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87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214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霾与非霾期间汞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我国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污染日趋突出,同时大气汞污染也十分严重,而颗粒汞对于汞在大气中的循环演化意义重大.为了探讨污染期间汞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分布特征,采用Nano-moudi 12级(6.2~9.9μm、3.1~6.2μm,1.8~3.1μm、1.0~1.8μm、0.56~1.0μm、0.32~0.56μm、0.18~0.32μm、0.10~0.18μm,0.056~0.10μm、0.032~0.056μm、0.018~0.032μm、0.010~0.018μm)大气颗粒物采样器,对上海与非期间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的汞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颗粒态汞含量与颗粒物含量正相关;采样期间天颗粒态汞平均浓度0.31 ng·m-3是非天颗粒态汞平均浓度0.11 ng·m-3的2~3倍;和非天颗粒态汞浓度以及颗粒物质量浓度随粒径分布呈双峰型,期间峰值分别出现在0.56~1.0μm粒径段和3.1~6.2μm粒径段,而非期峰值分别出现在0.32~0.56μm和3.1~6.2μm粒径段;天较非天颗粒态汞和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均出现了向大粒径方向偏移;颗粒态汞主要分布在粒径≤1μm粒子上,能够长时间停留和长距离输送;非期间颗粒态汞在颗粒物中的平均含量为0.029 ng·μg-1,而期间为0.015 ng·μg-1;污染过程中其他污染物迅速成长,而汞成长较慢;天积聚核模态粒子中颗粒态汞质量浓度为2.06 ng·m-3,而非天为0.55 ng·m-3,积聚态颗粒物的大幅增加,是灰形成的主要原因.本地源燃煤等的排放以及风沙扬尘的增加和外地源的输送是导致天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2.
霾不同发展阶段下污染气体和水溶性离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9,他引:1  
王振彬  刘安康  卢文  杨晓旻  王红磊  陈魁  夏丽 《环境科学》2019,40(12):5213-5223
为探讨不同阶段下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使用MARGA观测了2018年11月18日~12月7日长三角地区一次区域过程中前体污染气体(NH_3、HNO_3、SO_2)和8种水溶性离子浓度.结合环保数据(PM_(2.5)、NO_2、CO、O_3)和气象数据,分析此次区域过程的成因、大气污染物的日变化特征以及在不同阶段下大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中长三角地区主要受到高压脊控制,天气形势稳定,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累积.天时PM_(2.5)、NO_2、NO_3-、SO_24-、NH_4+、Cl-和Na+的浓度分别为(118. 91±39. 23)、(61. 62±26. 34)、(45. 64±16. 01)、(18. 80±8. 02)、(20. 82±7. 16)、(3. 02±2. 25)和(0. 23±0. 22)μg·m-3,分别是干净天的2. 73、1. 63、2. 64、1. 94、2. 50、2. 05和2. 56倍;天CO的浓度为(1. 34±0. 39)mg·m-3,是干净天的1. 86倍.不同大气污染物的日变化特征不同.不同阶段下大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不同.SO_2的浓度在发生阶段最高; PM_(2.5)、NO_2、NH_3、CO和SNA的浓度在发展阶段最高; O_3、Cl-、Na+和K+的浓度在消散阶段最高.SNA在不同阶段下对PM_(2.5)的相对贡献可达94%~96%,且在发展阶段的增速最大,增速排序为NO_3- NH_4+ SO_24-. SNA在干净天、发生阶段和发展阶段以NH_4NO_3为主,在消散阶段(NH_4)2SO4为主.此次过程主要由NO_3-增长导致,NO_3-在发生、发展和消散阶段对PM_(2.5)的相对贡献分别为51. 06%、51. 85%和48. 22%,主要通过气相均相反应生成.  相似文献   
63.
