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4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490篇
安全科学   419篇
废物处理   96篇
环保管理   188篇
综合类   1334篇
基础理论   287篇
污染及防治   237篇
评价与监测   160篇
社会与环境   47篇
灾害及防治   6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类芦对铅的耐性及富集能力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野外调查和盆栽试验,研究了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对Pb的耐性和富集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类芦对Pb耐受的临界浓度为800 mg/kg,在此浓度以下Pb对类芦的生长基本无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类芦生长变缓慢、出现中毒症状,但仍能存活.从富集能力来看,土壤Pb为中低浓度时,类芦的富集能力较强,但Pb浓度超过1 000 mg/kg后地上部富集量增加缓慢,而根部的含量则降低.在各种Pb处理浓度下,类芦地上部Pb含量均大于根部,说明这种植物对Pb有较好的迁移能力.研究发现,类芦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因此其地上部Pb迁移总量较高,在土壤Pb浓度为800 mg/kg时类芦地上部的迁移总量可达到221.77 mg/m2.综合分析可知,类芦对中度Pb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2.
类Fenton氧化技术去除榨菜生产废水COD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紫外光照射下类Fenton试剂对榨菜生产废水COD的去除,考察了光照时间、初始pH值、过氧化氢用量、FeCl3·6H2O用量等因素对榨菜废水中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时间60 min,初始pH值3,H2O2(30%)的用量为理论值的120%,c0(H2O2)∶c0[Fe(Ⅲ)]=11.6∶1.0时,COD去除率效果为最佳,达到79%。当H2O2投加总量不变时,去除率随着投加次数的增多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3.
对某省52家焚烧企业(21家生活垃圾和31家危险废物)排放烟气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类焚烧企业二噁英类17种单体分布有所不同,生活垃圾焚烧烟气中浓度较高的是O8CDD和O8CDF;危险废物焚烧烟气中较大的是2,3,4,7,8-P5CDF、2,3,7,8-T4CDD和1,2,3,7,8-P5CDD;两类焚烧企业二噁英类单体对I-TEQ贡献最高的都是2,3,4,7,8-P5CDF,贡献率分别为0. 7%~45%和10%~67%;两者的17种二噁英类与I-TEQ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2,3,7,8-P5CDF在2类焚烧炉中与I-TEQ均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0. 932和0. 927,可以作为潜在的测定指示物。  相似文献   
154.
升金湖湿地是安徽省内的唯一以越冬鹤类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对越冬鹤类地理分布的影响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鹤类种群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对升金湖湿地的白头鹤、白鹤、灰鹤及白枕鹤越冬鹤类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升金湖湿地1986~2017年间的8期遥感影像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景观格局变化对越冬鹤类地理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2017年间,升金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显著,斑块数量增加,景观破碎化严重。泥滩地、草滩地、建设用地、水田面积总体呈增加态势,旱地、林地、芦苇滩地及水域面积总体呈减少态势;4种鹤类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鹤类主要地理分布区域为水域、水田、芦苇滩地、泥滩地及草滩地;升金湖湿地景观破碎化不断加剧,鹤类地理分布区域面积整体上在逐渐减少,适宜鹤类生境面积减少,直接导致近30年来鹤类数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55.
张聪  郭振华  马影利  郭强 《化工环保》2018,38(3):275-281
通过水热合成法和液相沉积法制备g-C_3N_4/C@Bi_2MoO_6复合光催化剂,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氮气吸脱附、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可见光下g-C_3N_4/C@Bi_2MoO_6催化降解罗丹明B(Rh B)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光催化反应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g-C_3N_4掺杂量为60%(w)时g-C_3N_4/C@Bi_2MoO_6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在60%g-C_3N_4/C@Bi_2MoO_6的投加量为1.00 g/L、初始Rh B质量浓度为2.50 mg/L、可见光照射150 min的条件下,Rh B的降解率达到97.90%;在g-C_3N_4/C@Bi_2MoO_6光催化降解体系中,h~+和·O_2~-是主要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156.
硫铁矿烧渣催化类Fenton法深度处理维生素C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硫铁矿烧渣协同Fe2+催化H2O2的类Fenton法深度处理维生素C制药废水,通过正交实验考察FeSO4投加量、H2O2投加量、搅拌反应时间、曝气时间等因素对低浓度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的影响程度,并结合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1)正交实验中,各因素对催化氧化反应效果的影响程度依次为H2O2投加量搅拌反应时间曝气时间FeSO4投加量;(2)单因素实验中,最佳反应条件为烧渣投加量10g/L、H2O2投加量4.9mmol/L、FeSO4投加量3.9mmol/L、搅拌反应时间20min、曝气时间20min、絮凝沉淀部分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5mg/L。在此条件下,COD去除率最高达63.21%。  相似文献   
157.
采用负载经驯化后微生物的活性炭深度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研究生物活性炭系统中存在的生物相及其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作用,并表征了处理后印染废水的生物毒性.结果表明,生物相中含有草履虫、轮虫及钟虫等原生动物.随着运行次数的增加,活性炭反应器在运行5次后出水的COD、NH3-N及色度去除率骤降,但是生物活性炭处理后出水的COD、NH3-N及色度去除率缓慢下降.生物活性炭能很好地降解印染废水中的苯酚类和稠环芳烃污染物.本研究中生物活性炭反应器对氨氮和COD的去除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去除动力学常数分别为1.02和0.96.经过生物活性炭的处理可以将印染废水的生物毒性降到适于小球藻生长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8.
珠江口水、沉积物及水生动物中氯苯类有机物的含量及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珠江口水、沉积物及水生动物体内氯苯类有机物(CBs)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该类污染物在水体多介质体系中的转移分配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1.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水中CBs的总浓度为16.44~963.20ng·L-,DCBs(二氯苯)对污染的贡献较为突出,占74.4%;表层沉积物(干重)中CBs总含量为7.83~40.09 ng·g-1,DCBs、TCBs(三氯苯)、TeCBs(四氯苯)、PeCB(五氯苯)和HCB(六氯苯)分别占总量的71.4%、11.1%、13.0%、1.2%、3.6%;水生动物中贝类的CBs平均含量是38873.0ng·g-1、鱼类为2360.3ng·g-1、虾类则为565.0ng·g-1,DCBs和TeCBs是水生动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CBs在水、沉积物及生物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富集和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9.
香港灌丛植被的数量分类与环境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丛是香港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2005年1—3月在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大屿山岛)设置样地,利用组平均法(UPGMA)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香港灌丛群落进行聚类和排序分析. 结果表明,灌丛植被可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桃金娘、米碎花、岗松、苏铁蕨、大头茶、山油柑和细齿柃. DCA排序揭示了灌丛群落的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DCA排序第1轴反映了灌丛群落所在环境的湿度梯度,排序图的对角线指示出海拔梯度,也反映了温度的变化. 结合物种多样性分析发现,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说明水热条件和海拔是制约灌丛植被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0.
尊敬的订户、读者与作者: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自2000年1月改刊以来,已走过了整整七个年头.几年来,在大家的厚爱和热情支持下,该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近几年编制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的总被引频次已从2000年时的不足200次增加到2005年的1100多次.此项指标在环境类核心期刊中名列前茅,这标志着该刊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