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2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252篇
安全科学   148篇
废物处理   99篇
环保管理   1572篇
综合类   1497篇
基础理论   585篇
环境理论   45篇
污染及防治   110篇
评价与监测   76篇
社会与环境   572篇
灾害及防治   10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245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7篇
  1973年   9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71.
粤港澳大湾区污染场地土壤风险管控制度体系建设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防范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和保障人居环境安全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面临的重要挑战和工作内容之一.由于粤港澳在政治制度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珠三角9市内部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环境管理能力的差别,大湾区各地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模式有明显的差异,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市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特点,对加强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交流与合作,优化大湾区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述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制度体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广州、深圳、东莞、香港和澳门的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制度体系、监管对象、污染评估与整治程序等的特点,对其风险管控制度体系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并针对土地规划、政策反馈、信息公开及联盟机制探索等提出了思考与建议.总体来看,香港及珠三角部分地市构建了行之有效的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制度体系,且体现了一定的地方特点,但随着污染场地的进一步开发再利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目标将对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策略的安全性、精细化和时效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互相借鉴和充分学习,加强大湾区2区9市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上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是实现大湾区污染场地安全再利用与高效开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72.
两种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水溶液中四环素去除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中药材三桠苦药渣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分别在400、600和800℃下热解制备生物炭,并研究其对水溶液中四环素的去除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元素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分析(BET)、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制备的生物炭进行表征;并探究热解温度、生物炭添加量、初始溶液浓度、吸附时间、溶液pH、离子强度、环境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炭去除水溶液中四环素的影响;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平衡探究两种原料制备的生物炭对溶液中四环素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生物炭对四环素的吸附性能随制备温度的升高而增加,800℃制备的三桠苦药渣生物炭(EIBC800)具有最佳吸附性能.生物炭添加量、溶液pH、离子强度、吸附时间对800℃制备的三桠苦药渣生物炭(EIBC800)和玉米秸秆生物炭(CSBC800)吸附水溶液中四环素影响较大,吸附时环境温度对吸附的影响大小依赖于抗生素质量浓度.EIBC800和CSBC800对四环素的吸附行为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分别为0. 954 0和0. 835 5),等温吸附符合Freundlich方程(R~2分别在0. 899 1~0. 957 9和0. 973 6~0. 994 6之间),主要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且吸附过程均是自发吸热的过程.通过以两种原料所制备的生物炭吸附性能对比,EIBC800吸附抗生素的能力比CSBC800更强,说明中药渣在制备生物炭去除水环境中的抗生素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73.
戴璐  白彩全  梁龙武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1):2778-2796
从政策供给和公众需求的双重视角对中国红色旅游发展进行研究,有助于自上而下进行旅游资源的调配优化和自下而上调整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整合2011—2019年有关红色旅游的政务服务文本、微博信息文本和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文本语义分析比较了政策实施和网络关注的差异,从政策空间关联的视角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应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测算红色旅游政策实施对网络关注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自上而下的红色旅游政策实施与自下而上的网络反馈之间存在差异。(2)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具有显著的地理和政策空间依赖性,政务服务中对传播红色文化目标的重视是网络关注度空间溢出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政策稳定性则与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呈负相关关系,地方政府间不稳定的竞合关系和政策发展环境的低水平稳态是导致公众对红色旅游关注度不及政策预期的可能原因。(3)在地理和政策空间关联作用下,地区公共服务能力呈现出正向溢出效应,而信息化变量表现为负向溢出效应,加强区域联动和信息化融合是红色旅游政策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74.
应对全球化变革及其不确定性,认识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的特征与问题,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基础,对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应国际劳动分工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到全球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理解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有不同的理论视角。现有研究主要关注自然资源以原始形态和制成品中的隐含形态在国家之间的流动,讨论了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在供给与需求、利用强度与效率、资源禀赋与流向,以及全局与局部影响之间的矛盾。未来研究仍面临理论和现实的挑战。在理论方面,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引入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探讨企业间互动关系如何塑造自然资源流动路径,能更好地适应中国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以及当下自然资源综合治理的研究需求。在现实方面,应对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亟需深化对自然资源流动网络韧性,以及“双循环”互促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75.
打印材料是限制3D打印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的瓶颈问题,目前已经发现部分固体废弃物与3D打印的契合度很高,可以用于制备3D打印材料.本文综述了4类可以用于3D打印的固体废弃物,包括硅铝基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废旧塑料和废旧金属,着重讨论了这4类废弃物制备3D打印材料的方法以及废弃物的添加对原打印材料造成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当前废弃物制备3D打印材料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废弃物基3D打印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76.
联邦《石油污染条例》、州《溢油预防和应对法案》和《溢油预防和应对条例》共同构成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自然资源损害评估制度体系,确立了评估活动主导者和参与者明确、程序清晰、客观公正、资金来源有保障,且融合了应急、评估、响应行动于一体的评估制度。我国正在建立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虽然就损害评估已经形成了部分规范性文件,但多重视的是评估机构的资质管理和具体的评估技术方法,有必要借鉴域外经验,从主体构建、程序设计、多方参与、评估资金、融合评估和应急、恢复行动于一体五个方面完善评估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77.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资源产权管理和专业监管的分立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进一步促进简政放权,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管理,克服监管盲点,提升综合保护绩效,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设立专门机构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规定了改革依据;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奠定了工作基础;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绿色GDP核算、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结合起来,促进改革的系统化和连贯化;建议在国家和省、市成立三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在部分区域和流域派驻机构。为保障改革的实施,需界定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范围及所有权、监管权的角色和权限;改革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资源有偿利用等制度;明晰流域与属地的权力(利)关系;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职责和生态环保党政同责的关系;重构环境保护税、资源税和自然资源资产使用费的关系;规定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原则、体制、制度和责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清单、权利清单和管理信息平台;厘清各方权利边界和监管边界,建立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778.
The willingness of private individuals in Israel to invest in energy-saving retrofit of the envelope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a survey. Responses show that awareness of the need to conserve energy is high, but that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a retrofit project is modest and is limited to relatively small outlays. The decision on whether to retrofit at all, and then how much to invest in the project, is characterized as a two-stage process in which different factors may affect the outcome of each of the two stages. The major barrier to building retrofit is the perception (justified, in most cases) that the direct economic benefit to the homeowner from the resulting energy saving is small, and that given Israel's relatively mild climate, the payback period is very long. The stamp of approval provided by a government subsidy of 25% would have a large non-proportional effect on willingness to undertake building retrofit. Funding for the subsidy could be obtained from a Pigovian levy on electricity, applied for a limited period, and its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utweigh the cost of the subsidy itself.  相似文献   
779.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regional collaboration can facilitate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mpacts through integrat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institutional factors that either support or contest this assump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the regional scale, where multiple public land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jurisdictions are involved. Insights from two mid-western US case studies reveal that several challenges to collaboration persist and prevent fully integrative multi-jurisdictional adaptation planning at a regional scale. We propose that some of these challenges, such as lack of adequate time, funding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 reframed as opportunities to build interdependence, identify issue-linkages and collaboratively explore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organisational trade-offs with respect to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efforts. Such a reframing can better facilitate multi-jurisdictional adapta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shared biophysical resources generally while simultaneously enhancing organisational capacity to mitigate negative effects and take advantage of potentially favourable future conditions in an era characterised by rapid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780.
随着全球化的气候问题日益严重和“低碳革命”的兴起,低碳物流已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物流的研究文献,从物流过程的碳排放测量、物流环节的低碳控制、物流系统的低碳设计方面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低碳物流领域的研究成果,梳理了低碳物流的发展历程,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