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2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158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基于ArcGIS的陕西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红 《灾害学》2008,23(1):37-42
以ArcGIS为工作平台,利用1:25万数字地形地质图,以小流域为单元,对陕西全省山洪灾害,包括溪河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陕北风沙高原和黄土高原与陕南秦巴山地二个一级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灾害易发程度二级区划,分为高易发、中易发和低易发三种级别18个区。  相似文献   
52.
本文统计分析了历史时期黄河决溢的变化。并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探讨其原因和规律。认为在湿润的气候时期黄河决溢频率增高,其原因是本地区高强度的暴雨造成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使黄河中下游大量的泥沙沉积。人类特别是小冰期以来加强了对黄土高原的开发,破坏了原先的植被,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是小冰期以来黄河决溢次数远远高于其它时期的主要原因。作者还认为在下世纪高温环境到来之际,黄河决溢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53.
运用三维T Kohonen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分析预测黄土高原生态经济破坏程度,预测成功率100%。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方法性能良好,可望成为生态经济破坏程度预测的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4.
梁晓文  邵田田  王涛 《环境科学》2020,41(3):1217-1226
为确定黄土高原地区高浑浊水体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组成来源及研究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本文基于2018年5月陕蒙黄土高原地区河流与湖泊(咸水湖和淡水湖)的实测数据对CDOM光学吸收特性,各组分对水体吸收的贡献,光谱斜率S275~295及水质参数与CDOM光学特征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蒙黄土高原区河湖CDOM吸收光学特性差异显著(P<0.01),湖泊CDOM吸收系数aCDOM(440)(8.45 m-1)高于河流(2.70 m-1),咸水湖CDOM浓度(13.52 m-1)高于淡水湖(3.38 m-1),淡水湖对光的有效利用率高于咸水湖和浑浊河流.河流与湖泊、咸淡水湖之间酸碱度(pH)和溶解有机碳(DOC)差异均呈显著水平(P<0.01);河湖水体电导率(EC)、浊度(Tur)和总悬浮物浓度(TSM)差异显著;排除极大值点,咸水湖与淡水湖叶绿素a(Chla)相接近.基于S275~295分析发现,湖泊CDOM分子...  相似文献   
55.
黄土高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潜力定量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径流的调控利用是缓解黄土高原干旱缺水与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研究区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潜力的定量评价对黄土高原降雨径流合理利用的宏观决策与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为例,将可以调控利用的最大降雨径流量作为资源化潜力值,从宏观尺度上,系统分析了影响该潜力的各个因素,确定出黄土高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潜力的各项评价指标,利用GIS技术,建立了降雨径流各个影响因素的专题图层,提取出各个影响因素专题信息.在上述基础上,引入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建立了黄土高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潜力BP网络模型,并利用实际资料对网络模型进行了训练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评价模型可供黄土高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及其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56.
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子洲径流站和离石王家沟试验站的径流场观测资料为基础,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沟系统中高含沙水流特征与地貌因素及重力侵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坡面的地貌垂直结构和由此所决定的侵蚀作用垂直分异,对坡面高含沙水流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高含沙水流形成于峁坡下部和沟坡,并在各级沟道中进一步发展.坡度对高含沙水流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如果侵蚀过程以溅蚀、面蚀、细沟侵蚀为主,不发生切沟及显著的重力侵蚀,则存在着一个坡度临界值,大于此值后,含沙量反而减小.重力侵蚀对坡沟系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强烈的重力侵蚀的参与,高含沙水流的沙峰滞后于洪峰,落水阶段的含沙量常常大于同流量下涨水阶段的含沙量.  相似文献   
57.
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子洲径流站和离石王家沟试验站的径流场观测资料为基础,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沟系统中高含沙水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坡面-沟道系统中,存在着泥沙的存贮-释放机制,这一机制与非高含沙水流和高含沙水流不同的输沙行为有关。当水流为非高含沙水流时,来自坡面和悬移质泥沙中的粗粒部分可在沟道中发生沉积;当为高含沙水流时,前期沉积的粗粒泥沙将因沟道高含沙水流强烈的侵蚀搬运作用而发生释放。降雨对坡沟系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关系密切。在冲沟次降雨最大含沙量与雨强的关系中,表现出两个临界值。超过第一个临界值以后,含沙量急剧增大;超过第二个临界值之后,则出现极限含沙量,即含沙量不再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58.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水利用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类型和重要的农业区域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频繁的干旱是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在分析雨水利用可行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集水型生态农业 ,它不仅适应于当地的雨水等自然资源条件 ,更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易于在农户水平上推广 ,并且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是实现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同时也为“退耕还林 (草 )”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59.
淤地坝坝地淤积与侵蚀性降雨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淤地坝措施作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淤积过程与水毁机理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全面调查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淤地坝,挖取剖面进行测量和分层取样,利用库容曲线和实测每个淤积层的淤积厚度求得每层淤积泥沙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系统地研究了侵蚀性降雨的4个指标(降雨侵蚀力R、降雨量P、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30、平均降雨强度 I)与坝地泥沙淤积量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降雨侵蚀力 R和坝地泥沙淤积量的发展趋势最为密切,呈幂函数关系;降雨量 P对淤积量的影响仅次于降雨侵蚀力,其关系呈指数型;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30和平均降雨强度I对坝地泥沙淤积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0.
本文讨论了四个问题。第一,黄土高原的面积为 39.1×104km2,不是 56×104或43×104km2,其中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面积是 31.9×104km2。第二,应将黄土高原的治理和开发紧密结合,在治理中搞开发,以开发促治理。片面地强调二者中之一,都是不正确的。第三,首先要努力防止水的流失以减少土的流失,保水的方法又主要是改土,提高土的蓄水能力。第四,1971年至1983年黄河泥沙较前减少了36%,其中水土保持的减沙量占48%,由此证明“水土保持是治黄基础”的观点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