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3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261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95篇
综合类   861篇
基础理论   95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200篇
灾害及防治   5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吕建华 《海洋环境科学》2012,31(1):120-124,144
实现对海洋倾废科学有效管理是保护海洋环境及海洋资源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东海是我国海洋生产力最大的海区,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和沿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向海上倾倒废弃物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在实际倾倒过程中出现了倾倒区选划利用不合理、违规倾倒和执法监管不力等问题,影响东海海洋生态环境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因此,文章在对东海区海洋倾废活动现状进行全面客观梳理的基础上,就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合东海区海洋倾倒的实际需求,为实现合理有效的管理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2.
本文根据收集到的1960s到2000s年间东海长江口附近海域(30.5~32°N,122~123°E)的营养盐数据,分析了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历史变化趋势。其中根据1959~1960年,1985~1986年和2002~2003年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季节变化数据,发现50 a来,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差异不大,均呈现出春夏低,秋冬高的季节变化趋势,其中2002~2003年四个季节之间营养盐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其它两年略小。从1960s~2000s年的历史变化可以看出,调查海域的DIN含量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但是在2000年以后,DIN的年平均含量略有降低但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18μmol/L。DIP年平均浓度变化不明显,浓度范围维持在0.39~0.60μmol/L之间。SiO3-Si的年平均含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就营养盐组成变化来说,DIN/P比例和Si/DIN比值的变化趋势相反,DIN/P比例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而Si/DIN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生物数据表明从1980s以后该海域赤潮优势种有从硅藻演变为甲藻的趋势,结合营养盐的变化分析认为过量的DIN和持续升高的DIN/P是造成这一藻种长期演变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3.
基于多目标决策的水污染负荷分配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如忠  舒琨 《环境科学学报》2011,31(12):2814-2821
为科学、合理地配置汇流区域的水污染负荷,从经济最优性、公平性综合决策角度,构建了一个以区域环境经济收益最大化、水污染负荷削减费用和加权综合基尼系数等最小化为目标的水污染负荷分配多目标决策优化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巢湖流域COD削减负荷分摊中.计算得到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巢湖市、庐江县、无为县、含山县、和县和舒城县等...  相似文献   
64.
1950-2009年洞庭湖流域农业水灾演变特征及分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流域为我国重要农业生产区,而农业水灾却一直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以1950-2009年水灾统计资料为依据,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该流域农业水灾演变特征及区域分异。结果表明:①年年发生流域性或区域性的农业水灾,其中重灾、特大水灾频率呈增大趋势;②在长时间尺度演变过程中,受灾率异常指数岀现2个波峰期和4个波谷期,成灾率异常指数岀现3个波峰期和3个波谷期,且水灾受灾率与成灾率大体上呈同步变化,但短时间內受灾率与成灾率却呈反向波动;③农业水灾具有突变性,但总体演变呈增加趋势;④受孕灾环境、洪涝致灾因子及经济发展水平组合差异的制约,农业相对灾情与绝对灾情在空间上的分布均呈明显的南北分异与东西分异。  相似文献   
65.
流域水污染防治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环境绩效评估为基础,从总量削减、水环境质量保护、公众参与、环境治理4个方面选择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水污染防治绩效评估.结果表明,赣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效果明显,水环境质量呈逐年变好趋势;从环境管理来看,情况有所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环保投资指数成为影响水污染防治效果的主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66.
利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方法、小波分析对石羊河流域五个测站空间平均的近50年来的逐日风速资料进行了倾向、周期、突变等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59年至2008年间,整个石羊河流域风速呈减小趋势,变化率约为-0.004m/(s.a).而上游风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四个季节中冬季风速降低速度最大,而夏季风速呈现上升趋势。风速的长期变化还具有一定的突变性,年平均风速在1988年出现了由高到低的突变,表明风速开始下降。复值Morlet小波分析的结果显示,风速变化存在6a、13a、19a、25a四个峰值。其中19a的时间尺度为第一主周期。  相似文献   
67.
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域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流域跨界污染对上下游城市的水资源配置、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性等都提出严峻挑战。苏鲁边界九县(市)创造性地开展区域环境保护联席会议联防联治机制,为解决跨流域污染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68.
通过滦河干流滦县水文站径流的长期演变趋势,分析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水文效应及其生态响应。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滦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出现显著的衰减趋势,并引起滦河下游河道系统严重退化、近代滦河三角洲萎缩、下游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等若干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应加强竞争性用水条件下的河流生态水文调控,以改善滦河下游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9.
伊犁河流域土壤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研究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采用标准化方法建立伊犁河流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和盐碱土Cu、Zn、Pb、As、Hg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模型,并计算其理论基线值.采用基线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环境背景值评价法和重金属环境洁净度评价法对流域土壤进行对比污染评价.结果表明:①基线因子污染评价显示流域内4种典型土壤类型以As的污染最为突出,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分别有7.14%、9.76%、7.50%的样点达重度污染;其次为Pb,栗钙土有7.32%的样点达重度污染,且As和Pb的变异度最大,表明人为扰动大.②环境背景值评价显示,土壤主要污染元素为As,其次为Cu、Zn、Pb;③土壤重金属环境洁净度评价显示,Cu、Zn、Pb在4种土类中均优于二级洁净度,Hg为一级洁净度,As在灰钙土中为中度污染,黑钙土、栗钙土、盐碱土为二级或优于二级.比较3种评价体系,基线因子污染评价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特性及土壤发育过程,且可将污染评价定位到样点;而背景值污染评价因建立于区域背景值,忽视了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自然迁移、淀积过程;重金属环境洁净度评价则以土壤环境安全度为主要评价目的.  相似文献   
70.
冬季东海、南黄海中DMS和DMSP浓度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以柱  张洪海  杨桂朋 《环境科学》2014,35(6):2067-2074
于2011年12月~2012年1月现场测定了东海、南黄海表层海水中二甲基硫(DMS)及其前体物质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分为溶解态DMSPd和颗粒态DMSPp)的含量,研究了它们的浓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对DMSPp的粒级分布和DMS的海-气通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DMS、DMSPd和DMSPp的浓度分别在0.58~4.14、0.37~7.86和4.29~25.76 nmol·L-1之间,平均值分别为(2.20±0.82)、(2.12±1.66)和(11.98±6.23)nmol·L-1.DMS、DMSPp与叶绿素a(Chl-a)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它们的周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研究海域内DMS和DMSP生产分布的关键因素.另外,DMSPd浓度和总细菌丰度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这可能是在细菌释放的DMSP裂解酶的作用下DMSPd会发生裂解生成DMS.研究发现,5~20μm的微型浮游植物是海区内Chl-a和DMSPp的主要贡献者.此外,冬季东海、南黄海表层海水DMS的海-气通量在0.61~25.52μmol·(m2·d)-1之间,平均值为(8.30±5.92)μmol·(m2·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