广州冬季霾天气大气PM2.5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收集了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的PM2.5浓度观测数据及同步气象数据,分析了冬季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趋势以及日期间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和小时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观测期间PM2.5日均值浓度为69μg/m3,日期间PM2.5日均值浓度为72μg/m3.冬季天气的发生频率为45%,天气过程最短持续2天,最长持续9天.较高的PM2.5浓度和较高的相对湿度及较小的风速是导致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日期间PM2.5小时浓度变化趋势与人类活动周期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4.
金属元素是大气PM2.5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人群危害性极强且兼具源特异性,分析不同经济模式地区大气细颗粒物中金属污染状况及来源差异,可以为科学规划城市产业布局和保护大气环境提供参考.通过/非期大气PM2.5采样,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成都市及仁寿县样品中18种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分析其污染水平,并基于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解析两地大气PM2.5中金属元素的来源.结果表明,成都市扬尘源、移动源和燃煤源特征元素占元素总和的比值大于仁寿县,而仁寿县生物质燃烧源、工业源以及燃油源特征元素占比则较高.两地Cr、Cd和As元素浓度均超标,表明PM2.5中重金属污染严重.随着污染加剧,两地PM2.5中金属元素总量上升,但增幅远低于PM2.5浓度增长.此外,不同元素在期和非期浓度比值存在差异,成都市变化范围为0.7(Al)~2.8(Ba),仁寿县介于0.8(Al)~3.1(Mn)之间,但总的来说两地大致呈现出燃煤和工业活动排放元...  相似文献   
65.
以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并以2001~2015年PM2.5年度均值作为衡量污染的指标,构建了全要素能源效率对中国污染影响的空间杜宾模型.研究表明:中国绝大部分省市的污染演变趋势具有倒"U"的特点,这说明中国的污染在2001~2015年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总体变化趋势;无论是采用地理相邻权重还是经济权重,中国省际间的污染均存在显著空间集聚效应,这揭示污染的治理与控制需要地区间建立恰当的合作机制,避免出现"损人利己"现象;在对一系列经济社会因素控制的基础上,全要素能源效率对污染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表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不仅会显著降低本地区的污染水平,还将对周边地区的污染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分解方程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污染的负向效应显著,并且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大于技术效率,但两者的间接效应均显著大于直接效应,这揭示了技术扩散对污染具有重要的潜在促降效应.因此,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要通过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和开发新能源技术以发挥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减效果,以及通过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技术扩散效应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天津地区霾天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4~2017年天津地区PM2.5质量浓度,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监测数据开展天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天津中度以上过程分为五类:高压后部型,北部弱高压型,低压槽型,均压场型和锋前低压型.在现行标准下,中度一般对应重度污染天气,重度对应重度到严重污染天气;五级重度污染天气一般有中-重度发生,六级严重污染天气有重度天气发生.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以后,天津PM2.5质量浓度和日均显著减少,2017年相比2013年日减少了55%,中度及其以上日由2013年的41d下降到2017年的20d,下降幅度超过50%.基于实况监测的PM2.5质量浓度,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可以较好的构建区域能见度计算方程.统计数据显示,其估算的能见度和实况值相关系数为0.94,相对误差为18.6%,非日辨识准确率为85%,日辨识准确率为95.6%,轻微辨识准确率为83%,轻度辨识准确率为78%,中度辨识准确率为93%,重度及以上辨识准确率为94%,对于判断等级,有较强的适用性.将该方程与空气质量模式结合开展等级预报,2015~2017年24h预报产品检验显示:能见度预报值与实况值相关系数为0.75,预报均值13.9km,实况均值14.1km,相对误差为29.6%,FAC2(预报值在实况值两倍范围内百分比)为98.1%,日预报准确率81.4%,日漏报率18.6%,日空报率20.6%,如果容错1级,轻微日预报准确率为96%,轻度日预报准确率为85%,中度及以上日预报准确率为69%,可有效支撑天津等级预报的开展.  相似文献   
67.
