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56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赵丽红  陈威 《化工环保》2019,39(1):11-15
设计了一种白腐菌糙皮侧耳高效降解废水中碱木素的改进型气升式反应器,研究了内套管的开孔高度与脱色率的关系,并采用分批进料方式考察了改进后反应器中白腐菌对碱木素的降解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内套管的最佳开孔高度为45 cm;改进后反应器的漆酶酶活、COD去除率、脱色率分别最高达到了89.33 U/L、87.3%和81.39%,较改进前分别相对提高了17.5%、43.3%和39.6%。  相似文献   
82.
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对升钟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升钟水库浮游植物共计8门69属219种(含变种和变型),种群结构主要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主.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059,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192,平均藻类密度为33.41×10 5个/L,标志升钟水库的水体营养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83.
本文以起升机构超速故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Petri网可视化的图像表示方法建立起升机构超速故障预估模型.该模型通过关联矩阵进行推理计算,清晰地表示出起升机构超速故障与其相关因素的动态解耦关系,推理方法效率高且通过实际事故案例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对于类似相关领域的故障预估研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4.
四川升钟水库水质评价及污染负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高锰酸盐指数(CODM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氮(TN)、总磷(TP)4项监测指标,采用单因干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水质标识指数法对升钟水库2004~2010年水污染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水质标识指数法比较适合升钟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评价;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显示,水库主要污染物为总氮(TN)、总磷(TP),基本呈现富营养状态;2008年水质最差,2010年水质达到Ⅱ类标准;7年Iwq的平均值Ave(Iwq)=3.393,Ave(Iwq)未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近7年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wq)在不同时点上具有高-低演化规律,总体趋向好转。通过计算2006年N、P污染负荷,TN、TP入库主要源于水产养殖,其贡献率分别为:55%、82%,升钟水库TN、TP是合理容量的1.97~2.32倍。应严格控制水库网箱肥水养殖。研究结果对指导升钟水库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
1996~ 1998年 ,在北纬 30°15′~ 30°30′ ,东经 115°5 5′~ 117°15′之间的中国安徽升金湖 ,我们对来此越冬的白头鹤 (Grusmanacha)进行了越冬期环境容纳量研究 ,结果表明 :白头鹤在升金湖上湖越冬期的主要食物苦草及蚌类的储藏量 ,经初步测算两者共有 5 9.2t ,折算能量分别为 1.5 11×10 8kJ与 1.6 95× 10 8kJ ,折算总能量为 3.170× 10 8kJ按每只白头鹤在升金湖越冬期为 145d ,越冬期日粮为 6 95 g ,折算消耗能量72 2 1.7kJ计算 ,上湖可容纳白头鹤种群数量的理论值是 30 2只。同时 ,环境因子的变化 ,如降水量、湿度及人为活动是影响白头鹤在升金湖越冬种群数量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控制人为活动 ,保护适合的水位是稳定白头鹤越冬种群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6.
帕米尔高原是我国极端干旱区——塔里木盆地的西部边界,也是青藏高原西部构造结所处的位置,所以,它的构造演化过程对于研究青藏高原生长过程及塔里木盆地的干旱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帕米尔高原东北部正断裂活动的空间展布、活动性质及运动时代的分析,结合最近构造观测结果,提出帕米尔高原在晚中新世已经隆升到了能够影响西风气流通过的高度。尽管高原在晚中新世已经存在东西向的拉张应力,木吉-塔什库尔干谷地可能最终形成于早-中更新世。这一事件奠定了作为喜马拉雅山到南天山之间过渡的帕米尔高原的现今地貌形态及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背景。本文结合西昆仑北部及南天山的古地理演化及构造运动证据分析,提出帕米尔高原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地貌演化可能是塔里木盆地晚中新世干旱化加剧的主要原因,中更新世气候代用指标解释复杂性可能也与此密切相关,全球变冷和特提斯海西退可能对晚中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87.
