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1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12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篇 |
环保管理 | 37篇 |
综合类 | 271篇 |
基础理论 | 67篇 |
污染及防治 | 10篇 |
评价与监测 | 11篇 |
社会与环境 | 80篇 |
灾害及防治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252.
粮食安全:西北地区退耕对粮食生产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据西北五省区制定的规划或计划,到2010年将累计退耕400×104hm2,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1/4。按照目前的单产水平和粮食作物比例,西北地区将减少粮食产量近400×104t,相当于1996年西北地区粮食总产量的1/8。同时,退耕对当地的粮食生产存在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①退耕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的转移可以带来未退耕耕地粮食产量提高;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以及局地小生境的改善可以促进粮食生产、降低灾害风险。此外,农业科技进步和工程设施建设的加强,会对保留耕地上的粮食生产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西北五省区粮食单产的预测并结合人口预测可知,2010年西北地区粮食总产量可达4516.9×104t,在人均400kg、425kg和450kg水平下粮食需求分别为3936.1×104t、4182.1×104t和4428.1×104t。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就西北地区整体而言将不会出现粮食短缺,但粮食盈余水平较低;而就具体省区而言,陕西、甘肃和青海三省区必须通过粮食调入才能满足本省区需求,而新疆和宁夏粮食则有一定盈余。 相似文献
253.
254.
255.
为明确城郊农田土壤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按照网格布点法在南京城郊采集29个样点,测定了15种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二氢苊(Ace)均未检出,农田土壤PAHs含量为24.49~750.04μg·kg-1,均值为226.64μg·kg-1;高环PAHs与总PAHs空间分布类似,农田土壤PAHs主要以高环PAHs为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农田土壤PAHs与有机质(SOM)、p H、阳离子交换量(CEC)和全氮(TN)无显著相关性,容重(ρb)与低环PAHs极显著相关.源解析结果表明,农田土壤PAHs主要来源为燃烧源和石油源的混合源.CSI指数结果表明,农田土壤PAHs不存在生态风险.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农田土壤PAHs对儿童和成人不存在潜在致癌风险,主要暴露途径是:皮肤接触>摄食>呼吸吸入. 相似文献
256.
257.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化德县七号乡小公勿素村几个生态模式系统结构、产业结构、系统功能及畜草平衡的分析,提出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进行生态经济型农业建设的途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与模式。 相似文献
258.
259.
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分析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产生背景及区域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运行效果评价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根据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认为2005年这一地区是有可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政策目标的。但是,2010年该地区耕地拥有量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相差9.12%,因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难度较大。同时,研究区域所属的11个城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不一样,具体有4种类型:一是可以实现平衡的,为江苏省泰州市和浙江省湖州市;二是较难实现平衡的,有江苏省南通市、镇江市、常州市和浙江省嘉兴市;三是难以实现平衡的,有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和扬州市;四是实现平衡可能性不大的,为上海市。同时,文章还认为耕地质量的改善对于区域耕地保护具有实质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60.
岩溶槽谷区耕地涨落时空特征与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岩溶槽谷区耕地的涨落时空演变规律,对揭示岩溶山地乡村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以印江县为例,基于地貌特征把全县划分为槽谷区、低山河谷区、梵净中山区、丘陵谷地区,利用多源数据对印江县1958-2016年的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在不同高程、坡度上的分布演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全县及各分区耕地都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林灌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1990年之前林灌地向耕地转移,之后耕地向林灌地转移,但各分区转移程度有所不同。(2)耕地的涨落高程界限为700 m,低于700 m时,1990年之前扩张,之后萎缩;涨落幅度随着高程增加而递减;高于700 m时,涨落不明显。(3)以1990年为界,各坡度范围耕地1990年之前扩张,1990年之后萎缩;在小于25°的坡度范围内,随坡度增加,耕地涨落幅度递增;在大于25°的坡度范围内,随坡度增加,耕地涨落幅度递减。(4)研究区耕地的涨落变化与当地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相关,依赖程度高,耕地扩张;依赖程度低,耕地萎缩。研究结果可以为优化岩溶区人地关系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