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1篇
安全科学   107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78篇
综合类   308篇
基础理论   92篇
污染及防治   130篇
评价与监测   81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01.
The mass, ionic and elemental size distributions of particulate matter (PM) measured indoors and outdoors in an apartment situated in a north–westward suburb of Prague are presented. The P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by two Berner type low pressure impactors separating particles into 10 size fractions from 26 nm to 10 μm and were further analyzed by ion chromatography (IC) and proton induced X-ray emission (PIXE).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were measured both indoors and outdoors parallel to PM sampling. The indoor and outdoor PM dynamics were recorded by two scanning mobility particle sizers (SMPS) and an aerodynamic particle sizer (APS). Finally, the ventilation rate was determined by a radon technique. Ion chromatography showed that the major inorganic components of the fine particle mode are sulfate, nitrate, and ammonium with very low indoor nitrate concentration. Crustal elements (Al, Si, Ca, Ti, Mn, and Fe)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coarse aerosol mode. The presence of people increased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coarse particles, whereas cooking, smoking, and burning of incense and candles contributed predominantly to the fine particle mode. Smoking and the burning of incense also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 of potassium, bromine and chlorine content in fine particles.  相似文献   
702.
淄博化工园区大气有机污染应急监测与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工业聚集区内多种恶臭混杂的情况,以淄博化工园区为例,研究了大气有机污染突发事件中有机物的应急监测方法,并提出了治理对策。利用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重点企业事先监测,掌握各企业特征污染物,作为应急监测查找污染源头的依据;现场分析受污染空气中的化合物组成及浓度,通过查询、比对各企业特征污染物,确认责任排污企业。提出了末端监测处罚治理与对重点污染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相结合,应急监测与有机污染物在线监测相结合,建立企业污染源特征组分数据库,加强企业无组织排放监测与监管等治理大气有机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703.
广州市灰霾期PM10的化学组成对能见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广州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并分别对冬、夏两季灰霾和非灰霾期PM10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水溶性离子进行分析。广州市灰霾期大气PM10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按质量浓度大小排序为OC>NO3->SO24->NH4+>EC(非灰霾期则依次为OC>SO24->EC>NH4+>NO3-),其质量浓度分别为非灰霾期的4.7、12.5、3.7、3.2和2.3倍。相关性分析表明,灰霾期总碳[TC(OC+EC)]及NO3-的质量浓度对大气能见度的降低起主要作用,而非灰霾期则主要是TC和SO24-。  相似文献   
704.
环境监测实验室重要试剂及耗材的质量验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对环境监测实验室重要试剂及消耗性材料进行质量验收的必要性,以实验用水、过硫酸钾、活性炭采样管和滤膜等典型的试剂及消耗材料为例,介绍了常用的重要试剂及消耗性材料质量验收的程序、范围、方法、要求与结果讨论.  相似文献   
705.
简述了江苏沿江化工园区存在的环境风险,分析了园区区位特征和产业结构矛盾、监控预警体系及应急保障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环境应急队伍建设,完善监控预警体系,强化应急预案管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以降低环境风险,维护区域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706.
化工园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化工园区环境应急管理现状,简述了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特点。分析了我国化工园区环境应急预案存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内容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应急预案编制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07.
用加速溶剂萃取法(ASE)萃取土壤中的有机磷农药,用气相色谱-负化学离子化质谱法(GC-NCI-MS)进行测定,并与气相色谱-电子轰击电离质谱法(GC-EI-MS)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EI法和NCI法均能满足目前的有机磷农药的分析需要。GC-EI-MS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操作比较简单;GC-NCI-MS在选择性和灵敏度等方面均具有较强优势。  相似文献   
708.
质谱直接测量法解析盐城市大气细颗粒物来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了解盐城市大气颗粒物的组成,摸清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来源,说清其化学组分和源贡献率,于2014年12月16日00:00—2014年12月21日09:00,利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盐城市细颗粒物进行实时在线源解析。结果表明,盐城首要污染物为燃煤,占比为23.7%,其次是机动车尾气,占比为18.3%,第三位是扬尘,占总颗粒数的15.7%,生物质燃烧占比为14.8%位列第四,工业工艺源、二次无机源和其他源贡献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09.
对环境监测及相关实验室在实验分析过程中造成水环境二次污染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在对实验室产生污染物以及含剧毒试剂污染物排放造成环境危害量化分析的同时,详细介绍了监测分析和在化学实验中,从源头上减少及有效控制二次污染的方法和途径。根据中国目前对化学实验室排污管理的现状和分析实验室工作中对污染控制的实际情况,通过与国际先进国家在化学分析实验室污染物排放管理上的对比,阐述了国内在实验室管理和污染物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法律、法规建设和管理机制上,提出了从根本上减少和有效控制水环境二次污染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10.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了PAHs法污染土壤修复常用技术基础上,以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为例,结合案例,探讨了该技术在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对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