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85篇
  免费   1297篇
  国内免费   2693篇
安全科学   1911篇
废物处理   185篇
环保管理   2810篇
综合类   7447篇
基础理论   1801篇
污染及防治   1154篇
评价与监测   1641篇
社会与环境   865篇
灾害及防治   461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367篇
  2022年   535篇
  2021年   583篇
  2020年   593篇
  2019年   459篇
  2018年   402篇
  2017年   634篇
  2016年   685篇
  2015年   682篇
  2014年   673篇
  2013年   823篇
  2012年   1028篇
  2011年   1140篇
  2010年   830篇
  2009年   919篇
  2008年   709篇
  2007年   901篇
  2006年   862篇
  2005年   633篇
  2004年   512篇
  2003年   514篇
  2002年   517篇
  2001年   402篇
  2000年   402篇
  1999年   318篇
  1998年   275篇
  1997年   250篇
  1996年   224篇
  1995年   190篇
  1994年   166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35篇
  1980年   43篇
  1979年   36篇
  1978年   25篇
  1977年   21篇
  1973年   20篇
  1971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 毫秒
91.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拟建小区域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神经网络的评价方法用于小区域环境质量评价中,根据本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环境质量参数,代入模型中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及预测,对用于环境质量评价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改进,即对网络模型的训练样本进行了扩充,从而提高了模型的抗干扰能力和准确性.将改进了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四川省资阳市沱江二桥拟建项目小区域的大气、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 对该市小区域大气、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于环境质量评价是可行的,且评价结论客观,评价模型普遍适用.  相似文献   
92.
江河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江河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频发,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江河水源地突发性水质污染事件的风险评价是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重要手段,对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采取适当的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3.
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环境水体中痕量锡和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锡和锌,优化了试验条件。锡在1.00μg/L~10.0μg/L、锌在20.0μg/L~2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锡为0.13μg/L,锌为1.76μg/L,锡和锌标准溶液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9%和4.0%,环境水样加标回收率锡为96.4%~106%,锌为92.0%~111%。  相似文献   
94.
浊点萃取分离富集荧光光度法测定水中α - 萘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14,采用浊点萃取分离富集荧光光度法测定水中α-萘酚,优化了影响浊点萃取的各种因素,包括样品酸度、表面活性剂体积分数、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平衡温度和时间等,讨论了常见无机离子和可能共存的有机物的干扰。方法在0.010 mg/L~0.4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3.0μg/L,标准溶液测定的RSD为4.8%,水样加标回收率为94.3%~103%。  相似文献   
95.
水质生物毒性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生物分子、细胞、个体、种群和群落水平,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研发的水质毒性在线监测技术,归纳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并提出了其发展前景与趋势。  相似文献   
96.
The strong fluctuating component in the measured concentration time series of a dispersing gaseous pollutant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nd the hazard level associated to short-term concentration levels, demonstrate the necessity of calculating the magnitude of turbulent fluctuations of concentration using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models. Moreover the computation of concentration fluctuations in cases of dispersion in realistic situations, such as built-up areas or street canyons, is of special practical interest for hazard assessment purposes. In this paper, the form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model for concentration fluctuations, based on a transport equation, are presented. The model is applicable in cases of complex geometry. It is included in the framework of a computational code, developed for simulating the dispersion of buoyant pollutants over complex geometries. The experimental data used for the model evaluation concerned the dispersion of a passive gas in a street canyon between 4 identical rectangular buildings performed in a wind tunnel. The experimental concentration fluctuations data have been derived from measured high frequency concentrations. The concentration fluctuations model is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model's predictions with the observations in the form of scatter plots, quantile-quantile plots, contour plots and statistical indices as the fractional bias, the geometrical mean variance and the factor-of-two percentage. From the above comparis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overall model performance in the present complex geometry case is satisfactory.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model predictions and observations are attributed to inaccuracies in prescribing the actual wind tunnel boundary conditions to the computational code.  相似文献   
97.
水环境系统脆弱性是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研究水环境系统的内在机理,综合考虑影响水环境系统脆弱性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借助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DPSIRM)框架构建水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变权灰色云模型的评价方法,对2004~2014年江苏省水环境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4~2014年水环境系统脆弱性指数由47.056提高到63.210,脆弱性等级由“重度脆弱”演化为“中度脆弱”,并长期维持在“中度脆弱的”等级,2014年出现了向“轻度脆弱”状态转变的趋势。分析各个子系统对水环境系统脆弱性影响程度可知,影响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对江苏省水环境脆弱性系统的影响程度逐年增加;而压力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对水环境系统脆弱性的影响程度逐年下降;其它子系统对水环境系统脆弱性的影响维持在一定水平小幅度波动。  相似文献   
98.
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一般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而言,可从金融的深化和广化两个角度来看待金融发展。相对金融广化而言,金融深化更能体现金融对于资本的配置功能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通过引导投资边际收益率促进绿色发展的效率,进而影响整个绿色经济系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经济内生增长模型来检验金融深化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以2003—2014年中国280个地级单元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其内在作用的非对称性。结果表明:(1)模型推导发现,金融深化作用在不同生产部门所占份额的配置未达到最优时,金融深化对绿色发展存在门槛效应,即金融深化对绿色发展作用存在可能的非对称性;否则,二者以近似对数函数的关系相互作用。(2)实证发现,金融深化对绿色发展在中国地级层面存在一重门槛效应,似然比检验结果表明该门槛效应在1%的临界值下显著,并且其门槛值大小为0.635 5,门限回归结果显示金融深化对绿色发展在门限值前后的偏效应系数分别为-0.056 8和0.129 9,说明中国金融深化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呈现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形形状。(3)稳健性检验发现,控制变量对金融深化导致的绿色发展门槛效应的扰动仅体现在P值的变化范围之内且变化幅度较小,门限值的大小及置信区间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反映中国金融深化与绿色发展的关系结构依然稳健。显然,应当大力推进金融深化过程,突破"门槛效应"的制约,充分发挥金融深化对资本的配置效应,从而推动中国绿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9.
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利用中部地区37个资源型城市2005—2014年城市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30个指标数据,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动态变化进行测度,并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城市化水平、生态环境水平及其二者耦合协调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5以来人口城市化对资源型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影响力减弱,社会城市化的影响力逐渐加大并趋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尽管资源条件对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影响最大,但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对资源型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的影响力正变得日益重要。(2)各城市间城市化综合水平差异较大,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差异较小。自2005年以来城市化发展综合水平的城际差异无较大改变,但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城际差异正变得日趋缩小。位于山西省的资源型城市城市化综合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的变动较之其他省份更为显著。(3)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协调类型处于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并以初级协调型为主。2005以来中部地区多数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保持不变,关系恶化的资源型城市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和湖南,关系更为协调的资源型城市主要位于山西。(4)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差异显著,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差异并不明显。再生型和衰退型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成熟型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较低。(5)城市化滞后仍是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不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0.
Both the ‘cascade model’ of ecosystem service provision and the Driver-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 framework individually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nature interactions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SES). Yet, as several points of criticism show, they are limited analytical tools when it comes to reproducing complex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s in such systems. However, in this paper, we point out that by merging the two models, they can mutually enhance their comprehensiveness and overcome their individual conceptual deficits. Therefore we closed a cycle of ecosystem service provision and societal feedback by rethinking and reassembling the core elements of both models. That way, we established a causal sequence apt to describe the causes of change to SES, their effec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Finally, to illustrate its functioning we exemplified and discussed our approach based on a case study conducted in the Alpujarra de la Sierra in southern Spain.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10.1007/s13280-015-0651-y)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