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50篇 |
免费 | 253篇 |
国内免费 | 211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73篇 |
废物处理 | 99篇 |
环保管理 | 228篇 |
综合类 | 2605篇 |
基础理论 | 371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260篇 |
评价与监测 | 66篇 |
社会与环境 | 16篇 |
灾害及防治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81篇 |
2022年 | 122篇 |
2021年 | 192篇 |
2020年 | 179篇 |
2019年 | 178篇 |
2018年 | 159篇 |
2017年 | 168篇 |
2016年 | 249篇 |
2015年 | 244篇 |
2014年 | 259篇 |
2013年 | 277篇 |
2012年 | 297篇 |
2011年 | 310篇 |
2010年 | 229篇 |
2009年 | 291篇 |
2008年 | 194篇 |
2007年 | 284篇 |
2006年 | 253篇 |
2005年 | 166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133篇 |
2002年 | 71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70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天然沸石同步去除水中氨氮和磷酸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浙江缙云产天然沸石对溶液中氨氮和磷酸盐的同步去除能力及机制,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对溶液中氨氮的吸附过程较好地满足拟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和Dubinin-Radushkevich等温吸附模型。天然沸石对磷酸盐的去除能力随溶液中初始氨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溶液pH由7.0增加到9.0时,天然沸石对氨氮的吸附能力随之增加,而当pH由9.0增加到10时,天然沸石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则下降。当溶液pH低于7.5时,天然沸石对溶液中的磷酸盐无去除能力,当溶液pH位于7.5~9.0时,天然沸石对磷酸盐的去除能力随pH的增加急剧增加,当溶液pH大于9.0时,天然沸石对磷酸盐的去除能力随pH的增加则呈下降趋势。天然沸石对溶液中氨氮和磷酸盐的同步去除过程是自发进行、吸热及熵增加的过程。天然沸石对溶液中氨氮的吸附机制为离子交换,对磷酸盐的去除机制则为化学沉淀作用。 相似文献
992.
White lupin is an annual crop that has been used for phytostabilization of acidified multicontaminated (heavy metals and As)
soils from the Aznalcóllar spill-affected area, Southern Spai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r successful phytostabilization
is monitoring the pollutant bioavailability in the soil.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determine the best-suited method for
assessing the bio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s together with As in the Aznalcóllar spill-affected area, by means of a systematic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Ammonium bicarbonate-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AB-DTPA), CaCl2, NaNO3, BCR, (NH4)2SO4 and rhizo). Both AB-DTPA and the first step of the BCR method were found to be unsuitable for assessing the bio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s and As to plants growing in acidic soils. However, CaCl2-extractable As, Cu, and Zn and NaNO3-extractable As and Zn were well correlated with their concentrations in plant organs. Rhizo and (NH4)2SO4, with the highest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s, were the most recommended simple extraction methods to assess the bioavailability
of As, Cu, Fe, Mn, and Zn in acidified multicontaminated soils using white lupin as an excluder model plant. 相似文献
993.
投加填料强化A/O系统脱氮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投加填料法对A/O(厌氧—好氧)工艺生物脱氮的影响。在填料投加率50%(φ(填料)=50%)、好氧段HRT 4.4 h和缺氧段HRT 2.2 h的情况下,进水CODC r为300~800 mg/L、NH4+-N为30~70 mg/L,TN为30~90 mg/L,出水CODC r小于48 mg/L,NH4+-N小于5 mg/L,TN小于15 mg/L,去除效率可分别达到90%、91%和60%以上,出水水质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明显优于常规A/O系统。 相似文献
994.
由于目前对炭基脱硫剂的活性吸附位缺乏一致认识,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活性焦脱除烟气中SO2的活性位。结果表明:SO2在非载铜活性焦上的活性吸附位有C-O官能团、苯基与不饱和基团。而载铜活性焦除此3种活性位外,铜的存在可能促进C=O发生还原转化为C-O而增强其活性,并作为一种活性位参与脱硫反应形成硫酸铜。 相似文献
995.
中国北方典型污染城市主要绿化树种的滞尘效应(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城市人工植被的滞尘效应及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以中国北方典型污染城市--临汾市为例.通过野外典型采样法和室内分析,测定了不同生活型主要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讨论了植物的滞尘量与滞尘时间的关系,并且研究了污染程度及距污染源距离对植物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降尘条件下,不同生活型植物滞尘能力差异表现为草本植物的滞尘能力显著高于其它生活型植物(落叶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而其它生活型植物间的滞尘能力无显著差异性;对针叶林来说,圆柏和雪松的滞尘能力间亦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的污染情况下(污染程度及和污染源的距离不同),同种植物的滞尘能力亦有明显的差异,这与植物的高度和生长特性有关.而且,随时间推移,植物叶片的滞尘量呈现周期变化.而不是一个随时间无限增长的量,也有其饱和量.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化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滞尘周期及其生长环境情况等. 相似文献
996.
联合应用高效雾化器、缝式石英管火焰原子吸收法,采用萃取富集技术测定砷,使砷的灵敏度改善267倍,同时消除了大量盐类的干扰,避免了钠、铝等对石英管的损坏。考察了溶液酸度、碘化钾用量、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5μg/L,检出限为。3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3.2%,回收率为97.8%~101.0%,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砷的监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97.
富磷上清液铁接触除磷工艺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设计了一种由铁碳合金和钝态不锈钢作为电化学腐蚀两极系统的铁接触除磷反应器,首次尝试将铁接触除磷技术用于厌氧富磷上清液的处理.通过对模拟富磷上清液除磷效果的测定与分析,详细探讨了铁接触除磷工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曝气方式宜为间歇曝气,且最优曝气/停歇时间为 60 min/30 min;在进水总磷浓度为 30~50 mg/L范围内,随着磷浓度的升高,总磷去除率随之下降;而随着曝气强度、pH值的升高及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总磷去除率随之升高;随着水温的升高,总磷去除率有波动,水温为27℃时,总磷去除率最大.将铁接触除磷工艺运用到侧流除磷方法中,最终可使出水总磷浓度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998.
采取固定床连续式水处理方式,实验研究了在固体催化剂作用下微量臭氧催化氧化深度处理地下煤气化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当处理COD为300 mg,/L左右的该类型废水时,加入微量臭氧,水处理装置COD去除率提高了45%,平均1 mg的臭氧处理了2.4 mg有机物;当废水COD为200 mg/L左右,进水速度为1 L/h时,最佳臭氧投加量为每升废水20 mg左右的臭氧,此时气水比为15:1左右;同时实验发现,不同COD的废水色度均可以被有效去除.通过与其他类似的实验研究比较发现,微量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具有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999.
低浓度含砷污酸处理工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了石灰中和法和石灰-铁盐法对硫化后含低浓度砷(20~50 mg/L)污酸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单纯采用石灰法,废水难以达标排放;而两段石灰-铁盐(氯化铁)法满足达标排放的同时,一段及二段沉淀物的浸出液中砷、镉、铜、铅和锌含量均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要求(GB 5085.3-2007);其最优工艺参数为一段终了pH=2,反应时间为2 h,二段终了pH=8、Fe/As=8、反应时间为60 min、氧化剂投加量(Ca(ClO)2/As)为6∶1;正交实验结果中各参数对铁盐除砷效果影响顺序为终了pH>反应时间>Fe/As>氧化剂投加量。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