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299篇 |
免费 | 1275篇 |
国内免费 | 270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911篇 |
废物处理 | 185篇 |
环保管理 | 2810篇 |
综合类 | 7447篇 |
基础理论 | 1802篇 |
污染及防治 | 1154篇 |
评价与监测 | 1641篇 |
社会与环境 | 865篇 |
灾害及防治 | 4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8篇 |
2023年 | 367篇 |
2022年 | 535篇 |
2021年 | 583篇 |
2020年 | 594篇 |
2019年 | 459篇 |
2018年 | 402篇 |
2017年 | 634篇 |
2016年 | 685篇 |
2015年 | 682篇 |
2014年 | 673篇 |
2013年 | 823篇 |
2012年 | 1028篇 |
2011年 | 1140篇 |
2010年 | 830篇 |
2009年 | 919篇 |
2008年 | 709篇 |
2007年 | 901篇 |
2006年 | 862篇 |
2005年 | 633篇 |
2004年 | 512篇 |
2003年 | 514篇 |
2002年 | 517篇 |
2001年 | 402篇 |
2000年 | 402篇 |
1999年 | 318篇 |
1998年 | 275篇 |
1997年 | 250篇 |
1996年 | 224篇 |
1995年 | 190篇 |
1994年 | 166篇 |
1993年 | 128篇 |
1992年 | 106篇 |
1991年 | 88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54篇 |
1988年 | 56篇 |
1987年 | 46篇 |
1986年 | 40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29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32篇 |
1981年 | 35篇 |
1980年 | 43篇 |
1979年 | 36篇 |
1978年 | 25篇 |
1977年 | 21篇 |
1973年 | 20篇 |
1971年 | 2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192.
人工湿地系统用于地表水水质改善的效能及特征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在北京官厅水库附近建立潜流人工湿地(总面积:3×20m×2m),芦苇、蒲草混合种植,研究其在不同季节条件下对地表水的处理效能及特征,分析了进水浓度、水力负荷、温度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对地表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CODMn和NH4+-N的出水浓度与进水浓度的回归关系遵从线性关系;系统对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20%~60%和30%~45%;污染物的去除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随水力负荷率的增加而降低;CODMn、NH4+-N和TN的去除率与其进水浓度呈正相关,而TP去除率与其进水浓度呈负相关.并研究建立了潜流湿地冬季运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3.
江河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江河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频发,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江河水源地突发性水质污染事件的风险评价是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重要手段,对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采取适当的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4.
195.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拟建小区域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神经网络的评价方法用于小区域环境质量评价中,根据本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环境质量参数,代入模型中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及预测,对用于环境质量评价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改进,即对网络模型的训练样本进行了扩充,从而提高了模型的抗干扰能力和准确性.将改进了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四川省资阳市沱江二桥拟建项目小区域的大气、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 对该市小区域大气、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于环境质量评价是可行的,且评价结论客观,评价模型普遍适用. 相似文献
196.
选取衡阳市区和衡山背景站臭氧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两地的臭氧污染特征。对空气质量的优良率情况、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变化情况、臭氧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典型时段的浓度变化特征、臭氧浓度的月际变化特征和臭氧与PM_(2.5)的关联情况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云及阴雨天气时,衡阳市区的臭氧浓度日变化幅度大于衡山背景站。夏季,衡阳市区和衡山背景站的臭氧浓度的日变化特征规律差异较大,臭氧浓度分布比较分散,前者为典型的单峰形,后者则波动平缓。冬季,日变化幅度不大,但衡阳市区的臭氧浓度明显低于衡山背景站。衡山背景站和衡阳市区的臭氧基本同步变化,但日均值高于衡阳市区。 相似文献
197.
为提高我国城市燃气风险管理水平,帮助风险管理者科学地分配维护资源,探讨提出了我国城市燃气事故生命损失风险可接受标准;采用AIR指标法确定了个人风险可接受标准范围为(2.397 3×10-7,4.794 7×10-7);运用F-N曲线法结合ALARP原则,确定了社会风险可接受标准,最大可接受风险的截距为4.794 7×10-7,可忽略风险的截距为4.794 7×10-8;利用生活质量指数推导模型,计算了达到城市燃气事故可忽略风险水平的最优安全投入成本;基于风险动态原则,分析提出了风险可接受标准的更新办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低于煤矿、大坝、化工等危险行业的可接受风险水平;虽然我国城市燃气事故死亡率逐年降低,但要达到可忽略的风险水平,每年还需大量安全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98.
在现场调研与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排土场滑坡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基于物元理论和关联函数,构建了露天矿山排土场滑坡灾害可拓预警模型。采用基于测度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客观地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较好地消除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以综合关联度作为评价准则进行滑坡危险性等级判定,进而对排土场滑坡灾害进行预警。利用该模型对某铁矿排土场的滑坡危险性进行预警评价,得到了与实际情况吻合的警情,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9.
为研究社会资本对山区居民应急避险能力的影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资本与山区居民应急避险能力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个人网络对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避险行为影响不显著;信任与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呈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与避险行为呈反向影响,但信任可以通过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间接正向影响避险行为;互惠对避险知识影响不显著,但互惠与避险意识和避险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对避险行为呈显著正向影响,其中避险意识对避险行为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山区居民社会资本的方式提高山区居民山洪灾害应急避险能力。 相似文献
200.
中国矿产资源持续开发与区域开发战略调整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为完成预定的工业化发展目标,21世纪中国矿产资源的消费总量和结构将呈现持续增长和重大转变。从矿产资源持续开发的角度出发,中国不仅努力加强自身供应保障能力的建设,而且也要努力进行资源开发的区域开发调整。考虑到有限的矿产资源基础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国矿产资源持续开发的基本模式可以考虑为:结构改善+技术进步+资源国际化+环保意识增强。相应地,区域开发调整模式则为:充分开放东部,积极稳定中部,适度开发西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