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8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8篇
综合类   210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为探讨全氟化合物(PFASs)在偏远地区的赋存水平及其来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18个点位表层土壤中12种PFASs含量水平和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土壤中有11种PFASs检出,■范围为0.043~1.573 ng·g-1,平均值为0.398 ng·g-1,其中单体PFBA的含量最高(平均值为0.164 ng·g-1),PFHxA含量最低(平均值为0.005 ng·g-1),其他单体PFASs含量处于同一水平(平均值为0.011~0.057 ng·g-1),短链PFASs是该区域PFASs的主要贡献者. PFASs空间分布整体表现为西和北部较高,东南较低,PFBA存在高山冷凝效应.主成分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土壤中PFASs主要来源于PFASs及其前体物大气传输至此发生的沉降和降解,少数地区受点源污染直接排放影响,金属和矿产等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是其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12.
农田杂草是阻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明确农田杂草丰富度分布格局对农业生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农田杂草为研究对象,利用物种分布模型探讨基于县域尺度的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未来(2050s)的变化,利用逐步回归筛选影响物种丰富度的环境因子,基于传统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环境因子对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并对两种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农田主要杂草有51科284种,其中59种单子叶杂草、222种双子叶杂草、135种一年生杂草和149种多年生杂草.青藏高原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呈由西向东递增的变化规律,物种丰富度中心(丰富度值为167-194)主要集中在一江两河、河湟谷地和川西北等地区;(2)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2050s)青藏高原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整体呈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增加的趋势,其中SSP1-2.6情境下最多增加43种,SSP5-8.5情境下最多增加49种;(3)GWR模型优于OLS,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最冷季平均温、太阳辐射和最干月降水量,上述变量对杂草丰富度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最冷季平均温由南向北逐渐从负向影响转变为正向影响.太阳辐射整体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等地区对农田杂草丰富度起正向的影响,在藏东南、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等地区起负向的影响.最干月降水量对整个研究区域起负向影响,并表现出影响力由南向北逐步递增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调查不足,实际观测到的丰富度值明显低于当前气候下潜在的丰富度值,存在低估现象.当前气候背景下的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中心分布地区在未来仍是重点监管对象,且未来青藏高原部分地区作物可能面临新的杂草入侵风险.建议未来研究应注重于青藏高原粮食主产区农田杂草群落结构和功能调查、杂草和作物种间关系、耕地尺度上丰富度驱动因子分析等方面,为区域杂草管理和防治提供充分科学依据.(图6表2参53)  相似文献   
413.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基数不断增加,在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张以及生态退耕措施的影响下,耕地面积呈逐年减小的趋势.这一现象加剧了农业发展与其他要素间的矛盾,对区域粮食安全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讨耕地面积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分析青藏高原地区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的耕地面积数据,结合户籍人口、地区生产总值(GDP)、粮食单产等统计年鉴资料解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近40年耕地面积变化总体经历缓慢增加、显著增加和缓慢递减3个阶段,整个变化过程中耕地主要流失方向为林地和草地,分别占总流失面积的50.99%和32.02%,主要原因为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实施,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2)耕地转为非耕地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青海东部,而耕地转入地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中部.以地市州来看,拉萨、海东、海西、阿坝、林芝等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特征以缓慢递增为主;西宁、黄南、甘孜、甘南等地区的耕地面积则呈缓慢递减的变化趋势.(3)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影响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生产.其中经济和社会因素对耕地面积变化产生的影响为负值,社会因素产生的负影响最大,为-0.224,人口基数增长、建设用地扩张、土地利用转型要求以及二、三产业红利的吸引都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小.本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区近40年耕地变化情况及流失方向,耕地面积波动主要受到经济社会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上述结果可为今后国家粮食安全及当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图7表8参45)  相似文献   
414.
为了摸清粗茎秦艽的资源状况,对青藏高原野生粗茎秦艽和栽培粗茎秦艽资源状况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和样方统计。结果表明,野生粗茎秦艽在部分地区已绝迹,生存范围缩小,蕴藏量较小;人工栽培粗茎秦艽面积较小,推广存在一定技术难题。该研究为秦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15.
正坐落在巍巍昆仑山下的格尔木,是青藏高原上一座新兴的城市,被誉为昆仑山下的明珠。格尔木人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一个春天,它诞生时只有撑在荒原上的6顶帐篷。那是"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安营扎寨的修路驻地。那个春天是富有创造力的,将军率领人马在帐篷一侧栽上象征  相似文献   
416.
王宗仁 《绿叶》2014,(1):112-114
坐落在巍巍昆仑山下的格尔木,是青藏高原上一座新兴的城市,被誉为昆仑山下的明珠。格尔木人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一个春天,它诞生时只有撑在荒原上的6顶帐篷。那是“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安营扎寨的修路驻地。那个春天是富有创造力的,将军率领人马在帐篷一侧栽上象征蓬勃生命的杨树、柳树之后,便挥镐扬锹在世界屋脊上筑路。  相似文献   
417.
汪洋 《绿色视野》2014,(10):38-40
青藏高原拥有广袤的干旱草甸和干草原地带,其上活跃着一种极似藏羚羊的动物,它们被叫做藏原羚。藏原羚小巧玲珑的体态,以及那双又圆又大的眼睛,令观者心动。它们喜欢在草地上奔跑跳跃,那雪白的屁股,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像悬挂在身上的一面心形镜子。因此,藏原羚又有“镜面羊”之称。  相似文献   
418.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藏交通廊道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工程环境,全线复杂结构桥梁、超长深埋隧道众多、 长大坡道客货共线运行,使其安全高效建设和长期稳定运营面临巨大挑战。首先阐释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形地貌、 气候环境、新构造活动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特征与规律;深入分析高原东南缘独特自然地理对川藏交通廊道提出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最后提出如何改进和强化轨道结构来应对面临的挑战。研究结果表明:①沿线区域大地貌格局以高山峡谷为主体,具山高、坡陡、谷深的险峻地形和极致地貌景观;②沿线各地具有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和区域差异大等特点,灾害性天气如雷暴、冰雹、大风、大雪及暴雨频现;③沿线行经青藏高原周缘挤压转换造山带以及向东和南东方向“逃逸”的侧向挤出地体群,区域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断裂活动性强,具有强构造应力和高地热;④ 沿线区域为高灾害风险区,尤以强震、地震滑坡、高位远程滑坡、冰湖溃决以及大型滑坡堵江事件等致灾因子危险性高;⑤建议采取增加钢轨重量和采用合金轨、强化无缝线路结构稳定性以及轮轨系统动力学性能合理匹配等措施改进和强化现行轨道结构。  相似文献   
419.
青藏高原中部海拔超过4000 m的中更世古人类手脚印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古环境、考古、人类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予以很高评价。众多评论文章中,《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上有一篇题为《西藏邱桑温泉手脚印遗迹及相关问题》的文章,对手脚印研究中的“年代”和“岩面艺术如何界定”这两个方面提出了质疑。因此特撰写此文,对这两个方面的质疑做出回应。本文将系统梳理Zhang et al.(2021)所发表的手脚印“岩面艺术”中有关“年代学”和“艺术界定”这两方面的内容,从U-Th测年在碳酸盐沉积中的应用和史前艺术的特征等方面来解答部分学者对此研究存在的疑虑和误导,并提出本文的看法:U-Th法是目前对邱桑温泉方解石泉华进行年龄测定的最合适方法,所测的年代是可靠的,并且“岩面艺术”一词是这些手脚印组合最适合的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