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142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105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51.
《中国劳动科学》2004,(6):13-15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问题。绍兴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不断进行探索,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多项措施。  相似文献   
152.
海岸带资源型城市是陆海资源高度交错的空间载体,以跨系统影响的视角对其进行空间治理,有助于突破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局限性,实现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首先,本文厘清了跨系统影响的复杂性与海岸带资源的多样性,并以空间资源作为研究的核心要素。其次,强调陆海全系统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以“陆海统筹”作为指引,深化海岸带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再次,探索了“关键资源识别—空间效益评价—空间资源调控”的高质量发展空间治理路径。即通过识别跨系统影响范围、开展资源空间调查、明确资源组合模式来甄别关键资源,进而构建包含“综合效益评估”和“跨系统影响修正”的资源空间效益评价框架,明晰各资源空间效益的差异,为空间治理提供决策依据。最后,根据空间效益评价结果,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在资源空间优化、区域资源统筹、空间总量分配、开发模式引导等方面提出海岸带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153.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是京津冀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关键依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制定和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战略部署,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我国渤海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实际,结合渤海治理攻坚战的实施,提出陆海统筹开展规划体系、法规体系、综合管控体系以及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4.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性、协调性,将海洋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打通了陆地和海洋,开启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时代。本文在客观分析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观点和方法,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法律与标准管理、经济与生态管控、陆地与海洋防治、督查与调度督导、科研监测支撑、企业与公众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角度,提出加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5.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与效益的科学依据和基础保障,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原则,以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省份——辽宁省为例,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海洋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特尔斐法、木桶原理法则、线性加权求和法及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其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空间分异明显,适宜建设区与基本适宜建设区呈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沿沈大轴线、滨海轴线集聚分布;不适宜建设区以滨海线为轴带南北对称分布;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以沈大线为轴带东西对称分布。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建设区面积依次为15504.39 km2、22645.34 km2、66833.96 km2、68720.99 km2,分别占陆海国土的8.93%、13.04%、38.48%、39.56%。自然环境对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建设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不同区域自然环境适宜性集聚与分散特性差异显著;经济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修正作用明显。海洋功能区的引入,极大拓展了辽宁省国土空间范围。但海洋功能适宜性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由于海洋国土本身属性,其可供直接开发建设空间有限,而保护空间广阔,国土空间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56.
157.
为探索地质调查支援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为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提供经验,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通过省、市、县、流域等不同层级综合地质调查及专题评价试点,取得了一些理论方法及技术应用成果:①揭示了我国典型红壤区地质要素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总结了不同岩性控制区水土流失地质成因规律。②针对不同类型的海岸带侵蚀与淤积成因要素,提出海陆统筹生态健康评价方法。③以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为单元,分析小流域山水林田湖水土流失风险要素,提出水土流失重点区流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④从地球系统出发,突出岩石与土壤圈资源环境特征,提出地质调查支撑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与途径。⑤从“地表基质调查既是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调查,又是为自然资源质量、生态评价提供参数的调查”观点出发,形成了地表基质综合分类和调查技术方法体系。以上认识可为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8.
159.
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