的胶结剂,配合须根的穿插挤压和缠绕,使土壤中直径d>7mm、d=7~5mm和d=5~3mm3个大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增加,同时既增加了土壤的总孔隙度,又提高了土壤抗冲击分散能力和结构、孔隙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土壤饱和渗透系数.与无林裸地相比较,林地中表征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土壤各理化性质改善值(Y),与土壤中d≤1mm须根量(Rw)之间服从Y=a+bRw的线性关系.本文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模型,并比较了不同林型根系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9.
河口潮滩沉积物对氨氮的等温吸附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长江河口滨岸潮滩为研究对象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研究了潮滩沉积物对氨氮的等温吸附特征 .结果表明 ,在模拟实验上覆水中氨氮的浓度 ( <1 40 μg·ml- 1 )范围内 ,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呈线性特征 .长江河口潮滩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系数在 3 81— 9 0 0之间 ,且与沉积物中有机碳 (TOC)的含量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r =0 779,α =0 0 5 /) ,揭示了有机质控制着长江河口潮滩沉积物中氨氮的吸附行为 .模拟实验结果还发现 ,在淡水控制区域内 ,潮滩沉积物中固定态氨氮的含量处在 1 6 68— 33 73μg·g- 1 (dw)之间 ,而在海水所控制的潮滩沉积物中固定态氨氮的含量在 0 5 7— 6 36μg·g- 1 (dw)之间 ,这可能反映了研究区域内潮滩沉积物中固定态氨氮的含量主要受盐度控制  相似文献   
1000.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要任务之一。文章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及核密度估计法对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性进行定量刻画,并采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对该区域的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交互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探究。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低下,呈现扁平的“N”演变特征,其中,下游地区在2003—2012年阶段,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始终位于整个流域前列,而2012—2018年阶段,上游及中游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增长幅度显著高于下游地区,上、中、下游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呈现区域异质性;②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两极分化格局且区域差异呈逐渐缩小态势,上、中、下游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差异则分别呈现先扩大后缩小、先缩小后稳定及逐渐缩小的态势;③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交互效应,互促关系中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且二者在地理空间上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及空间交互影响效应,上、中、下游地区也均存在互促效应,但两者间的空间交互影响效应则存在区域异质性。因此,中国未来应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存量管理”,创新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绿色发展水平,且应进一步统筹区域内及区域间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间的互促及空间交互关系,以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交互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