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0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498篇
安全科学   313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312篇
综合类   2039篇
基础理论   358篇
污染及防治   128篇
评价与监测   297篇
社会与环境   324篇
灾害及防治   165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85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302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三丁基锡对蓝子鱼的激素和酶指标及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静态暴露方式研究三丁基锡氯化物(TBTCl)对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的毒性效应.当蓝子鱼暴露于40~4000 ng·L-1 TBTCl中10d或20d后,雌鱼和雄鱼的肝体指数显著升高,鳃、肝脏、脾脏、心脏、皮肤等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上述病变随毒物暴露剂量或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加剧.与对照组相比,暴露10d后,40 ng·L-1组的血浆睾酮水平和400 ng·L-1组的血浆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4000ng·L-1组的血浆皮质醇水平显著降低、肝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极显著升高;暴露20d后,各处理组的血浆睾酮和皮质醇水平无显著变化,但40、400 ng·L-1组的肝脏GST活性显著升高.结果提示,肝体指数、肝脏代谢酶活性、血浆皮质醇水平,以及有关组织的病理变化可以作为评估三丁基锡等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232.
苹果角质层的组分特征及其对甲萘酚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云桂  陈宝梁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1):1881-1886
为能够准确预测有机污染物在植物角质层上的吸附行为,用化学方法(脱蜡、皂化、酸解)分离得到7种苹果角质层组分,探讨了角质组分对甲萘酚的吸附特征及其与结构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苹果角质层由44.7%蜡质、34.6%角质单体、13.6%糖类、7.5%生物高聚物(cutan)组成,脱蜡、皂化脱角质单体后角质组分的极性指数((O N)/C)增大,而酸解脱糖后(O N)/C则减小.角质层组分对甲萘酚的等温吸附曲线均呈非线性(N=0.551~0.918),而高浓度时的等温吸附曲线则呈线性,表明植物角质与有机物的相互作用除了分配作用之外,还存在其它的特殊作用.苹果角质层(ACI)对甲萘酚的吸附系数(Knc)为442,脱蜡、脱糖后角质组分的KDC.值增大,而脱角质单体后Kuc值则大大减小,表明角质单体是主要的吸附介质;蜡质、角质单体、糖类组分对角质层吸附行为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角质组分的Koc值随其(O N)/C变化出现"峰值",意味着甲萘酚与角质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最佳的极性匹配.  相似文献   
233.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基于1988,1995和2000年3期Landsat TM数据,采用遥感,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①减少的耕地主要转为草地,增加的耕地也主要源于开垦草地;②耕地转为草地的空间分布较均匀,草地转为耕地的区域差异明显;③1988—1995年和1995—2000年2个时段参加变化的土地数量差异显著;④增加的沙地主要源于草地退化;⑤景观异质性上升,结构趋向均衡化,稳定性增强,受人类干扰程度在加大.   相似文献   
234.
采用依时间序列进行对比的方法,考察了高锰酸盐复合剂(PPC)对饮用水源的强化除污染效能。生产性实验结果表明,PPC具有优良的强化混凝和强化过滤效能,能显著降低水厂沉后水和滤后水的浊度、CODMn、UV254等水质指标。与未投加时相比较,水厂投加PPC后沉后水和滤后水浊度分别降低了25%和33.3%,沉后水和滤后水CODM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5.3%和11.5%,UV254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6.3%和9.5%。同时,GC/MS分析表明PPC能有效去除水源水中的多种微量有机污染物,显著提高饮用水的化学安全性。PPC通过高锰酸钾的氧化作用,水合二氧化锰的吸附作用,以及各组分间的协同强化作用,显著提高了对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235.
为评估食用重金属污染土壤所产水稻对人体健康产生的风险,选取江苏省某市16个乡镇393组水稻籽粒-根际土为研究对象,考察As、Cd、Cr、Hg、Pb的质量浓度和富集特征;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分析水稻籽粒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并用健康风险指数(HQ)评估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Cd的富集系数远高于其他重金属,说明...  相似文献   
236.
本文总结了常规监测项目中是浮物、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在分析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237.
环境水体污染给西门江流域和北部湾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根据2015~2020年西门江监测断面数据,结合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西门江水质的变化趋势和污染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0年西门江水质整体明显改善,水质从劣V类变为Ⅲ类,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下降了46.1%。BOD5、CODMn、COD、NH3-N、TP分别降低了8.60%、8.94%、43.36%、69.38%、57.14%。NH3-N、TP是影响水质的关键污染指标。生活污水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是西门江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其中汛期以农村面源污染为主,非汛期以生活污水污染为主。西门江水质的大幅度改善与当地政府开展的水污染防治行动密切相关,建议继续加强生活污水和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238.
针对现有旱涝急转事件识别方法有效性未得到验证与充分讨论的问题,以珠江流域为例,基于1961-2020年的日气象与土壤墒情资料,结合游程理论,探讨旱涝识别指数SPI(标准化降水指数)、SPEI(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和SWAP(标准化加权平均降水指数)等3种指数在识别珠江流域短周期旱涝急转事件的适用性,结论如下:根据水资源二级区将珠江流域划分为10个子流域,同一子流域内气象与土壤条件相近,子流域之间降水变化趋势具有明显差异,降水空间分布异质性强;结合流域产汇流特点,前期降水影响日数为14 d时,急转发生时期降水集中性与土壤墒情同步变化最明显,可作为旱涝急转事件识别的前期降水影响因子;3种旱涝识别指数中,基于SWAP的识别方法具有识别结果有效性高、对识别结果归纳准确度最优且归纳能力强的优势,可作为结合游程理论的最优旱涝急转事件识别指数。  相似文献   
239.
定量评价水资源承载力可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水资源状况,采用生态足迹法,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与承载力模型,研究了2014—2020年营口市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负载指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营口市水资源生态足迹相对平稳,其中,农业用水生态足迹占比最高,居民生活用水、城镇公共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生态足迹总体缓慢升高,工业用水生态足迹下降明显,但有回升趋向。营口市水资源生态足迹远高于水资源承载力,表明出现了严重的水生态赤字现象,但水资源承载力波动上升与水资源负载指数逐渐下降,反映了近几年来水资源对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的支撑维系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水生态赤字现象有所改善,水资源压力有所减轻。营口市水资源承载力有所提升,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但水资源生态安全形势依旧严峻,仍需加大调水与节水力度,优化水资源配置,保护水资源。  相似文献   
240.
以内蒙古地区乌拉盖河流域及其支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Cu、Zn、As、Cd、Pb)的含量特征和空间含量变化,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r、Ni、Cu、Zn、As、Cd、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9.65、11.91、11.14、42.54、7.73、0.091、14.11mg·kg-1。重金属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污染评价结果显示,Cd的污染程度较大,Zn、As、Cu的污染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