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49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74篇
综合类   289篇
基础理论   66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2018年汾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大气颗粒物的传输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煤炭产业的集中使汾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大气污染新高地.本研究基于FLEXPART-WRF模式,数值模拟了2018年三门峡、西安和郑州粒子逐日72 h后向轨迹,并利用停留时间分析方法(RTA)分析了在不同城市、不同季节和不同污染程度的情况下大气颗粒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传输特征.结果表明,秋冬季汾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存在偏西和偏东北两条主要的传输路径,偏西路径是源自关中平原西部的粒子沿秦岭向东的传输,偏东北路径为来源于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的粒子沿太行山向西南的传输.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到达西安的粒子水平传输距离最短,其次是三门峡,到达郑州的粒子传输距离最长,重污染期间三门峡的垂直传输高度最高,其次是西安,郑州最低.秋冬季重污染期间汾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水平传输距离r≤100 km,垂直传输高度在300 m<h≤900 m的粒子占主导,春季重污染期间传输距离r≤200 km,垂直传输高度在300 m<h≤900 m的粒子占主导.2017年和2018年重污染期间,粒子穿越边界层的概率偏低.  相似文献   
502.
吴欣玥 《四川环境》2022,(1):200-208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土地整治的发展演变与创新探索,是生态文明背景下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手段。三生空间涵盖了乡村发展所需的空间类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载体。着力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三生空间逻辑关系,并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探索新时期乡村三生空间治理路径,提出以全域整治盘活存量用地、建立用地指标纵向传导体系、强化生态全要素修复和注重“人-地-财-社区”的制度保障设计等规划策略,以期达到优化乡村空间布局、促进资源要素流动,推动全域全要素精细化管理的目的,以期为同类地区乡村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03.
为找到对成都空气质量有改善作用的气象要素等级,量化成都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对2015—2018年成都环境监测站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温江国家气候观象台同时段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成都中部地区的空气质量污染较为严重,全年主要以PM2.5和O3污染为主,占比达75%,2015—2018年成都的PM2.5污染呈下降趋势,而O3污染虽有所波动但没有显著改善。(2)PM2.5持续重污染过程中,过去12 h降水量和过去24 h降水量均大于1 mm,均为有效降水,大于2.5 mm对PM2.5污染的改善作用显著增强;相对湿度低于70%对中度及以上PM2.5污染的改善作用同步增加,低于40%对轻度PM2.5污染的改善作用较为明显,优良天气的发生概率显著增加;风速大于1 m/s时PM2.5浓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大于2 m/s对PM2.5浓度的改善作用显著加强。...  相似文献   
504.
为探讨成都冬季污染过程成因,评估应急减排效果,以2019年12月成都发生的一次长时间污染过程为例,分析污染成因和典型污染物变化特征等,并对四川省启动预警的管控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污染期间四川省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77.9 μg/m3,高出冬季常态浓度1倍左右,成都峰值浓度高达176.0 μg/m3;盆地独特的地形和静稳小风的气象条件,加之高压脊控制影响,污染前期出现连续晴好天气,夜间逆温增强,污染物累积迅速,湿度增大导致污染物二次转化增强,是该次污染过程的重要外因;PM2.5中硝酸根离子贡献最大(26.7%),NOx及其二次转化的硝酸根离子是造成该次污染的主要原因;启动黄色预警后,NO2及其转化后的硝酸根离子浓度以及PM2.5浓度仍呈上升趋势,各类源贡献显著;升级橙色预警后,NO2峰值浓度明显下降,硝酸根离子占PM2.5的比例下降3.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上升趋势得到明显遏制;该次区域协同减排效果明显,区域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下降9.1%~13.1%,区域性污染推迟1d出现,预警城市的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天数分别减少13、13、7 d;PM2.5浓度下降主要来自于工业源、扬尘源和移动源的减排贡献,平均减排贡献比例分别为60.0%、31.3%和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