李祥  黄勇  袁怡  周呈  陈宗姮  张大林 《环境科学》2014,35(12):4636-4641
通过接种粒径小于0.9 mm的厌氧氨氧化污泥,启动具有气升装置的上流式厌氧反应器.利用厌氧氨氧化过程产生的氮气作为动力,研究了气升回流系统在厌氧反应器中对厌氧氨氧化污泥形态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器启动初期,反应器脱氮速率较低,产气量很小,导致厌氧氨氧化污泥易于凝聚.当脱氮速率达到3.4 kg·(m3·d)-1时,气升产生的回流量明显,反应器自回流系统形成.经过183 d运行,污泥颗粒中MLVSS含量随着污泥粒径增加而不断增长,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1.6~2.5 mm,占污泥总体积的53.2%.与外置回流泵相比,气升装置具有同样功能,产生的回流有利于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内污泥的颗粒化,同时减少回流泵所需要的动力消耗和设备费用.  相似文献   
88.
气升流速变化对SBR污泥颗粒化的作用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个相同的SBR反应器:R1保持恒定气升流速3.0 cm·s~(-1),R2气升流速由3.0 cm·s~(-1)逐渐降低至1.0 cm·s~(-1),对比研究了气升流速变化对絮体污泥凝聚和颗粒化的作用.结果表明:R1中35 d后絮体污泥全部转变成均值粒径为564.59μm的颗粒污泥;R2中24 d后絮体污泥全部转变成均值粒径978.71μm的颗粒污泥.R2气升流速由3.0 cm·s~(-1)逐渐降至2.0 cm·s~(-1)时,污泥的分形维数(D2)增大;气升流速由2.0cm·s~(-1)逐渐降到1.6 cm·s~(-1)时,D2先下降后上升,污泥粒径比增长率为0.16±0.01,微生物颗粒表面所受的剪切解吸附率随粒径的增长由调整前的1.35×10~(-2)mg·cm~(-2)·d~(-1)(以VSS计,下同)略微降低后升高至1.88×10~(-2)mg·cm~(-2)·d~(-1),颗粒结构变得更加致密;气升流速小于1.6 cm·s~(-1)之后,旋涡尺度作用减弱,D2持续减小.总体上,当气升流速递减后,R2中污泥混合液流变特性发生了变化,形成的漩涡尺度大于R1,促使更多体积分数的污泥分布在漩涡尺度的耗散范围内,加剧耗散对应范围粒径大小的污泥剪切凝聚,加快了污泥颗粒化进程.  相似文献   
89.
絮凝细菌投加量对好氧颗粒污泥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絮凝细菌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采用气升式内循环序批反应器,在培养好氧颗粒污泥过程中投加絮凝细菌,探讨其投加量对颗粒污泥的理化性能及生物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投加絮凝细菌能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絮凝细菌投加量在0~20mL/L时,均可以培养出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絮凝细菌最佳投加量为10mL/L,此时颗粒化速度快,颗粒形成时间由未投加的42d缩短为35d,好氧颗粒污泥疏水性好,SVI稳定在40mL/g左右,沉降速度达35.82m/h,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7.14%、84.49%和87.59%.而投加量为30mL/L时最终所形成的是白色污泥絮团,没有实现污泥颗粒化.  相似文献   
90.
气升式反应器气液两相流流态特性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曝气强度对气升式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特性的影响,组合多相流Eulerian—Eulerian模型和液相Standardk-ε湍流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建立了气升式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的三维非稳态数值模拟。在曝气管布局方式一定的情况下,模拟计算获得了反应器内x轴截面处不同径向位置的气含率、液速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在本文研究的曝气强度范围内,气含率随着曝气强度增加而增加,越靠近曝气池底部,升流区局部气含率越高,且气含率值波动较大;随着曝气强度的增加,曝气孔附近液速增加较明显,但随着气液两相流的上升,液速增加幅度降低;同时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液相速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