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49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绿色经纬     
《环境》2012,(1):54-56
[绿色搜索]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京闭幕12月21日上午,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圆满闭幕。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学东主持会议,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江苏省、湖北省、重庆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介绍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作了会议总结。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2008,(1):24-24
从2008年开始,中国将投资15.67亿元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综合治理。 据青海省发改委农牧经济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12月底,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  相似文献   
13.
青海湖野生菌株Halomonas ventosae QHL5为材料,初步探讨了多种因素对胞内相容溶质四氢嘧啶(Ectoine)合成的影响.通过设置OSM培养基(Oesterhelt-Stoeckenius medium)的不同单因素诱导条件(Na+、K+、Mg2+、p H和温度等),培养QHL5菌株,并采用80%乙醇抽提QHL5胞内四氢嘧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检测.结果表明,QHL5胞内四氢嘧啶积聚的最佳单因素培养条件为Na+浓度为1.5 mol·L-1,K+浓度为0.75 mol·L-1,Mg2+浓度为0.2 mol·L-1,p H 8.0和35℃.在优化条件下,QHL5积聚的四氢嘧啶最大浓度为379.6±8.26 mg·L-1,达到167.1±3.64 mg·g-1细胞干重.QHL5胞内的四氢嘧啶合成受到Na+的渗透刺激作用,生物量却受到高浓度Na+的抑制,低浓度Mg2+(0.1—0.6 mol·L-1)和中浓度的K+(0.5—1.2 mol·L-1)对四氢嘧啶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的渗透刺激作用.与已报道的四氢嘧啶合成菌株相比,QHL5能合成单一的、高浓度的四氢嘧啶,具备潜在的商业制备和应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广告美丽的青海湖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尽情泼洒。因此,留下了这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湖,留下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特征与GAP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根据实地考察与有关资料,建立了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系统分类,将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系统分为湖区及湖周水漫滩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高寒荒漠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青海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空间特征,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代表性、特有性、濒危性、敏感性原则与已经建立的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叠加,进行GAP分析,发现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普氏原羚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最适宜的生境没有包括在保护区内。然后,提出了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分区方案及青海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流域浅层地下水补给来源及其水位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补给来源及水位变化是干旱– 半干旱地区生态和植被的主要制约要素之一,也是 开展流域生态和环境治理技术与试验示范的关键。通过青海湖流域2000 年8 月和2009 年8 月浅 层地下水埋深的调查,以及地下水、河水和雨水氢氧同位素分析,揭示了青海湖流域浅层地下水 埋深的基本状况,明确了大气降水是青海湖流域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水位变化受居民 用水量的影响外,主要与降水量、地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对青海湖地区哈尔盖附近不同植被、不同深度条件下的土壤CO2浓度进行了多次昼夜观测。观测结果表明,在年平均温度1℃左右的高寒青海湖地区,从早8:00到次日早8:00土壤CO2浓度具有从低到高再到低的昼夜变化规律,这种变化特点与昼夜温度变化基本一致。在土壤夜间最低温度为0℃和更高地区,土壤CO2浓度的这...  相似文献   
18.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青海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夏季CO2通量日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且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对CO2通量日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青海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夏季CO2通量日变化呈“U”字型,白天8:00—20:00 CO2通量值为负,其他时间为正,最低值出现在12:30,为-15.34 μmol·m-2·s-1。CO2通量日平均值为-3.65 μmol·m-2·s-1(约-13.87 g·m-2·d-1),表现为明显的CO2吸收,是重要的碳汇。CO2通量与净辐射、气温和表层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净辐射是影响青海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夏季CO2通量日变化的主要因子,气温次之,表层土壤温度对CO2通量的影响最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出CO2通量与各个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符合三元一次线性回归方程,R2=0.689,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9.
基于EOS/MODIS数据的近10a青海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青海湖周边地区气候资料及青海湖近10 a MODIS遥感资料,通过分析水体面积和水位、 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揭示青海湖面积的变化趋势。对青海湖近10 a遥感监测以及青海湖周边地区气候要素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01-2010年10 a来青海湖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显著增加,平均每年升温0.12℃,年降水量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青海湖水位虽然在近50 a内持续下降,而在2001-2010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增加趋势非常明显。从MODIS遥感资料对青海湖10 a来4月和9月的湖水面积监测结果显示,4月和9月青海湖面积在2001-2010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与4月和9月的水位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和0.875(P<0.05)。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青海北部一些地区降水量增多或气候变湿,而暖湿型的气候导致的降水量增多最终可能是水位升高的主要原因,且这种气候变湿的趋势使10 a来青海湖面积增大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20.
杨萍 《青海环境》2011,21(2):59-61,75
青海湖的演化不是单一的形成—发展—萎缩三步曲,而是有着较为复杂的波动过程。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与青藏高原隆起相联系的新构造运动和气候波动是其主要影响因素。青海湖的形成和环境演化研究可为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化的形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