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8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54篇
安全科学   66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526篇
综合类   555篇
基础理论   20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80篇
评价与监测   140篇
社会与环境   74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Non‐native species cause changes in the ecosystems to which they are introduced. These changes, or some of them, are usually termed impacts; they can be manifold and potentially damaging to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 However, the impacts of most non‐native species are poorly understood, and a synthesis of available information is being hindered because authors often do not clearly define impact. We argue that explicitly defining the impact of non‐native species will promote progress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lications of changes to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s caused by non‐native species; help disentangle which aspects of scientific debates about non‐native species are due to disparate definitions and which represent true scientific discord; and impro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cientists from different research disciplines and between scientists, managers, and policy makers. For these reasons and based on examples from the literature, we devised seven key questions that fall into 4 categories: directionality,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 ecological or socio‐economic changes, and scale. These questions should help in formulating clear and practical definitions of impact to suit specific scientific, stakeholder, or legislative contexts. Definiendo el Impacto de las Especies No‐Nativas  相似文献   
62.
李慧婷  崔福义 《环境科学》2017,38(12):5229-5236
以厌氧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试验和连续流厌氧反应器,重点研究了长期暴露下纳米TiO_2在对厌氧产甲烷体系的影响及其在颗粒污泥中的归趋.结果表明,短期急性暴露于150 mg·g-1(以VSS计)的纳米TiO_2尽管会暂时减缓产甲烷速率,但产酸阶段及产甲烷阶段代谢产物总量不会明显受到影响,纳米TiO_2对厌氧颗粒污泥具有较低的急性毒性.反应器运行结果表明,纳米TiO_2的长期暴露可导致挥发性脂肪酸(VFAs)积累及生物气产量降低,产酸菌比产甲烷菌对纳米TiO_2的累积效应更加敏感,纳米TiO_2抑制机制可归因于"物理遮蔽"作用.出水中TiO_2的平均含量只有0.632 mg·L~(-1),绝大多数纳米TiO_2都被截留在了反应器中.FISH检测表明,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的菌群结构有所变化,纳米TiO_2在反应器内的积累使得甲烷八叠球菌的丰度大幅增加了115.6%,其优势地位明显增强.长短期暴露试验的结果对比也说明,用短期暴露试验来说明纳米颗粒对厌氧体系的长期累积效应具有一定局限性,纳米TiO_2对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的负面影响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会显现.本研究结果可为厌氧污水处理体系中纳米颗粒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3.
王蕊 《环境保护科学》2017,43(1):114-118
以辽河三角洲地区为例,利用修正的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结合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分析了3个时期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服务价值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以水田为主,占56.76%,其次为湿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占15.29%和14.77%,3种土地利用类型占总面积的86.82%;1986~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较大,而2000~201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程度较小,两个时段内建设用地面积都稳步增加,湿地面积均逐渐下降;研究区土地利用服务的总价值逐年减少,湿地服务价值对总服务价值的贡献度最大,占总服务价值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64.
阐述了加强社区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介绍了加强社区环境建设的主要措施,对社区环境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5.
为了选择适合小城镇潜流人工湿地的填料,选取小城镇较为常见的材料(废砖、卵石、碎石),结合物化性质,研究25℃下填料对磷的吸附效果,并分析了填料种类对野外潜流人工湿地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1)25℃时,3种填料对磷的吸附量随着溶液中初始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能力依次为废砖>碎石>卵石;(2)野外潜流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随HRT的延长,组合填料湿地WL1和废砖填料WL2湿地对总磷的净化效果有所提高,且WL2湿地对总磷的去除效果略优于WL1。因此,可以选择废砖作为小城镇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填料。  相似文献   
66.
目前我国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长期开采,资源已近枯竭,即将陷入可持续发展危机,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十分重要的课题。为了研究生态规划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典型资源型城市抚顺市为例,通过分析其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及近年的规划举措,得出了城市生态规划是推进城市转型的有效途径这一结论,并分析了该结论的广泛意义。  相似文献   
67.
金属矿山废弃地类型划分与生态退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超  毕君 《环境保护科学》2012,38(1):41-44,49
由于矿山开采中地表结构扰动、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矿山废弃地生态系统极度退化。通过对其产生原因和占地现状、特征的分析,将金属矿山废弃地划分为5大类15个类型,对其生态退化特征进行了评价;其中地表结构的不稳定性、土壤和植被的缺失及重金属离子污染是生态退化的主要限制性特征,也是生态恢复的难点和重点,并对不同类型金属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8.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xplicitly address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water supplies, which we call the water supply footprint (WSF). The WSF calculates the catchment area or water supply hinterland of a certain society and can serve as a strategic planning tool for local or regional water supplies linking the water demand with the water supply in a water supply footprint matrix. Based on regional water balances it estimates how much water can be appropriated for human use in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way.The proposed method is tested on the South East Queensland water supply in Australia, an area where water use restrictions are regularly imposed on the population. Applying the proposed method indicates that supply shortages may be avoided by considerably changing the organisation of water supply, thereby reducing and possibly even avoiding the necessity for large-scale supply side measures like additional sweet water reservoirs or desalination plants. In that way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WSF method is applicable at an early and strategic stage of water supply planning.  相似文献   
69.
以近年Landsat TM 遥感图像为基础数据源,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沈阳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2009年间沈阳市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一般水平,与2008年相比,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上升,生态环境状况呈现变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70.
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对抚顺市2007年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实例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抚顺2007年的生态赤字为4.986 3hm2,其城市处于非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抚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