统计分析2014~2017年北京城区污染发生情况,利用HYSPLIT模式对4年内气流来向进行聚类计算,识别区域内的主要污染传输通道和潜在污染源区分布及变化.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北京市城区空气质量状况整体呈改善趋势,灰时发生率从2014年的50.6%降至2017年33.7%,灰日数由165d降至78d,每年10月到次年采暖结束的3月灰发生较为集中.不同强度发生频率逐年下降,秋、冬季灰发生频率及污染强度均逐步降低.冀东南平原区、太行山东麓以及燕山南麓沿线为京津冀地区的3条主要污染传输通道,传输高度均在近地1000m内,期间通道轨迹对应北京城区PM2.5平均达124.1μg/m3,其出现频率在2014~2017年逐年减小,并且各年当中同类轨迹所对应的北京PM2.5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北京城区PM2.5的主要潜在源区从华北平原和渤海天津港区域逐渐缩小至冀中南和鲁西北地区,且传输通道区域污染贡献率逐年降低,有利的天气形势和人为的区域减排是近年空气质量改善的2大主因.  相似文献   
68.
利用四川156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4年日观测资料,对区域内不同强度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强度日数呈现轻和重显著上升、中下降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日整体偏多,其中,秋、冬季发生频率偏高,12月和1月是多发时段;不同强度年均日高值区集中在盆地中部、东部地区,低值区主要位于盆地西南地区,并呈现盆地中北部日逐年减少,盆地南部逐年增多的变化趋势.结合季节特征探讨日形成机理发现,春、夏季欧亚中高纬度呈现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印缅槽较强,利于降水,盆地相对湿度为85%以上,高原东侧上升气流较明显,大气对流层中下层为"上冷下暖"的递减层结,利于大气污染排放物垂直交换及其对外扩散;秋、冬季高纬度以纬向环流为主,经向环流偏弱,冷空气被阻挡在盆地以北以西区域,盆地东部为下沉气流,850 hPa以下的偏东气流使东部污染物向西蔓延,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上空为显著的"上暖下冷"逆温层结,相对湿度为80%左右,地面气温增加,相对湿度下降,使不易向雾转换,加重日高频状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69.
以2006年中国地区的INTEX-B排放清单为基础,采用CMAQ模式污染源同化方法,反演更新了2013年1月重污染过程华北地区的SO2和NOx排放源;应用WRF-CMAQ模式以及2006年INTEX-B初始排放源和2013年1月改进的排放源,分别模拟了1月9-15日和28-31日两次持续重污染过程的SO2和NO2浓度,并与华北地区47个环境监测站点实测值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了基于初始源和同化反演源的模拟效果及其改进原因;本文亦采用2012年清华大学编制的东亚地区MEIC排放清单评估了SO2和NOx同化反演源的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①CMAQ模式污染源同化方法可适用于重污染过程,即采用同化反演源模拟的SO2、NO2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实测值较一致,而且可反映SO2、NOx排放源强的动态变化特征;②基于同化反演源的SO2、NO2浓度模拟效果明显优于2006年INTEX-B排放源,其时间变化趋势与实测值较一致,而且可模拟重污染过程SO2、NO2浓度的峰值;③采用反演源模拟的SO2、NO2浓度空间区分布特征与实测值较一致,而且可较好反映重污染区的极值分布特征;④经污染源同化改进后SO2、NO2模拟浓度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有所提高,误差明显减小;SO2的改进效果略优于NO2,这与污染源对两种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差异有关;⑤初始源中SO2、NOx排放源的空间分布和强度与2012年清华大学编制的排放源强差异较大,而同化反演源的空间分布和强度均接近于上述2012年排放源,较好反映出重点地区的高污染源分布特征.本文研究结果将为改进重污染过程的空气质量预报、减小自下而上建立的排放源清单不确定性、评估SO2、NOx等排放源的影响效应以及不同气象条件下区域排放源的动态调控等提供新技术途径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0.
2016年1月14日,方快集团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雾治理和超低氮锅炉研讨会,受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宋光武研究员、清华大学卓建坤教授、方快锅炉公司的北方区销售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